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國璽都是篆體,“開國大印”備有4種字體,為何選擇宋體? 開國大印,于古代而言,便是傳國國璽。歷代皆有國璽,自秦朝起便有傳國玉璽,就是大名鼎鼎的“受命于天,既壽永昌”和田玉璽。傳國玉璽傳至后唐再無蹤跡,后代刻印國璽都延續(xù)了傳國玉璽的制式,璽文無一例外的都是篆書。諸位有所不知,給新中國刻國璽的人,“開國大印”備有4種字體,為何最終選擇了宋體?其實,這只是國璽的一個小故事。 開國大印,刻印者為我國“篆刻泰斗”張樾丞。張老先生生于貧寒之家,如果不接觸篆刻可能一輩子就是默默無聞。拜開明的父親所賜,他也讀了幾年私塾,認得幾個大字。20歲的張老先生做了一個重要的決定,離開世代居住的農(nóng)村,徒步百里前往京城琉璃廠學(xué)習篆刻,這就當起了學(xué)徒。當學(xué)徒不是一件好差事,最開始端茶送水都是伺候人的苦差事。張老先生不一樣,用心做好師父交代的每一件事,閑暇之余讀書鉆研篆刻。 張老先生24歲干了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情,為梁啟超刻“龍飛虎刻”印,而后名震京城。張樾丞可不是一個簡單的人物,他后來又為末代皇帝溥儀刻過印。除此之外,魯迅、馮玉祥、白崇禧等民國名流都曾向他索印。張老先生在整個民國時期,于篆刻行都是數(shù)一數(shù)二的人物。張老先生書法兼善諸體,刻印功夫比齊白石要高不知多少等級。及至建國前夕,二號首長委托多人最終找到了張老先生。 張老先生年近古稀,也是極為用心。他特意為“開國大印”準備了4種字體,秦篆、漢篆、宋體、隸書等。值得一提的是,中國歷代國璽都是篆書,選擇宋體是有深層次原因的。當時的中國,文盲率還是非常高的,篆體雖然好看,但是實用性不高。就是一個農(nóng)民勉強認得了字,未必認識篆體國印。 大家看上圖,為清朝國璽。其實,再往前追溯無一例外都是篆體。篆體藝術(shù)性強,更加能夠彰顯天朝上國風范。相傳中華民國國璽也是篆體,看來國璽必為篆體也是慣例啊!新中國考慮老百姓,首先放棄了華而不實的篆體,在備選4種字體中選擇了宋體。 基于此,綜合利弊之下,一號首長選擇了便于農(nóng)民辨識的宋體。開國大印必然不同于封建王朝,要有新氣象新局面,不能用篆體。一號首長天縱英明,選用宋體可謂是良苦用心。這一決定也讓刻了一輩子印的張老先生,深深感動。 值得一提的是,張老先生的子孫后輩非常低調(diào),盡管刻了開國大印,可是他們一直很低調(diào)。要知道為新中國刻“開國大印”,這可是無上榮耀,但是他們沒有拿出來顯擺,而是深藏功與名。張老先生高風亮節(jié),筆者甚為贊嘆不已。新中國歷史上,如張老先生這般的人物還有很多,他們共同譜寫了新中國的壯麗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