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的精髓辨證論治肇始于《傷寒雜病論》,經方因其用藥精當,劑量準確;組方嚴謹,配伍巧妙;劑型豐富,煎服有法;加減靈活,功效卓著等特點而被歷代醫家所尊崇,分析張仲景臨證用藥特點,對當今中醫臨床辨證用藥仍具有相當指導意義。 仲景在辨證治療用藥中,善于使用峻烈之劑,其于配伍、服法、劑型等多方面顯示其應用峻烈之劑之巧妙。 如十棗湯為峻下逐水之劑,麻黃湯為發汗之峻劑,大青龍湯為陽氣郁閉之峻劑劑,調胃承氣湯、小承氣湯、大承氣湯三者相比雖有和、緩、峻之別也,然此三方皆為峻下之劑,抵當湯與抵當丸、大陷胸湯與大陷胸丸、大黃蟲丸等等。 峻烈之劑,易傷正氣,仲景在使用峻劑之同時每每叮囑“中病即止,以防傷其正氣。” 相反相成法是中藥方劑配伍的另一種原則和方法,寒熱并用可見于多種情況之下,如麻黃連軺赤小豆湯,大黃附子湯,桃核承氣湯,附子瀉心湯等等。 仲景在《傷寒論》中的用藥非常重視藥物煎服方法,所列之方均詳細記載并詳述注意事項,以使藥物發揮最好效果,達到治療目的。 縱觀仲景用藥,往往是既合證切病,藥味上又精粹到不能再少。藥有千種,而仲景所常用之藥,總計下來只有區區84味。特摘錄如下: 酸 苦 梓白皮:清熱解毒 2.苦破 豬苦膽:燥濕解毒 甘 當歸:補血 辛 咸 內容僅供臨床參考,非中醫專業人員請勿試針試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