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在中國歷史上可謂是一個劍走偏鋒的朝代,因為其重文輕武的治國理念,所以在文化上可謂是登峰造極,加之商品經濟的發達,所以宋朝被稱之為“文宋”或者“富宋”。 但在輕武政策之下,宋軍的戰斗力自然低下,因此宋朝的對外戰爭史,簡直就一部屈辱史。是先后被遼、金壓著打,連西夏這樣的小國都給宋朝造成了不小的麻煩。 雖然有人辯解稱宋朝軍隊的勝率很高,但宋朝軍隊多以防御戰為主,這種勝率其實也很正常。而且更關鍵的是宋朝哪怕在局部小戰場上贏一百次贏一千次,但在關鍵戰役上基本上都輸了,所以只以紙面上的勝率,并不足以說明宋朝的對外戰爭有多么光榮。 但不管怎么說宋朝的文化、經濟、科舉上的成就也是眾所周知的發達。諸如宋朝的商品經濟之發達,可謂是歷代無出其右,至于商業稅更是制定的相當完善,像宋太祖趙匡胤始一建國,就“詔榜商稅則例于務門,無得擅改更增損及創收”。 宋朝對商業稅的重視,不只是意味著其商品經濟的發達,更是使得商業稅在宋朝的財政收入中一直占大頭,比之農業稅還要多。像南宋宋孝宗到宋光宗之際的短暫時間,來自商業稅和征榷的財政收入接近百分之八十五,可謂是前所未有的事情。 說到這里可能有人認為既然宋朝商品經濟這么發達,商業稅又占大頭,那么底層老百姓肯定是壓力很小,過著小康生活了吧? 其實非也。 那么今天宋安之就來說說“富宋”的另一面,不只是商品經濟發達,對于底層農民更是課以重稅。 北宋在農業稅方面,主要是沿用了晚唐以來的兩稅法。在北宋建立初年,對于兩稅的征收,一般是根據舊例而征取實物,大致是每畝每年征取一斗。 但由于當時既有“三十而稅一”,也有“二十而稅一”,加之有過半的土地不用納租稅者。所以這種租賦重擔,大部分都落在了無權無勢的底層老百姓身上。 因為兩稅之課取實物,更是出現了所謂的“支移”和“折變”。 何為支移呢,就是民戶在繳納實物的時候,北宋朝廷本著“以有余補不足”的想法,是盡可能的讓民戶不要在本地繳納,而是要將其繳納到北方邊境駐扎大軍之地,所以稱之為支移。 本來應該是民戶就近繳納于本地,然后由北宋朝廷集中起來運往邊境。結果是這個本該朝廷轉運的事情卻分擔于納稅百姓身上,途中的各種損耗自然是由老百姓承擔了,老百姓自然苦不堪言了。 不得不說這招很高明,朝廷節省了大量成本,又將邊境大軍的糧食解決,只不過負擔的是無權無勢的底層老百姓而已。 說完支移,再說說何為折變。 在北宋時期兩稅的的征收,一般是征取實物的,但并非是一成不變的。而是有時候要“以麥折錢”,有時候又要“以錢折絹”等等,是為折變。 折變的本身不只是折騰了老百姓,更要命的是經手的官吏在折變過程中,利用其中的代差,是投機倒把的賺取了不少利益。而吃虧的自然還是底層老百姓,光折變一項,經常是由此付出了五到七倍的負擔。因此到了南宋初年,進士林勛在書中記載道:“本朝兩稅之數,視唐增至七倍”。 以上還只是正稅對于底層老百姓的負擔,而宋朝除了正稅以外,還有其他各種各樣的稅。 這些稅有的沿襲于五代的稅,諸如加收十分之二的“省耗”,還有加收十分之二的“雀鼠稅”,光這兩項加收的部分就相當于正稅的一半了。 還有的稅則是宋朝在消滅各個割據政權以后,雖然當時官方自我吹噓說道:王師所至,首務去民疾苦,無名苛細之斂刬革幾盡,尺縑斗粟無所增益”。但實際上宋朝對于各個割據政權加收的田賦雜稅,都是大體上照舊征收,稱之為“沿納”或者“雜變之賦”。而且這些賦稅,還是與正稅同時征收的。 這其中多有不合理之處,諸如南唐除了正稅以外,還有十四項雜稅。其中一個雜稅為“釀酒曲錢”,宋朝禁止私人造酒,結果依舊對原來南唐統治區域的底層老百姓征收“釀酒曲錢”,簡直是將其他割據政權的橫征暴斂完美繼承下來。 雖然宋朝在開國以后,對于不合理的雜稅進行了一定程度上的調整,以減輕底層老百姓的負擔,但作用并不是很大。諸如宋太祖趙匡胤在乾德三年滅蜀以后,下詔:“凡無名科役及增益賦調,令諸州條析以聞,當除之”。但很明顯這個政策更多是做做樣子,并沒有貫徹到底,在大部分地區,依舊是以“沿納”的名義進行各種征收。 宋朝的農業稅這般苛刻,到了南宋時期,朱熹都說道:“古者刻剝之法本朝皆備”。由此可見富宋的龐大財政收入,不只是因為商品經濟發達之下的商業稅,更是少不了對于底層老百姓課以重稅的原因。 由此可見宋朝的底層老百姓生活并不好,所謂“文宋”、“富宋”,不過是文人、商人、地主的盛世罷了。底層老百姓是沒資格過盛世的,更沒有什么存在感,只是宋朝輝煌成就之下的墊腳石罷了。 從這里可以看出,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在歷朝歷代的封建社會中,從來不是指底層老百姓,不然底層老百姓為什么會過的這般坎坷呢。只能說地方上的地主和士紳,就代表了民心,新政權得到地主和士紳的認可,就等于是得到了民心,至于真正的底層老百姓,只能一直被剝削著罷了。直到封建社會結束,才得以翻身,才真正的過上了吃飽喝足的生活。 正所謂以史為鑒,不同的角度看一成不變的歷史,還是有著不同的感悟的。從宋朝對底層老百姓課以重稅來看,封建社會并沒有大家想象中那么好,底層的悲慘,有時候真的是想不到的,所以別對古代太憧憬,現在的生活才是真的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