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會聽到一些紫砂初學者說:最正宗的紫砂壺應該是紫色的。資深的壺友可能覺得這個觀念挺好笑的,我可以說當前還有很多人會這么認為。其實紫砂俗稱五色土,有紅泥、綠泥、紫泥、段泥等等,不同的泥料含有的天然成分不同,所以燒制出來的顏色也不同。 而且除了上面這幾種原礦泥料,還可以用各種不同的紫砂原礦調配出很多不同的泥料。一把紫砂壺的泥料可以用幾種不同的紫砂礦料調制而成。另外也有鋪砂、絞泥等工藝,也會形成不同的視覺效果,這里就不再展開了,下面還是來分享一些比較常見的認識誤區。 好的紫砂壺內外壁都是很光滑的? 這是種錯誤的認識,要是了解手工壺的制作工藝就不會有這種觀念的。以圓壺為例,手工壺的壺身由一整片泥片圍成,用拍子在外不斷施力拍打成型。由于內壁收縮,外壁舒展,在紫砂壺內壁會形成一條條自然的褶皺收縮紋,和很粗糙的紙一樣。
壺體薄,是舍不得用泥,或者做工不好? 壺體厚薄也是手工工藝的一種體現,不是舍不得泥料,這是一種嫻熟的工藝體現。像供春壺,薄如紙,是價值非常高的一種壺。壺體的厚度一般是在0.2-0.3cm之間 我的壺天天泡養,還是沒有養出包漿? 正宗的紫砂是一定會出包漿的,但每個壺的泥料都有所不同,每個壺的養法也有所不同,水質,茶葉等因素都會影響壺養出的效果。所以紫砂壺養出包漿的時間是不一定的。 而養出的包漿給人的感覺也是不同的。想要養好紫砂壺就不能心急,養壺沒有具體的時間,包漿能出現什么層次也不確定,但是只要用心養壺,壺自然會對你有所回饋。 四季應該怎么喝茶 春季適合泡一杯花茶,可以提神醒腦,消除困意。花茶對人體的陽氣還有增益的效果,可以去除體內的寒邪。夏天適合綠茶,綠茶屬寒,有清熱去火的功能。 秋天適合喝一杯青茶,介于紅茶和綠茶的中間,屬半發酵,不寒不燥。使身體適應環境的變化。冬天應該喝紅茶,屬溫,可以促進人體的陽氣,紅茶還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糖,提高人體的抗寒能力。 壺型是什么時候開始由大變小的? 壺型由大變小,決定于士大夫飲茶趣味和習慣的改變。明代的紫砂壺,不但式樣變化多端,壺形大小也大不相同。總體上說,明萬歷之前,崇尚大壺;萬歷之后,壺型日漸縮小。 時大彬自和諸多文人結交之后,才改作小壺。以后徐友良諸家,更向這一方面推進,從“盈尺兮豐隆”轉向“徑寸而平柢”。明末清初更有陳子畦、惠孟臣都是“小壺精妙”、“各擅勝場”的名手。 這些誤區對于對于很多老壺友來說,確實不算什么問題。但是初學者在面對它們時,就會分不清真偽,進而會被一些不恰當的觀點所誤導。而紫砂知識的學習恰恰是一個去偽存真的過程,需要在我們學習的同時加以思考和判斷,這樣才能有長足的進步。 看了就要關注我,喵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