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錯過界哥的推送? 戳上方藍字“醫學界神經病學頻道”關注我們 并點擊右上角“···”菜單,選擇“設為星標” 瑞金醫院神經內科醫學博士經驗談:腦白質疏松這次終于說清了! 1987 年,加拿大神經病學家Hachinski首先提出腦白質疏松(Leukoaraiosis,LA)的概念。腦白質疏松是指,在神經影像上,側腦室周圍或皮質下(半卵圓中心) 區腦白質的斑點或斑片狀改變。 本文根據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神經內科醫學博士辛曉瑜在醫學界精品課“探秘白質疏松”的講解內容,將腦白質疏松的相關知識(病因/病理改變/發生機制/臨床表現/影像學表現/影像學鑒別診斷/所牽涉的疾病/危險因素及預防)總結如下。
導致腦白質疏松的病因很多,包括基因疾病/脫髓鞘疾病/感染/炎癥/代謝性疾病/中毒/血管性疾病/創傷/腫瘤/腦積水/神經退行性疾病。通常認為腦白質疏松是皮質下小血管病變的一種?
腦白質疏松具有異質性的病理改變,在肉眼和顯微鏡下,白質疏松的病理改變分別如下:
目前學術界對于腦白質疏松的發生機制尚存在爭議,研究人員認為腦白質疏松的發生機制包括:小血管缺血,血腦屏障破壞,小靜脈膠原化,細胞凋亡,淀粉樣蛋白沉積和炎性激活。此外,多個基因的單核苷酸多態性(SNP)位點也與腦白質疏松癥的發生有關。
根據大腦不同區域的受累情況,腦白質疏松患者的臨床表現不一,主要表現如下: 認知障礙
圖1:縱坐標為神經精神量表評分,評分越高代表認知功能越好,橫坐標是隨訪時間, 步態障礙
情感障礙
腦白質疏松的在不同影像技術中的特征
根據腦白質發生部位的不同,可以將其分為兩類:側腦室旁腦白質疏松(圖2中LA type I)和皮質下腦白質疏松(圖2中LA type II)。 圖2:左中右三列不同層面的頭顱MRI影像分別為正常白質,側腦室旁腦白質疏松和皮質下腦白質疏松 腦白質疏松與陳舊性腦梗死的影像學鑒別要點
圖3:腦白質疏松MRI影像 圖4:陳舊性腦梗死頭顱CT和MRI影像
圖5:上層5張影像圖片從左至右分別是近期皮質下小梗死,腦白質疏松(腦白質高信號),腔隙性梗死,血管外周間隙和腦微出血,下層5張圖片為上層5張影像圖片的示意圖。從圖中可以看出,可以根據MRI的不同相(如DWI,FLAIR等)和病灶直徑大小特征可將腦白質疏松與其他腦小血管病變進行區分。箭頭朝上↑代表MRI上信號增加,箭頭朝下↓代表MRI信號減弱,雙箭頭代表等信號。 根據不同的影像學量化標準,目前學術界主要有以下5種針對腦白質疏松進行量化分級的量表。 圖6.腦室系統水平的CT掃描圖像顯示腦白質疏松的嚴重程度。A)van Swieten量表的1級 - 在側腦室前角周圍可見小的低密度病變。B)van Swieten量表的2級 - 可見側腦室后角周圍彌漫性,融合性低密度病變延伸至大腦皮質。C)van Swieten量表的3級 - 在側腦室的后角可見病變延伸至皮質下區域; 白質疏松在大腦前部沒有后部明顯。D)van Swieten量表的4級 - 在腦室周圍和半卵圓中心可見彌漫性低密度病變 圖7:Fazekas Scale 腦室旁高信號(等級1-3):無病變計0分;帽狀或者鉛筆樣薄層病變計1分(Grade1);病變呈光滑的暈圈計2分(Grade2);不規則的腦室旁高信號,延伸到深部白質計3分(Grade3)。 圖8:Fazekas scale-深部白質 (等級1-3):無病變計0分,點狀病變計1分(Grade1),病變開始融合計2分(Grade2),病變大面積融合計3分( Grade3)。 腦白質疏松與不同疾病之間的關系 腦白質疏松的相關危險因素如下:高齡、高血壓、女性、2型糖尿病、腹型肥胖、高脂血癥、頸動脈狹窄、吸煙、酗酒、慢性腎衰、心臟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從上述危險因素可以看出,大多數是可以調控的,比如控制三高(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戒煙和減肥等。因此,根據這些危險因素,調節生活方式,管住嘴,邁開腿,可以針對性地降低腦白質疏松的發生風險。 看完本文你明白了嗎?想要觀看辛曉瑜醫生精彩紛呈的的完整講課,請上“醫學界醫生站”搜索《探秘白質疏松》。 辛曉瑜
本文作者:Lisa,Joy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