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虛領頂勁,氣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隱忽現(xiàn)。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獨知人。英雄所向無敵,蓋皆由此而及也! 練好太極拳術,不但需要長時間的苦練實作,而且還需要方式方法要領的正確,不然也只是徒勞無功,空費時光。練習太極拳,講究“虛領頂勁,氣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隱忽現(xiàn)”,這不但是神意內在的要求,同時也是對拳架身姿的要求和技法指導的前提。 所謂虛領頂勁,即是頭容正直,頭頂?shù)陌贂ㄒ蛏陷p輕頂起,好像一根繩索將頭頂提懸似的,又好像頭上頂起一碗水,不使它灑下來,此全是神意領著,下頜微收,頸部放松,舌舔上腭,時時保持靈醒輕妙的感覺,有頭頂青天、腳踏黃泉的氣概。但此全是意,不可用力向上頂勁,用力向上頂勁必然拘滯僵硬,失掉靈感。練拳時,只要時時保持虛領頂勁的感覺,自然精神能提得起,氣血自然順暢流通。實質就是要求心靜空虛,重在“靜”上。氣沉丹田,絕不是故意去憋氣以鼓蕩腹部來追求氣沉丹田的效果,而是練拳時全身松開后的自然結果,只要全身松開,安舒松靜,先松其心,后松其身,心身俱松,氣則自然下沉貫注丹田,此時氣不上浮,身步自然穩(wěn)健。 在心思空明、氣不浮躁時,身體姿勢方能不偏不倚,立身中正。要求身軀不可前傾后仰,要保持尾閭和脊椎成一直線,始終處于中正狀態(tài)。尾閭中正能穩(wěn)定下盤重心,若重心不穩(wěn),運用中則易為人借力失勢。要做到立身中正,在內則必須精神內固,神不外馳,穩(wěn)靜心性,在外則必須頂頭拔背,松腰塌胯。如此則自然能保持立身中正、不偏不倚的姿態(tài),只能這樣,才能做到動作能虛能實,變換靈活,虛實莫測,讓敵找不著實處。 有了心靜氣沉、立身中正、虛實變化靈活的基礎,在用于推手較技時,便能做到敵攻我左,我則左為空虛,攻我右,我則右為空虛,我之力忽隱忽現(xiàn),令對方有不可測度、處處不著力的感覺。對方用力,我隨其意而化之,不可稍有抵抗之意。敵欲提我使上,我隨而升高;欲抑我使下,我即隨之而降;敵進我即收,使之有鞭長莫及之感,退時我即跟逼而上,使之覺得難以逃脫。與對方不丟不頂,粘連綿隨,致使敵心慌失措,感到身如陰魂附體,難離難脫,任我編排使喚。 要達到如此地步,是在于長期訓練推手所漸悟懂勁,懂勁之后,愈練愈精,進而達到神而明之的境界,隨便一動,無不恰到好處,其皮膚及神意的靈敏程度,達到了一片羽毛的重量都能體知,一只蒼蠅飛落沾體都能察覺。(羽毛形容重量輕,蠅蟲形容速度快。)有了這種聽勁的功夫,才能知己知彼,運化隨心所欲;使對方捕風捉影,東倒西歪,無用武之地的地步,我攻之則冷快絕倫,令其無從抵抗。 有了如此功夫,自然是戰(zhàn)無不勝,攻無不克,所向無敵! 【原文】斯技旁門甚多,雖勢有區(qū)別,概不外乎壯欺弱,慢讓快耳!有力打無力,手慢讓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關學力而有為也!察“四兩撥千斤”之句,顯非力勝;觀耄耋能御眾之形,快何能為!? 有關武術技擊的門派拳種非常之多,雖然它們的拳腿招式各不相同,千姿百態(tài),但總起來說,都是以強大勝、弱小敗,動作快的制動作慢的,身高力大、動作快速者占便宜,身材瘦小、力氣弱的總是遭到失敗。這種以蠻力為勝,動作快打動作慢的,都是一種本能性的自然現(xiàn)象,強總是強,弱總是弱,這不是上乘的武技,也不懂得怎樣運用力學的巧妙! 太極拳則是以巧制勝,以柔克剛,運用武術力學原理來打敗對方的一門武技。就拿“四兩撥千斤”來說,對方力大勁猛,而我方不與之相頂斗力,卻以柔化之,待其力呈直撲之象,收勢不及時,我順而帶之,下絆上牽,借其自身之猛力跌之。這種方法很明顯地告訴人們,太極拳不是靠力氣大去擊敗對方的,是靠技巧。同時,太極拳也不是像其他拳技那樣以閃電般的拳腳去取勝,而是以靜制動,靜觀其變而乘隙擊之。以快速和力猛取勝,年輕時尚可,人老了之后就不能發(fā)揮其特長了!練習太極拳術達神明境界者,掌握了以柔克剛的太極原理時,就是到了八十歲時,照樣能對付年輕力壯的小伙子,其原因絕不是仗著力大和動作快,而是借其勢而乘其虛克之。當然,能達到如此水平,是有一定的前提的。 【原文】立如平準,活似車輪。偏沉則隨,雙重則滯。每見數(shù)年純功,不能運化者,率皆自為人制,雙重之病未悟耳! 未從出勢先將身勢立穩(wěn),重心放正,身心松開,不能有絲毫拘滯之力,雜念屏除,使體態(tài)歸于自然而后出動。動時以心氣行運,以腰脊領率,身如車輪運轉,無凹凸處,無缺陷處,無斷續(xù)處,觸之即轉,處處圓活。如果車輪出現(xiàn)了凹凸缺陷,著地有兩個點,便無法轉動了,能圓則活,非圓不靈。虛實轉化自如,以輕制重,以柔克剛,以順避害,避實擊虛,彼重我虛。如果不懂虛實轉化,做不到“不偏不倚,忽隱忽現(xiàn);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的“立如平準,活似車輪。偏沉則隨”要領,而是用力抵抗,與人相頂,彼實我也實,以實御實,勁路自然僵滯停頓,變換不靈,難以引進落空,如果自己的膂力又不及人,肯定要受制于人。 如果不明白太極之理,即使是苦練多年,也不能做到以柔克剛,以弱制強。自身不夠靈活,身體僵硬,就如車輪有了凹凸缺陷,難以運轉,勢必頂撞,形成有力打無力的境況,而被人所制,不能立時運化,其原因就是沒有悟透太極拳技的剛柔相濟之真理所造成的。太極拳技擊是忽剛忽柔、虛實變化,剛柔輕重互化的,不知此理,又怎能不被人所制呢? 【原文】欲避此病,須知陰陽;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相濟,方為懂勁。懂勁后愈練愈精,默識揣摩,漸至從心所欲。 要想避免在與人交手時的既不肯用人剛我柔的走勁去引使對方落空,又不會趁勢用粘勁去取得我順人背的優(yōu)勢,只知道人用力我也用力的弊病時,首先就要掌握剛柔虛實之法,剛柔與虛實;其次就是化與擊,化者化解來力,擊者順逼制敵,即“走”與“粘”二法,化解是逼敵的準備,擊打是化解的繼續(xù)。攻里有守,守中寓攻,彼實我虛,彼虛我實,陰陽互根,剛柔相濟,此消彼長,交替為用。虛實無定形,隨彼之動,虛實應付,毫厘不爽,走化粘逼,避實擊虛。只有這樣,才能稱得上是掌握了太極拳技的真正原理和技術。 掌握了這一原理和方法后,才算是入門;入門后不可稍有懈怠,必須勤加練習,時時揣摩,練拳和推手時,松柔沉穩(wěn),一松百松,一動百隨。兩臂要練得如繩吊著重物一樣松墜,有沉甸甸的氣貫十指的鼓脹感,并須經(jīng)常培養(yǎng)其頭腦和兩臂的虛實輕妙的感應,真正達到“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的這種明察秋毫的靈敏度,運用于推手,就能細細地、準確無誤地體察出對方來勁及其細小的變化情況。我則不先不后、不早不遲、恰到好處地運用粘連綿隨、不丟不頂?shù)耐剖旨记桑湍茏龀鲭S屈就伸、逆來順受、柔若百折似無骨、化勁無形的絕好身勢和無往不利、變化莫測而又冷快絕倫、撒去全身都是手的發(fā)勁動作,漸至以靜制動、以逸待勞而順勢借力、引進落空、四兩撥千斤的技法達到隨心所欲的境界。 【原文】本是“舍己從人”,多誤“舍近求遠”。所謂“差之毫厘,謬之千里”,學者不可不詳辨焉!是為論。 太極拳術的技擊總則綱要是“舍己從人”,而不要誤會是“舍近求遠”。“舍己”是為了求變,“舍己從人”的核心部分是變被動為主動,用最優(yōu)秀的方法來保護自己。比較常見的拳術技法是你打我而來,應付的辦法是擋你、躲你,然后再反擊。太極拳技法則不同,你打我,我引著你的手,順著你的來力,加上弧線和螺旋運動,使你的力量聽我的指揮。太極拳要求我們在對抗中無論條件多么苛刻,都要順從對方,要能在各種條件下“舍己從人”,并且運用沾粘連隨來解決問題,同時,舍己從人要明確達到“己順人背”、“引進落空”的目的;“舍己”不是“丟己”,“從人”是不與之相頂,只有舍己從人才能不丟不頂,沾粘連隨。 “舍己從人”必須有很好的聽、懂、化、發(fā)之勁才能完成。雙方搭手,首先要找準對方勁力的方向,要盡量順隨對方的勁力并設法改變它的方向,順從對方的力僅是表象,順的過程是將自己的力與對方的力合二為一,然后用弧線和螺旋運動來改變這個力的方向。要求我們遵循這一原則,去化解對方一二乃至三個勁力。試想如果有了這種順從加改造的辦法,那么不論他是多么大的來力,都必然落空失勢,從而受制于我。 舍己從人的根本目的是為了引進落空,控制對方,造成己順人背,進而有效地打擊對方,其作用是要達到蓄發(fā)相變,其至高境是化打合一。如果通過力點的變化,控制了對方來力的方向,那么力的大小對我就不是問題了。只要與對方肢體接觸,就可以順勢而迎,因其動而屈伸旋轉,調整自身的平衡,并探測對方的勁力情況,審機應變,因勢利導。我在粘走的過程中,由于不丟不頂,遇勁即化(對方勁力達不到目標時,即會造成背勢和失去重心平衡),變化為打,化打合一。只有在聽勁而懂勁的情況下,才能舍己從人,達到粘即是走、走即是粘的技法要求,由懂勁而神明,若有毫厘之差,都無法完成太極拳術的舍己從人、四兩撥千斤的技擊技巧。深怕學習者不明拳理,誤入歧途,毀我太極之譽才作下此文,從而告誡學習者,只有通過明理后加以刻苦訓練,勤于總結,勇于探討,不斷地深入研究,實踐加實踐,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方可登上太極拳術之高峰。 |
|
來自: 傳承國粹易醫(yī)武 > 《養(yǎng)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