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朱標卻英年早逝。這對朱元璋來言,是一個巨大的打擊。他生命中最信任甚至是依賴的兩個人,馬皇后和太子朱標,都先他而去。朱元璋也由此變得更加讓人難以捉摸。
但朱元璋再難受,也必須要指定新的接班人。最終朱元璋選定了,朱標的兒子,自己的親孫子朱允炆,史稱建文帝。公元1398年,大明開國帝王朱元璋,走完了自己傳奇的一生,建文帝成為了大明第二任帝王。
一切都似乎,按著朱元璋生氣設定好的程序平靜進展著。但果真如此嗎?平靜之下,卻是暗流涌動。首先便是建文帝,他環顧四周驚恐地發現,自己的幾位皇叔,各個不是省油燈。且還都大權在握。若想坐穩皇位,顯然就必須要削藩——拿走幾位皇叔的兵權。
其次便是燕王朱棣,在大哥朱標活著時,他從來都沒奢望過皇位。但當大哥去世,老爸朱元璋把侄子扶起后,朱棣悲憤了——比不過我大哥,咱不說啥。可這位小毛孩,他憑啥當皇上?他哪里比得過我?
所以在朱元璋還活著時,朱棣就表現出了對建文帝的輕視,但由于害怕老爸朱元璋,所以一直壓抑著,如今老爸死了,我朱棣還怕誰?故而建文帝的削藩,最終引發了歷史上著名的“靖難之役”。
這場發生在明初的大戰,改變了明朝命運。雖朱棣占盡劣勢,幾次差點失敗,但最終卻來了個奇襲京城,一舉攻破了南京。也正是在此刻,歷史上著名的懸案隨即產生,這就是建文帝的生死之謎!
根據《明史》記載:
允炆欲出迎,左右悉散,惟內使數人而已,乃嘆曰:何面目復相見耶?遂闔宮自焚。
即,在朱棣攻破南京后,建文帝竟然還想著出迎,可環視左右,卻沒幾個人跟隨,一時間建文帝悲從心來,說:我還有啥臉活著見我叔叔?所以,便自焚在皇宮里了。
但對于這段記載,恐怕再善良的人,也不會相信。因為第一句就怪異無比,“允炆欲出迎”,天下哪有這樣的皇上?若想投降,早在京城被圍時就投降了,何必等人家攻破京城,都闖入皇宮時才想起來:哎呀,新皇上來了,我趕緊出迎!這不是胡說八道是啥?
而其他史料,也紛紛指出了,雖皇宮內有大火,但卻根本沒有找到建文帝。故而,只能籠統的說,建文帝死于宮內大火。所謂生要見人,死要見尸。啥都沒發現,為何就斷定建文帝死了?這的確有些自欺欺人了。
但無論怎樣,對建文帝的同情,民間卻從來沒有停止過。雖朱棣這皇上干得很出色,可這就又是另一個問題了。畢竟不管怎么說,朱棣搶奪侄子的皇位,干得的確不厚道。
為此,建文帝的生死之謎,便不斷的有新發現出來。哪怕明朝滅亡,清朝建立后,也是一個熱門話題。在清朝初期,有一位叫谷應泰的人,寫了一本書叫《明史紀事本末》,對建文帝的生死之謎,給出了一個讓人瞠目結舌的答案。
說,得知朱棣攻破南京后,建文帝就想自殺,但這時有一位官任少監,名叫王鉞的人,跪倒叫道:且慢!劉伯溫(也有說是朱元璋)生前曾留下一個盒子,并告訴后人“臨大難,當發”。即,遇到大災大難時,便立刻打開。
建文帝連忙找出那盒子,打開一看,里面有幾身和尚的行頭,還有“和尚證”(度牒)。這不是明擺著嗎?所以,建文帝便換上和尚衣服,然后來到一個叫“鬼方”的地方,卻吃了一驚,早有人駕船等在那了。
建文帝一問才知道,這個人是朱元璋托夢告訴他的,讓他來這里等著建文帝。就這樣建文帝逃了……
那么這個記載屬實嗎?更不靠譜!因為《明史紀事本末》的作者谷應泰,生于公元1620年,死于公元1690年,而這個年份,正好是明末清初之時,那時也正是“反清復明”如火如荼之時,所以,他編寫的這個離譜的事,其用意是不言自明的。
但無論怎樣,建文帝的生死之謎,至今沒有定論,恐怕也不會有定論,還要繼續下去,但其中的味道,卻早已從“含有深意”,變為了人們茶余飯后的談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