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好!我有一個疑問,都說要傾聽,可是我的孩子什么都不說怎么辦? 你是否常聽到以下這樣的沖突對話? 孩子對父母大聲抗議: “你們到底有沒有聽到我說的話?” “為什么你們從來不懂我在說什么?” “憑什么所有事都要聽你們的?” 父母無辜地回應: “我們在聽啊!” “事情就這么決定,沒什么好說的!” “憑我們是你的父母,我說了算!” 這樣的互動,一方是孩子對父母的質疑和批判,另一方則是父母權威受到挑戰后的反擊與否定。其結果就是孩子最終關上心門,再也不會對你打開!家長疑惑孩子為什么不說,因為他說了你也“聽不見”。 我們常常說要尊重孩子,那怎樣做才是尊重呢? 其實愿意傾聽孩子說話,就是尊重。 在我們自己的經驗里,你仔細回想一下就能感受到。如果有人愿意認真傾聽我們說話,是不是我們就會感受到對方對自己的尊重。 父母是不是愿意聽自己說話,孩子們有自己的感受。只是深層次的心理需求——被尊重,孩子們暫時無法言說。可他們卻能實實在在從這兒感受到自己是不是有價值。 那我們怎么辦才好呢? 我們談傾聽,建立傾聽和溝通的渠道非常的重要,下面就是我們需要去注意的地方。 第一點,選擇時機 其實我們不著急做這樣的事情,我記得之前我有談到過,我們要先注重聯結。回家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見到寶寶去抱她,擁抱一下,告訴他媽媽/爸爸想你。 我們和孩子聊天要講究時機。就像我們有的時候上了一天班回到家里,如果家人馬上問你:你今天怎么怎么樣?今天上班怎么樣?你真的想回答嗎?大多時候,我們其實什么都不想回答,很煩,就想靜一靜,歇一會兒。 但如果家人跟你說:今天辛苦了,趕緊坐下休息一會兒吧。你的感覺是不是會不一樣?孩子也是如此,我們要找時機去和孩子聊天,了解孩子的情況。你在吃飯的時候可以聊,睡覺的時候也可以聊。但是回家第一件事情不是了解情況,是做聯結。 第二點,避免強化 這些事情我們可以通過老師了解。墨菲定律告訴我們:我們越去擔心一件事情,這個事情越向這個方向發展,往往我們問的,經常都是我們擔心的,這事實上也是一種負向強化。因此,很多時候,你問孩子越多,越是在強化孩子那些讓你擔心的行為。 第三點,我們要問的再具體一點 第四點,降低目的性 如果你把聊天當成一種聯結,你可能就會看得更淡然,孩子什么都不說也沒關系,那就不要再問了。也許他只想在自己的世界里沉浸一會兒,專注于自己的玩具和書而已。 當然,如果孩子在幼兒園回來之后情緒是不對,那我們必須要重視。我們可以從老師那里了解,或者睡前找時機再去了解一下。如果他不說,你要告訴孩子:媽媽知道你現在情緒不是特別好,一定發生什么事情了對嗎?如果你現在不想說,媽媽可以等你準備好的時候和媽媽說,媽媽隨時愿意聽。 第五點,不評價,不說教 有人傾聽。他的情緒就走掉了。如果我們急于去質疑、責備、評價,反倒會把我們溝通的這扇門關閉掉,所以這一點也很重要。 最后,我想說的是,我們聊天的目的不是功利性地要去操控孩子的一切,而是為了跟孩子建立聯結,如果你能夠做到這一點,你就會發現你的孩子,越來越愿意跟你說自己的心里話了。 好,今天的分享就到這里。在育兒和成長的過程中你有什么困惑,可以在文后留言給我們。我們會選取最具代表性的問題進行答疑。 下周見! 何以解憂,你有朝華! 朝華解憂館——你的“解憂雜貨店”! 歡迎關注留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