東漢末年,群雄并起,逐鹿中原,在中國東北的版圖上,有一支頗具影響力的軍閥——遼東公孫氏,公孫氏對于遼東地區的經略有其積極的歷史貢獻。 一、公孫氏的興起 公孫度,遼東襄平人,年幼時跟隨父親搬遷到了玄菟郡,與董卓的愛將徐榮是同郡。公孫度原本只是玄菟一小吏,中平六年(189年),董卓入朝主政,徐榮舉薦公孫度為遼東太守,開啟了公孫氏三代人對遼東幾十年的割據統治。 公孫度上任伊始,先懲治豪強,“嚴刑峻法,夷滅百余家”,又開疆擴土,“東伐高句麗,西擊烏丸,威行海外”。在出任遼東太守的第二年,公孫度自立為遼東侯,設立平州,自領平州牧,州治設在襄平。 公孫度先把原遼東地區分置遼東、遼中、遼西三郡,又跨海攻取山東半島東萊諸縣,后把玄菟、樂浪二郡納入自己的屬地。公孫康時,其勢力又延伸到朝鮮半島南部,設立了帶方郡。 二、公孫氏對遼東的經略 遼東偏居一隅,西與烏丸接壤,東與鮮卑、夫余、高句麗為鄰,處于多民族的聚居區。公孫氏通過安撫為主的策略,積極改善與周邊各族的關系,客觀上成為了漢王朝對外的緩沖屏障。公孫度利用有利地理條件,不參與中原群雄之間的混戰,堅持保境安民的政策,對內積極發展生產、傳播文化。 在中原戰亂之際,中原的世家大族聽說公孫度在遼東推行好的政令,就攜帶宗族、賓客遷移到遼東,他們多為鄰近州郡的燕、齊人士,其中就有管寧、邴原、王烈等知名大儒。公孫度對管寧等人虛位以待,熱情接納。當時避難的人多數在南邊居住,而唯獨管寧選擇了北邊,以此來表示自己沒有回去的打算。 管寧與華歆、邴原并稱為“一龍”,龍頭華歆,龍體邴原,龍尾管寧。《世說新語》記載的“管寧割席”的故事,說的就是管寧和華歆。后來華歆位列三公,而管寧講學遼東,志不相同而已。定居遼東后,管寧只談儒家經典,而不談世事,人們很樂意接受管寧的教化,吸引了很多人前來就學,可謂“度安其賢,民化其德”。 中原人士的遷移,為地廣人稀、閉塞落后的遼東,帶來了大量的勞動人口、先進的生產技術和優秀的文化。王烈到遼東后,“躬秉農器,編于四民,布衣蔬食,不改其樂”,親自傳授農業生產技術,幫助農民掌握農具的使用方法,王烈還到過東穢,開展商業活動,最終老死于遼東。 三、公孫氏的覆滅 公孫度死后,其子公孫康繼位。此時,曹操已取得官渡之戰勝利,曹操接受荀彧的建議,乘勝追擊,消滅袁氏殘余勢力,北征烏丸,“斬蹋頓及名王以下,胡漢降者二十余萬口”。曹操打敗烏丸沒有繼續向遼東追擊,打消了公孫康引火燒身的顧慮,于是公孫康繼續奉行其父“保境安民”的策略。 當袁熙、袁尚及烏丸單于速仆丸逃到遼東的時候,公孫康擒獲并斬殺了尚熙、袁尚及速仆丸等,把他們的頭送到了曹操那里,以表示恭順,這樣保住了遼東的安定局面,繼續聚精會神謀發展。 公孫康死后,因其子年幼,眾人擁立其弟公孫恭為遼東之主。公孫恭平庸無能,又因病割去了生殖器官,更加“無能”,被長大成人的公孫淵脅迫讓位,遼東進入了公孫氏的第三代。 當時中原已進入三國時期,面對曹魏一家獨大的威脅,公孫淵放棄保境安民的策略,先南聯孫吳,又佯附曹魏,自以為玩得很溜,卻兩邊不討好,最后不得不自立為王,與曹魏正面對立。 景初二年(238年),魏明帝曹睿令司馬懿領兵四萬,討伐公孫淵,同年八月,魏軍攻占襄平,公孫淵和其子公孫修出逃,在梁水被魏兵斬殺,經略遼東約五十年的公孫氏就此覆滅。 公孫氏三代經略遼東數十年,利用遼東有利地理條件,保境安民,綏撫萬方,招納名士,開拓遼東,促進了遼東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和多民族的融合,也為中原地區提供了緩沖屏障,對于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構建具有積極意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