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孩子看病,診所里人滿為患,我正在排隊。利用排隊的間隙,在想這個問題該怎么回答。“快速學習”這些字眼讓我很反感。這不是一個人的病,這是這個社會的病。我們什么都求快,這實在是脫離了實事求是的原則。有些事宜快,如急救,如救火,如賽跑等,但還有很多事宜慢,這學詩就是其中一件。 我這個回答可能有些文不對題,因為題主要求“快”,我卻啰啰嗦嗦說一些“慢”的事情。但學詩這個事卻的的確確需要慢功夫,尤其是這格律詩。 畫龍畫虎難畫骨,格律詩的形式好學,難在意境上。許多人將功夫用在研究形式上,在意境的營造上卻很少見用工夫。這大概是因為形式有很多明晰的理論,學起來總能抓住點什么;意境卻是件很模糊的事情,主要靠悟,靠揣摩,學起來總覺得空空的,什么也抓不住。 題主學詩,從判斷字的平仄開始,這沒錯,因為這是最基礎的。如果不知道平仄,那么對仗、相粘、拗救等等就無從談起了。要判斷一個字的平仄,得先知道什么是平仄;還得知道,古代的平仄與現代的平仄有何不同,這是個難點;最后才能講學習的方法,至于快不快,這個還真不敢保證。 什么是平仄?現在有很多人是反對學習格律的,因為他們只看到格律對自己的束縛,實在是沒有理解格律的本質。王力先生曾經說過: “不了解詩歌的形式格律,將影響對詩歌內容的理解,也談不上充分地欣賞。” 在當代基礎教育階段,欣賞詩歌只重內容,忽視形式,實在是難以透徹地理解詩意。這種習慣,也影響了孩子之后對詩歌的理解。題主學詩能從判斷字的平仄開始,從形式開始,我是很贊同的。 平仄實質是對聲調的分類。 聲調是我們漢語里客觀存在的東西。學過普通話的人都知道,現代漢語里有四種聲調:一聲、二聲、三聲、四聲。這種叫法實際不標準,但用在日常教學中,卻非常容易讓我們區分四聲。其實所謂的一聲、二聲、三聲、四聲是指:陰平聲(一聲)、陽平聲(二聲)、上(shǎng)聲(三聲)、去聲(四聲)。 平,就是平直的意思。仄,就是不平的意思。據此,這四種聲調就可以分為兩類:平聲與仄聲。平聲的調值平直,可以延長。仄聲的調值或曲折不平,或短促,難以延長。現代普通話的聲調中,陰平聲和陽平聲屬平聲,上聲和去聲屬仄聲。 但是,我們學習的格律詩卻不是用現代音韻寫成的,用的是中古音韻。中古的聲調與現代普通話是不同的。中古聲調分平、上、去、入四聲。其中上、去、入三聲都屬于仄聲,只有平聲屬于平聲。正是這種不同,讓很多人在判斷古詩當中字的平仄時常常失誤。 難點:從中古音到現代音的變化從中古音到現代音的轉變,有一個說法是“平分陰陽,入派三聲。” 平分陰陽,是說中古音中的平聲,到現代普通話中分為陰平聲和陽平聲兩種。這種變化不影響平仄的判定,所以學詩時可以不管。現代普通話里讀陰平聲和陽平聲的漢字,一般都可以歸為中古時期的平聲。 入派三聲,是說中古音中的入聲,到現代普通話時已經消失。原先讀入聲的漢字分為了三部分:一部分并入平聲,一部分并入上聲,一部風并入去聲。并入上聲、去聲的入聲字,因為都同屬仄聲字,所以也不影響平仄的判定,所以學詩時也可以不管。最緊要的是并入平聲的入聲字,它的平仄發生了變化,古為仄聲,今為平聲,這是我們要特別注意的地方。如果碰到這類字我們不加以分辨,就會錯誤地認為古人作詩,在該用仄聲的地方用了平聲,判他們個出律之罪,實在影響我們學詩。 以下是《古入聲今讀平聲字簡表》,圖片截于胡安順、郭芹納主編,中華書局出版的《古代漢語(下冊)》。 怎樣知道一個字的平仄呢?題主在題目里,并沒有說為什么要去判斷一個字的平仄。但我想了一想,判斷平仄這種事情,似乎也只有在學習格律詩、填詞等情況下才會用到,所以我就默認題主在學詩。 如果不是學詩,只是區分現代普通話里的平仄,那就太容易辦了:把普通話的四聲讀準,能分辨出聲調,自然就能分辨出平仄。不知道讀音聲調的,去查字典。 如果是學詩,就要稍微難一點,但其實也是很容易的。讀準普通話的四聲,這就解決了大部分字的平仄判斷問題。剩下最難搞定的部分就是古入聲今讀平聲的字。這一部分有好幾個辦法供選擇。 一、全部背下來。把上面圖片中的《古入聲今讀平聲字簡表》全部背下來,這是最笨、最下功夫,卻也最有用的辦法。 二、碰一個,查一個,記一個,慢慢積累。讀“風急天高猿嘯哀”,就記住“急”是古入聲字;讀“白日依山盡”,就記住“白”是古入聲字;讀“恨別鳥驚心”,就記住“別”是古入聲字。就這樣一個一個記,慢慢的,大部分入聲字也就記住了。 三、尋找規律,以律而記。如史存直先生總結的方法: (1)b、d、g、j、zh、z六個聲母陽平字是入聲。 (2)fa、fo不論陰陽上去都是古入聲。 (3)d、t、n、l、z、c、s七聲母拼e[?]韻母,不論陰陽上去(實際上只有陽平、去聲)都是入聲。 (4)zh、ch、sh、r 四聲母拼uo韻母,不論陰陽上去(實際上沒有上聲)都是古入聲。 (5)b、p、m ,d、t、n、l 七聲母拼ie韻,除了“爹”(diē)字是古平聲外,不論陰陽上去都是古入聲。 (6)üe 韻除了“嗟”(juē)“瘸”(qué)“靴”(xuē)之外,都是古入聲。 (7)g、k、h、z、s五聲母拼ei韻母(c不拼ei),不論陰陽上去(實際上沒有去聲)都是古入聲。 (8)有些字文言白話讀音不同,文言讀開尾韻,白話讀“i”尾韻或“u”尾韻,這些字是入聲。 四、利用形聲字的聲旁。形聲字的聲旁是入聲字的,那這個形聲字很大幾率也是入聲字。如“白”是入聲字,“伯”“柏”都是入聲字。 五、利用律詩的平仄規律來倒推入聲字。如果一句詩的某個地方,按照普通話的平仄去衡量,不符合格律,特別是應仄而平的地方,我們就要查一查是不是入聲字搞的鬼。如“一歲一枯榮”按普通話的讀法,其平仄為:平仄平平平,最后三個字全是平聲,這是詩家大忌,稱為“三平尾”。我們就要查一查這里平的蹊蹺的“一”是不是入聲字。“一”在古代是入聲字,屬仄聲,所以這句詩的平仄應該是:仄仄仄平平,完全符合格律。這樣我們就認識了入聲字“一”。 結束語平仄是對漢字聲調的分類。在現代普通話中,平聲指陰平聲(一聲)和陽平聲(二聲),仄聲指上聲(三聲)和(四聲)。在中古音中,平聲指平聲,仄聲指上聲、去聲和入聲。 現代人學習古詩,最難的是分辨變成平聲的古入聲字。不過對于會說南方方言的人來說,也是比較好分辨的,因為南方方言中保留了入聲。方法很多,選擇適合自己的,終會有進步。至于快不快,本人真是無法保證,在此真誠致歉。 |
|
來自: 行之zlvl38pms2 >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