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女士最近發現,自己五歲的女兒每天抱著一個紫色的熊寶寶,吃飯睡覺都不離手,哪怕是去幼兒園,也一定要抱著熊寶寶出門。如果媽媽把熊寶寶拿走,女兒就會立刻哭鬧不止。 剛開始,周女士覺得這樣挺好,如果孩子哭鬧,就可以立刻用熊寶寶安慰孩子。但時間一長,周女士發現孩子過于依賴這個玩偶:在幼兒園只和玩偶玩,從不跟小朋友接觸;甚至連睡覺都會夢到玩偶被搶走,嚴重影響到了孩子的日常生活。 實際上周女士的女兒,其實存在戀物情結。所謂的戀物情結,就是過于依賴某個或某種物品,導致生活、學習、甚至人際交往都出現了問題。而戀物情結嚴重者,將會演變成“戀物癖”。 ![]() 當然,有些家長會說,很多幼兒園的小孩子都喜歡依賴一些玩具,這很正常,家長不用在意。但其實不僅僅小孩子身上會有依賴物品的現象,很多青少年身上也會經常出現。 曾有一位家長給我們留言,說她的兒子今年上初二,最近瘋狂迷戀上手機游戲,每天晚上回家不寫作業,而是抱著手機玩一晚上。為此,他爸爸罵過他,也打過他,甚至摔過他手機,但都無法幫助孩子戒掉玩手機的毛病。 不僅如此,前段時間放暑假,媽媽想帶孩子旅游幾天,一方面幫助孩子長長見識,另一方面還可以控制他玩手機。但是沒想到孩子根本不愿意出門旅游,而是整天窩在家里面,不見同學,也不出門玩耍,每天只沉迷在手機游戲中無法自拔。 現如今大部分孩子都存在網癮現象,他們對手機毫無抵抗力,過于依賴手機游戲,依賴網絡社交。不僅影響自身的學習成績,還會導致家庭親子關系不和。 由此可見,不論是已經步入青少年行列的未成年人,亦或是還在幼兒園玩玩具的小孩子,他們都有可能會養成戀物情結。 ![]() 很多家長不禁會感嘆,為何孩子會有這種問題呢?實際上,戀物情結越嚴重的孩子,越缺乏安全感。在孩子年齡小的時候,他們需要與父母建立起微妙的依戀關系。也就是說,父母在呵護孩子的過程中,可以讓孩子感受到安全。 但假如父母對孩子的呵護不夠,或者父母的教育方式錯誤,導致孩子無法體會到父母對自己的關愛,那么孩子就無法感受到自己與父母之間的依戀,從而使孩子體會不到安全。 當孩子無法從父母身上獲取到安全感,他們就會找其他物品來代替父母,或者說是代替父母的關愛。比如有些媽媽剛生完二胎,無法再像以前那樣陪著老大睡覺,于是老大會在睡覺時抱著娃娃,用娃娃來代替父母的關愛;再比如有些父母經常責罵嘮叨孩子,導致孩子誤以為父母不喜歡自己,所以只能沉迷于手機中獲取安全感。 因此,孩子所依賴的物品,實際上是孩子的情感寄托。有些孩子渴望得到父母的夸獎、贊美、鼓勵、表揚,但是卻得不到。于是他們會將這份情感寄托在物品中,通過物品獲得心靈上的安慰。 ![]() 果果的媽媽前兩天生了一個小寶寶,于是果果成功被媽媽“打入冷宮”。媽媽經常對他說,你是個哥哥,你要保護弟弟,不可以再像小孩子那樣調皮搗蛋。于是,果果再也不敢跟媽媽撒嬌,也再也不敢隨便哭鬧了。 他現在喜歡自己一個人玩變形金剛,而且還會設計很多的游戲場景。在游戲中,他會假想自己被欺負,然后讓變形金剛來保護他,打跑那些傷害他的壞蛋。 果果之所以會和變形金剛這樣玩耍,完全是因為果果渴望被保護,渴望被關注。由此可見,孩子會將自己的真實想法,投射到他所“依賴”的物品中。 比如很多沉迷手機游戲的青少年,他們與父母的關系一定非常糟糕。在現實生活中,父母經常貶低、責備、打罵孩子,以為這樣可以教育出優秀的孩子。但實際上,貶低、責備、打罵,傳遞給孩子的只有負能量。孩子在生活中體會不到快感,就只能寄托在游戲中。 而游戲往往勝負分明,那些經常打游戲的孩子,游戲水平都很高,他們每一次打贏游戲,都可以體會到強烈的成就感。這種成就感與現實生活形成鮮明的對比,導致孩子更愿意鉆進手機里不出來。 ![]() 因此,如果你的孩子剛好存在戀物情結,那么作為父母,你需要明白真正的問題不在于孩子不聽話、不懂事,而是在于父母與孩子的情感交流太少,導致孩子缺乏安全感。 要想孩子戒掉這些物品,就需要重新和孩子建立情感關系,多關注孩子,鼓勵孩子,而不是只會抱怨批評孩子;更不能為了解決問題,而采取極端處理方法,那樣只會傷了孩子的心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