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深圳被提名為“先行示范區”,一時間網絡上有傳聞“北上廣深”以后要變成“深上北杭”了,深圳要似乎有些要成為下一個直轄市的趨勢啊。 直轄市是我國各地區域的經濟中心,甚至政治中心,因此直轄市都有一些特殊的稱謂,除了北京的首都之外,還有上海的魔都,重慶的霧都等等。 話說直轄市,從古至今一直都有,只是古代不叫直轄市這個名字而已。我國在夏、商的時候經常遷都,這樣不利于國家的政治穩定,所以到了周朝時,就改變了這種到處亂遷都的毛病。 當時,周王朝在首都——宗周(豐京、鎬京)之外,在崤山以東設立了成周——洛邑,基本上奠定了國家分中心的地位。從周朝開始,到兩漢,再到唐朝,基本上關中地區的豐鎬——西京——長安,和東都——洛陽這樣的兩個直轄市。在古代,這被稱作“兩京制度”,就是首都+陪都的制度。 到了漢朝建立時,依然延續了西京長安和東都洛陽,兩大直轄市的設定,東漢史學家班固寫過《兩都賦》,科學家張衡也寫了《二京賦》,可見古人對于這兩大都市的贊美之情。 但是,因為經歷了春秋戰國五百多年的大發展,一些諸侯國的國也成了媲美洛陽的大都會,像齊國臨淄、趙國邯鄲都在戰國時代,都是非常繁榮發達的國際化大都會,各國商賈和人才云集一時。 因此西漢建立后,在首都長安之外,將僅次于長安的五個大都市封為五都——洛陽、邯鄲、臨淄、宛、成都! 長安和五都——長洛邯臨宛成,有點類似現在的北上廣深杭等城市排名。其中,臨淄就是現在山東的淄博,而宛就是河南的南陽。在西漢末年,南陽還出了一個劉秀,建立了東漢王朝,所以南陽在東漢時期是第三重要的都會,僅次于首都洛陽和西京長安——排名就是洛長宛。而到了東漢末年,南陽這里還是諸葛亮的隱居之地。 到了三國,出現了曹魏、蜀漢、孫吳三個國家,三國都有都城,因此當時左思寫了《三都賦》,分別描述魏都洛陽、吳都建康、蜀都成都。洛建成——這三個都城是三國的首都,還不能說是同一個王國的直轄市。 但是,當時確實有類似兩漢的直轄市,就是曹魏的五都。曹魏“改長安、譙、許都、鄴、洛陽為五都”。曹魏也就成了第一個在我國古代實行五都制的政權,而五都制就是——“首都+東西南北四陪都”的模式,就是五個直轄市——洛長鄴許譙。 前兩年,看過網絡大劇《軍師聯盟》的人,都見識過了許都、鄴等古代大城市的繁華。 晉朝在短暫統一之后,又分裂為很多獨立王國,長安、洛陽、建康、鄴等大都會依然是各個小王國的都城。 然后,隋、唐一統天下,我國再次進入了國力強勢的時期,此時唐朝再次啟用了曹魏的五都制,又設立了五個直轄市,不過叫做五京,分別是上京長安,東都洛陽,西京鳳翔,南都成都,北都太原(隋朝晉王李淵的根據地)——長洛鳳成太。 唐朝東都洛陽的明堂和天堂 渤海5京 在唐朝時,我國東北崛起了一個小王國——渤海王國,她效法大唐,實施了五京制——建立了五京——雙設立了5個直轄市,分別是上京龍泉府(今天黑龍江牡丹江市寧安)、東京龍原府(今天吉林省琿春縣)、中京顯德府(今吉林延邊州)、南京南海府(今天朝鮮咸興)、西京鴨綠府——龍龍顯南鴨。 渤海國后來被遼國滅亡,遼國在唐朝時為松漠都督府,建國后也效法大唐,實施了五京制,建立了五京——叒設立了五個直轄市。 大遼五京分別是上京臨潢府(今內蒙巴林左旗)、中京大定府(今內蒙赤峰寧城縣)、東京遼陽府、南京析津府(就是今天的北京)、西京大同府,排名是臨大遼析大。 遼國滅渤海國,統一了我國北方,但是我國南方的統一是由宋朝完成的,宋朝此時也設立了首都+陪都制,但不是五都制、五京制,而是四個直轄市,東京開封府、西京洛陽府、南京應天府、北京大名府,開洛應大。 遼國末年,政治腐敗,軍隊紀律渙散,封建剝削和民族壓迫日益嚴重,導致了黑龍江流域的女真人起兵反遼,建立金國,在滅遼驅宋之后,金國就是七京制了,分別是首都上京會寧府、東京遼陽府、北京臨潢府、中京大定府、燕京析津府、西京大同府、汴京開封府,排名是會析開遼大大臨。 金國后期遷都燕京析津府,改名中都大興府,罷北京臨潢府,改中京大定府為北京大定府、改汴京開封府為南京開封府,其他不變,變成了六京——大開會遼大大。 蒙古崛起后,滅西遼、西夏、金國和南宋,設立了大都、上都開平府、中都3大直轄市——大上中。 明朝建立后,基本上就只設立了南北直隸,北京順天府和南京應天府,兩個直轄市——順應。 清朝時,設立了盛京奉天府(今沈陽)、京師順天府(北京)、熱河承德府(暑都),基本上就3個直轄市——順奉承。 至此,我國古代王朝的直轄市就間接到這里。此后,清朝到了鴉片戰爭之后,我國就進入了近代,不是古代了。 |
|
來自: 瀟瀟雨ekg9m5f4 > 《地理一中國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