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推拿李波:寶寶舌苔厚、口氣重、大便干、睡不安?小兒積食怎樣推拿調理? 最近有不少家長反映自己寶寶早晨起來食欲不好,不愛吃飯,口氣很重,舌苔也厚,肚子脹脹的,大便又干,晚上睡不安穩,請問應該怎么辦? 寶寶的年紀很小,自我控制能力很弱,在遇到自己喜歡吃的東西時很容易停不下嘴。家長也不會阻止,反而覺得寶寶多吃點對他們的發育很有幫助。但寶寶的腸胃發育尚未完善,過量的飲食很容易導致寶寶出現積食。 一、什么是積食? 積食是指中醫的一個病癥,主要是指小兒乳食過量,損傷脾胃,使乳食停滯于中焦所形成的胃腸疾患。積食一癥多發生于嬰幼兒,主要表現為腹部脹滿、大便干燥或酸臭、矢氣臭穢、噯氣酸腐、肚腹脹熱。 食積日久,會造成小兒營養不良,影響生長發育。 二、為什么孩子老是積食? 因為孩子脾常不足,所以容易積食是正常的,經常發生的,不正常中的正常現象。 什么是 “脾常不足”?孩子是“純陽之體”,生機勃勃,生長發育迅速,對營養物質的需求非常旺盛和迫切。成人對脾的要求,就是滿足日常能量的消耗即可,但是孩子除了滿足日常能量的消耗,還要滿足快速生長發育的需求。但是,孩子“五臟六腑,形而未全,全而未壯”,脾胃機能稚嫩,功能薄弱。因此,孩子脾的負擔,實際上相對來說,比成人脾的負擔更大。相比自身生長發育需求來說,孩子脾的能力就顯得不夠了,這就是我們常說的“脾常不足”。 “脾常不足”,脾的能力相對弱,孩子就會經常積滯,積滯反過來就會進一步損傷脾胃,傷害孩子抵抗力的根本。所以調理孩子體質,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避免積食,及時消積導滯。 三、積食一般都有哪些癥狀? 現在生活條件好了,很多家長在孩子的喂養上特別喜歡給孩子吃、吃、吃,吃著吃著孩子積食了很多家長還不知道,孩子吃飽不吃了,一些家長還以為孩子厭食了,很多家長都認為能吃是福,還以為孩子吃的越多越好,吃著吃著,孩子就生病了,經常積食的孩子,容易感冒發燒、嘔吐、支氣管炎、腸胃炎,而且還比較容易反復,如果不改善積食的話,通常都是治標不治本的。那么,如何判斷寶寶是不是積食了呢? 一般來說,積食的孩子往往會出現食欲不振、厭食、口臭、肚子脹、胃部不適、睡眠不安和手腳心發熱等癥狀,甚至引起孩子發燒。 1.口腔有異味 積食的寶寶通常會有口臭的現象,這是因為食物積累到胃部,在胃酸的作用下會產生熱量,這些熱量就是人們常說的胃火,當這些胃火沖到口腔時就會導致口臭。寶媽們想要判斷寶寶是不是有了積食,可以靠近他的嘴巴和鼻子部位。如果能聞到一股酸腐的味道,就說明寶寶有了積食。 2.食欲不振 積食的寶寶通常胃口不會太好,哪怕是他們喜歡的食物,往往也不想多吃一口,雖然每天吃的很少,但寶媽們依然可以發現他們的肚子是圓鼓鼓的,這是因為寶寶胃部積食引起的腹脹。 3.便秘 積食的寶寶內火會比較旺盛,這會導致他們便秘。不過積食引起的便秘會有2種表現形式,一種是便秘另一種是腹瀉。當寶寶腹瀉時,寶媽可以在他們的大便中發現很多沒有消化的食物,大便的氣味也比較刺鼻。 4.舌苔 舌苔可以反應很多人體的狀況,包括積食。當寶寶的舌苔發白、厚膩,且伴隨著口腔異味,就說明寶寶發生了積食。 5.腹脹腹痛 摸摸寶寶的肚子也可以發現,如果寶寶的肚子摸上去有點硬且鼓鼓的,敲敲肚子聽的聲音像有空氣一樣,那說明寶寶就有脹氣,有脹氣說明寶寶很有可能積食了。還有的寶寶會出現腹痛的情況。 6.煩躁易哭,難以入睡或睡不安寧 積食的寶寶,晚上睡覺總是睡不踏實,翻來覆去難以入睡,夜里鬧騰,煩躁易哭,動則大汗淋漓或入睡汗多,這就是中醫所講的“胃不和則臥不安”。 7.臉蛋發紅,一邊(一般是右邊)偏燙,手、腳心熱,甚至引起發熱。 8.有些寶寶會出現磨牙的情況。 出現以上癥狀時,家長需警惕孩子是否積食。 四、導致寶寶積食的壞習慣有哪些? 1、睡前吃很多。不利于消化吸收,容易增加胃腸負擔。飲食過,脾胃乃傷,這個道理其實很明顯的,就像一個人,拼命的讓它干活,他能不累嗎?脾胃也是一樣的。 2、幼兒園吃了晚飯,回家還吃。相當于多吃一頓飯。 3、多肉少菜。吃油膩的肉食,味道重的食物太多。菜吃得太少。長輩往往希望孩子多吃,尤其是肉食,辛辣的食物等。吃得多了反而會造成積食。無論是哪一種食物再有營養也不能吃的太多,否則不但不能使孩子健康,反而會造成孩子“積食”,給孩子身體帶來損害。 4、長輩讓孩子強吃。有的家長,老擔心孩子餓著,就知道拼命讓孩子多吃,好像只有孩子多吃了,家長心里才感覺到放心了。若要孩子保平安,常帶三分饑與寒。 5、寶寶不能自制。孩子還不具備自我控制的能力,只要見到自己喜歡吃的東西就會停不住口,尤其是到了逢年過節,面對美味佳肴,讓這些天真活潑的孩子管住自己的小嘴是很難的,此時孩子的小肚子常常吃的鼓了起來。 6、遇見不愛吃的飯菜少吃少喝或者不吃不喝。 7、愛吃零食。零食過多,對脾胃也造成一定的負擔。很多家長其實也知道零食不能多吃,卻有意無意的放縱了,零食第一大危害就是擾亂脾胃工作時間,脾胃本來應該定時定點的工作,卻因為不時進去的零食,不得不無時無刻不在工作,脾胃一傷,孩子的體質還能不差?脾胃是人體所有能量的運化來源! 8、愛吃涼的食物。有的孩子吃的食物太涼,造成脾胃虛寒,不能消化食物,而導致食積。 五、孩子積食的危害有哪些? 1、食積與咳嗽 中醫有句話“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笔撤e會導致脾胃消化吸收功能障礙,出現水液代謝障礙,聚而成痰,需要從肺排出,肺氣上逆,導致咳嗽?!夺t學入門》:“食咳因積食生痰,痰氣沖胸腹滿者”。 2、食積與發熱 食物不能消化,堆積于胃腸道,食積時間長了,會腐敗、發酵,在腸胃中“堆肥”,堆肥化熱,熱蒸于內,體表的溫度就會上升。 孩子有口臭,大便酸臭、甚至臭如敗卵,手心常有汗。 3、食積與肺炎 臨床上有很多小孩肺炎反復發作,也和食積有關,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食積損傷脾胃運化→脾虛生痰→貯痰于肺→痰阻氣道→痰郁化熱→肺炎高熱。 第二,見咳止咳。在肺炎后期,往往咳嗽痰多的癥狀比較突出,很多家長認為“孩子咳嗽會把肺給咳壞,只要把咳嗽止住就好”,盲目使用止咳藥、鎮咳藥導致痰液不能咳出,留置于肺,稍有風吹寒襲,再次發為肺炎。 痰作為病理產物,貫穿于小兒肺炎發病的全過程,健脾化痰是預防和治療肺炎的關鍵治法。 4、食積與反復感冒 食積會導致脾胃消化吸收功能障礙。食物不能消化,堆積于胃腸道,“舊谷不去、新谷不納”,不能推陳致新,小兒出現飲食不振,脾胃虛弱,新的營養物質攝入減少,脾胃吸收功能障礙,營養不良,抵抗力變差,免疫力底下,容易出現感冒。 食積發熱,積滯的食物在腸胃中“堆肥”,出現內熱,內熱蒸騰,皮膚毛孔開放,容易感受風寒,出現反復感冒。 5、食積與腹瀉 食積胃腸,阻滯腸胃正常升降,導致胃氣不降、脾不升清,出現腹脹痛、瀉下酸臭糞便,食積不去,腹瀉反復發作,難以治愈。 食積腹瀉不能盲目止瀉,要“通因通用”,“以通治通”,要消食導滯攻下,把胃腸中積滯去除,腹瀉自止。 6、食積與便秘 食物積滯腸腑,腸道蠕動減慢,積久化熱,水分被腸道吸收,大便干結,大腸的傳導功能失常,出現大便秘結不通。 7、積食與貧血 古代兒科專著《幼科發揮》說:“太飽傷脾”,意思是說“小兒吃的太飽,會損傷脾的運化功能”。脾具有把飲食物轉化為精微,將精微運送至全身,濡養五臟六腑、四肢百骸的功能,稱之為脾為氣血生化之源。食積損傷脾的運化功能,導致脾虛,氣血化生不足,又加之兒童生長發育迅速,需要充足的營養,所以食積日久,很容易出現血虛,貧血。 8、積食與咽炎 咽炎,中醫上叫“喉痹”。咽喉是肺胃的門戶,積食的時候容易“化火”,而火的特性是向上的,所以就會上攻到這個門戶上,小孩子就容易生喉痹。 所以,中醫上給孩子治咽炎的時候,除了用解毒利咽的藥以外,再給孩子用一些消積清熱的,病就好得快。 9、食積與夜啼 《黃帝內經》指出:“胃不和則臥不安”。所以食滯于中焦脾胃,胃氣不和,肚子脹滿、甚至脹痛,睡眠必定不好,輾轉反側,睡眠不安;食積化熱,小兒心煩,容易哭鬧不安,出現夜啼。 小兒積食的危害還有很多,不能一一列舉………… 六、孩子積食的小兒推拿療法 (一)孩子積食的常用基本手法 1、清補脾, 位置:在拇指橈側自指尖至指根處 操作:在拇指橈側自指尖至指根處來回推 次數:100~500次。 作用:健脾胃,補氣血,清濕熱,消食積,化痰涎。 ![]() 2、揉板門, 位置:在拇指下,手掌大魚際平面。 手法:以指端在大魚際平面的中點做揉法,稱揉板門。 次數:100-500次 作用:清熱涼血,止血除煩,消食化積,具有升降之功。 ![]() 3、清胃經, 位置:拇指掌面第一節。 操作:清胃經,用拇指或食指自掌根推向拇指根。 次數:100-500次。 作用:清脾胃濕熱,消食積,降逆止嘔。清胃經,能清脾胃之濕熱,和胃降逆,瀉胃火,除煩止渴。 ![]() 4、清大腸, 位置:在食指橈側緣,由指尖至虎口成一直線。 操作:用右手拇指橈側面,自虎口直推至指尖 作用:調理腸道,止寒熱瀉痢,退肝膽之火,通便。 ![]() 5、掐揉四橫紋, 位置:手掌面,第二至五指節第一指間關節之橫紋。 操作:掐四橫皺:以拇指甲依次掐之,繼而揉之。 次數:掐3~5次;推100~300次。 作用:退臟腑之熱,調和氣血,消脹散結。 ![]() 6、順運內八卦 位置:以手掌中心為圓心,以圓心至中指根橫紋約2/3處為半徑,畫一圓圈,八卦穴即在此圓圈上 操作:順運八卦,又稱運八卦。用拇指面自乾向坎運至兌為一遍,在運至離時輕輕而過。 次數:運100~500次。 作用:寬胸理氣,止咳化痰,行滯消食,降氣平喘,止嘔止瀉,清熱發汗,平衡陰陽。 主治:咳嗽,氣喘,胸悶,嘔吐,泄瀉,腹脹,食欲不振,惡寒,發熱,驚惕不安等癥。 ![]() 7、揉中脘, 位置:臍上4寸,胸骨下端劍突至臍連線的中點。屬任脈。又指中脘部。 操作:醫者用拇指、食指或中指端或掌根按揉,稱揉中脘。 次數:揉或推約100-300次。 作用:健脾和胃,消食和中。 主治:胃脘痛,腹痛,腹脹,食積, 嘔吐;泄瀉,食欲不振,噯氣等。 ![]() 8、順摩腹, 位置:腹部 手法:術者用掌或四指摩腹部,稱摩腹,摩300~500 次。逆時針摩為補,順時針摩為瀉,往返摩之為平補平瀉。 主治:腹痛,腹脹,惡心嘔吐,食積,消化不良,便秘,厭食,傷乳食瀉。 ![]() 9、按揉脾腧胃腧, 位置:脾腧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胃腧在第12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用揉法。 作用:健脾和胃、消食祛濕,常用于治療脾胃虛弱。 次數:50-100次 ![]() 10、按揉足三里、 位置:外側膝眼下3寸,脛骨外側約一橫指處。 操作:用拇指端按,稱按揉足三里。 次數:20~30次。 作用:健脾和胃,強壯身體。 主治:腹脹,腹痛,嘔吐,泄瀉,下肢痿軟等 ![]()
(三)手足心熱加清天河水、揉涌泉 1、清天河水 位置:在前臂內側正中,自腕橫紋至肘橫紋成一直線。 操作:清天河水,用食、中二指指腹,從腕橫紋起,推至肘橫紋 作用:清熱解表,瀉心火,除煩躁。 ![]() 2、揉涌泉 位置:足掌心前1/3處。 操作:用兩拇指面輪流自足根推向足尖,稱推涌泉;用拇指端按在穴位上揉之,稱揉涌泉。 次數:推100~400次,揉30次左右。 作用:滋陰,退熱。 主治:發熱,嘔吐,腹瀉,五心煩熱。 ![]() (三)積食發燒加清天河水、退六腑 1、清天河水, 位置:在前臂內側正中,自腕橫紋至肘橫紋成一直線。 操作:清天河水,用食、中二指指腹,從腕橫紋起,推至肘橫紋 作用:清熱解表,瀉心火,除煩躁。 ![]() 2、退六腑, 位置:在前臂尺側自肘關節至掌根成一直線。 操作:退六腑,以食、中二指指腹,自肘關節推至掌根。 作用:清熱,涼血,解毒。 ![]() (四)煩躁不安加揉小天心 1、揉小天心 位置:在掌根、大小魚際交接之凹陷中。 操作:掐揉小天心:用拇指甲掐揉之。 作用:清熱,鎮驚,利尿,明目。 主治:驚風,抽搐,煩躁不安,夜啼, ![]()
1、清肺經 位置:在無名指掌面末端。 操作:用推法,自無名指掌面末節指紋起推至指尖(或自指端向指根方向直推)為清,名清肺經 作用:補益肺氣,清肺瀉熱,止咳化痰。 主治:感冒,咳嗽,氣喘,嘔吐,痰鳴,面白,自汗,盜汗,脫肛,遺尿,大便秘結,麻疹不透。 應用:清法能清肺瀉熱,化痰止嗽。用于肺熱痰喘、痰鳴等,以清肺經為主,配清天河水、退六腑、推揉膻中、運八卦等。 ![]() 2、揉膻中 位置:在胸骨上,平第四肋間隙處,相當于兩連線之中,屬任脈。 操作:醫者用中指端揉膻中; 次數:100~300次。 作用:寬胸理氣,宣肺止咳。 主治:胸悶,喉鳴,氣喘,咳嗽,惡心,嘔吐,呃逆,噯氣。 臨床應用:膻中穴為氣之會穴,居胸中,胸背屬肺,推揉之能寬胸理氣、止咳化痰。對各種原因引起的胸悶、吐逆、痰喘咳嗽均有效。 ![]() 3、分推肩胛骨 位置:孩子背部兩側肩胛骨內側緣 操作:兩拇指自孩子肩胛上角,沿肩胛骨內側緣分推至肩胛下角。 次數:推50~100次。 作用:宣肺止咳??捎脕碇委熀?、熱咳、支氣管炎、肺炎、哮喘等。 ![]() 七、孩子積食的食療方法 1、焦三仙和炒雞內金煮水 ![]() 功能:去肉食之積、清谷面之積、化瘀消積,對于促進脾胃功能很有好處。一般兩三次孩子的積食馬上就會去掉。 做法:用焦三仙各6克、炒雞內金6克,馬上熬水給孩子喝。焦三仙是焦山楂、焦麥芽、焦神曲,這三仙。 2、薏米山藥粥 ![]() 功能:調補脾胃,滋陰養液。適用于小兒積食不消,吃飯不香,體重減輕,面黃肌瘦。 做法:將薏米、山藥、小米適量一起熬粥食用,能祛濕健脾、滋陰養液,尤其適用于積食不消、吃飯不香、體重減輕、面黃肌瘦的孩子。 3、熬 山 楂 水 ![]() 功能:清肺、消食。尤其是對付吃肉過多引起的積食。 做法:將新鮮山楂洗凈,切成小塊,用小火燉煮3~4個小時,煮出湯色后,把山楂過濾掉,在湯中加冰糖喂寶寶喝。 4 、蘿 卜 粥 ![]() 功能:開胸順氣,健胃。對小兒消化不良,腹脹有療效。 做法:白蘿卜1個,大米50克,糖適量。把白蘿卜、大米分別洗凈。蘿卜切片,先煮30分鐘,再加米同煮(不吃蘿卜者可撈出蘿卜后再加米)。煮至米爛湯稠,加紅糖適量,煮沸即可。 提 示: 白蘿卜解毒生津、清肺化痰,平時加于肉湯或骨湯中也是很合適的。 八、如何預防寶寶積食? ![]() 1、 調整飲食結構 多吃些清淡易消化、易吸收的食物,不要一味地增加高熱量高脂的食物。讓寶寶多吃蔬菜,少吃肉,適當增加米食、面食,高蛋白飲食適量即可,以免增加腸胃負擔。 2、七分飽,益健康 七分飽,有益于健康。無論哪種食物,再有營養也不能吃太多,否則不但不能強健身體,在效果上只會適得其反,弄不好會形成食積、腹瀉等狀況,傷害寶寶的身體。 3、三餐定量 給寶寶安排一日三餐要定時定量,不能饑一頓飽一頓,腸胃和人一樣,該休息時休息,該工作時工作,否則會打亂胃腸道生物鐘,影響消化功能正常運轉。 4、 晚上不要吃得太飽 寶寶白天活動量大,吃東西能消化,但晚上胃蠕動慢了,就容易積食。因此,晚上吃飯別太飽,即使喝牛奶,也要水多一些,奶粉少一點。 5、 睡醒1小時不進食 早上或中午寶寶剛睡醒時,1小時內(至少30分鐘)也不要進食,因為胃腸等內臟從低運轉恢復正常需要一點時間,否則,也無益于消化和吸收。 6、多運動 運動可以說是解決寶寶積食問題最為簡單、有效的方法。在飯后,家長可以帶寶寶多出去走走,活動身體才能促進腸胃蠕動。 7、哺乳媽媽進食要注意 對于處在吃奶期的嬰幼兒的媽媽來說,也要忌口,注意飲食清淡,避免高脂肪、高蛋白飲食。媽媽飲食無度,嬰兒就可能“奶積”。 寶寶積食影響寶寶健康成長,家長們一定不要忽視。為了防止寶寶積食,一定要注意控制孩子的飲食,即使是寶寶再愛吃或是再有營養的食物也不能讓寶寶一次性吃太多,否則很容易讓寶寶積食,影響寶寶的身體健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