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影視對女性的態度與對黑人、亞裔一樣,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 現在的觀眾已無法想象,80年前的《亂世佳人》(1939)有多么轟動,斯嘉麗美得驚心動魄: 她是那么淺薄、虛榮,然而,又是那么獨立、強悍: 總體而言,除了卡門、斯嘉麗等個別例子,女性的銀幕形象,要么柔弱、善良,等待牛仔、騎士的拯救,要么蛇蝎美人,最毒婦人心。等而下之者,純粹是男性的陪襯和笑料。 《戰車》(1967)道格拉斯咬牙切齒地一腳蹬開擦鞋的亞裔女孩,韋恩“你可真幽默”的諷刺不痛不癢: 這種令人作嘔的行為放到現代是不可接受的,女孩也絕不可能笑得出來。 《致命女人》的海報是60、80、2019的三個女主,槍、毒藥、菜刀,應有盡有,暗示三場婚姻的慘烈結局: 丈夫敲敲杯子,60年代一心一意伺候他的甜心立刻起身去倒咖啡,受到鄰居平等觀念的沖擊:“你想再要點咖啡就開口說嘛(而不是敲杯子)?!?/p> 80年代的亞裔富婆發現老公是同志,跑到小鮮肉那里找感覺:“年輕真好!” 活在當下的雙性戀黑人女律師,代表LGBTQ群體,以婚姻的形式享受開放的快樂,三人行必有我老公: 《致命女人》借鑒了《時時刻刻》(2002)三個女人三段時空交叉推進的方式,節奏明快,對話、表演、轉場、懸念均為一流美劇的水準:充分肯定60、80年代女性主體意識的覺醒,對當下徹底放飛自我的LGBTQ群體則保留了必要的審慎,而且非常聰明地把責任歸咎于荒廢工作吃軟飯的編劇老公。 得知老公出軌,60年代的甜心還在欺騙自己歲月靜好: 發現自己是可悲的同妻,80年代的亞裔富婆就很強勢了:“我不能接受被羞辱,你沒資格道歉!” 老同志干脆破罐破摔,你敢翻臉他就敢出柜,看你在名媛的圈子還怎么混。 在政治正確的譜系中,同志排在同妻之后。統計數字顯示,美國有數百萬同妻,中國高達上千萬,這些同妻不僅被騙婚,還要遭受家庭暴力或冷暴力。 亞裔富婆能否為命運悲慘的同妻出一口惡氣? 在開放式婚姻中,雙性戀律師把女炮友帶回家,編劇老公垂涎三尺,丑態百出: 所謂開放式婚姻,就是你可以偷人,我也可以養漢,兩廂情愿,互不干涉,互不隱瞞,一邊亂搞男女、男男、女女關系,一邊發現真實的自我。 既然如此,何必結婚? 你這么問,已經具備直男癌的潛質了。開放式婚姻重在開放,人家小兩口怎么過日子,要你這個單身狗來教? 開放式婚姻是否就比傳統婚姻靠譜?我看不見得。 如果一個人偉大到完全克服嫉妒、自私等人性,已然成圣,直接上天嘛,結個腦殼昏。 喜劇天王戴夫·查普爾支持平權,但對男女平等感到迷惑:女權不顧男女差異,一味強調平等,何不組隊參加NBA? 我的理解是,男女平等是人格平等、法律地位平等,而非事事強求一致。瑞典女權試圖通過立法規定男性必須蹲著噓噓就很搞笑了。 男女平等有可能實現嗎? 可能。 魯迅說了,哪天監獄里的女人和男人數量一樣多,男女就平等了。 換句話說,女性和男性承擔同樣的生存、競爭壓力,才有可能完全平等。 一句戲言濃縮了多少哲學和人生的感悟,要不怎么說魯迅偉大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