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古論今話管理之九 中國象棋出現很早,普及很廣,是普遍受歡迎的娛樂游戲工具,從深宮內苑到市井村鎮,從帥府軍營到村舍草堂,從高等學府到民工工棚,到處都有人在玩中國象棋;從帝王到平民,從幫會老大到書院的山長,從百歲老人到稚氣孩童,從專家學者到石匠木工,其中都有人喜歡上了中國象棋。可以毫不夸張地說,玩中國象棋的人在玩棋類游戲的人中,一定是世界上最多的。中國象棋從其普及面之廣,大眾興趣之強烈,流傳時間之長久等方面看,完全有條件申報世界文化遺產。而且,中國象棋富有深厚的文化韻味,它融民間習俗傳說于深刻哲理之中,寓中國傳統文化的特色于古棋局中,既通俗趣味好玩,又深刻豐富激烈,或許可以說,中國象棋與古代圍棋,與兵書、易經、哲學,甚至與算盤、古建筑、古代文化習俗,都有很密切的關系,中國象棋的文史淵源很值得追尋,中國象棋的哲理意蘊,很值得認真探索,很值得深入地對其進行思考。 對弈圖 考古的發現有時很令人驚喜,1972年,在江西安義縣出土了一幅完整的宋代銅質象棋,三十二枚棋子,每個棋子正面用陽文楷書寫著各自的名目,而背面則刻著棋子各自的象形圖案;另外,黃河以北的鶴壁集窯址也出土了宋代制作的瓷質象棋;1964年,在福建泉州灣打撈的宋代沉船中,則發現了色分黑、紅的木質象棋子。這些象棋文物的發現,對于我們了解象棋的起源和發展,是很有幫助的。 楚河漢界 據研究者推測,中國象棋制藝成型大約在唐末至宋初,而在其成型之前,早已有流傳于各地的各種不同的棋式,比如,有的棋盤有“河界”,而有的則沒有雙方的山河疆界;有的將棋子放在在棋盤的方格內,有的則放在縱橫線的交叉點上;有的雙方的棋子的名目顏色相同,而有的卻分出不同顏色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唐末宋初,棋子已經有“將、士、象、車、馬、兵”,并分黑、紅二色,在那個時期,這樣的棋子稱“象戲”,而不是現在所叫的“象棋”。有專業人士考證,“象棋”一語最早見之于《楚辭》和《國策》,當時,對弈棋的指稱說的是“象戲”,傳說中,“象戲”是來自黃帝的阪泉之戰與涿鹿之戰,宋朝晁無咎說:“黃帝驅蠢獸為陣,象之雄也,故戲兵而以象戲名之。”《韓非子·十過第十》有這樣的記載:“昔者黃帝合鬼神于泰山之上,駕象車而六蛟龍,畢方并鎋,蚩尤居前,風伯進掃,雨師灑道,虎狼在前,鬼神在后,騰蛇伏地,鳳皇覆上,大合鬼神,作為清角。”“清角”是古代一支悲涼激越的樂曲,以這么大的陣勢來奏樂,可見這是非常嚴肅的儀式,而其中有“駕象車而六蛟龍”,或許與“戲兵而以象戲名之”是有關系的,這至少表明,中國古代所奕的棋子,稱為“象棋”是有來歷的。 普及極廣的中國象棋 此外,還有各種關于中國象棋起源的說法,有觀點認為,中國象棋起源于古代傳說中的神農氏;還有觀點認為:象棋是起源于周武王伐紂時期,史書稱:“象棋,武王所造,其進退攻守之法,日月星辰之象,乃爭國用兵戰斗之術。以象牙飾旗,故曰象棋。”另外,還有傳說認為,象棋是漢代名將韓信發明的,象棋的發明與秦末的楚漢相爭有關,韓信用象棋來鍛煉將士的攻殺能力和用智用謀。 實際上,中國象棋產生的具體時間現在已難以弄清楚了,但是,在北周武帝宇文邕撰寫《象經》一卷中,有關于“象戲”的著棋之法,這說明“象戲”在當時一定是比較流行,才會有《象經》,才會有對于著棋子法的記載。此外,南宋詩人劉克莊寫了《象弈一首呈葉潛仲》的詩,詩中描繪了棋盤、棋子的形式和下法。這明確表明,唐宋時一定是有人在下中國象棋了,象棋(象戲)的存在是非常明顯的事實了,只不過,當時象棋的下法和現在的下法不一樣罷了。到明朝,中國象棋已經得到了比較大的發展。史書記載,明朝初年,明成祖朱棣的太子朱高熾(明仁宗)見兩個小太監在宮中對弈,遂命進士曾棨寫詩詠棋,曾棨稍一沉思,便吟詠出七律一首:“兩軍對敵立雙營,坐運神機決死生。千里封疆馳鐵馬,一川波浪動金兵。虞姬歌舞悲垓下,漢將旌旗逼楚城。興盡計窮征戰罷,松陰花影滿棋枰”。這首詩寫于十四世紀初葉,被后世譽為是吟誦象棋的代表作,詩中巧妙地將棋盤比作戰場,寫兩軍對壘,寫金戈鐵馬,寫坐運神機、決策生死,特別是寫楚漢相爭,虞姬悲歌,漢軍兵臨城下,楚軍似是被困,詩很悲愴。詩人以此來比喻棋逢敵手,較量激烈,似是戰鼓擂,旌旗裂。明初,已經有象棋棋譜,流傳下來的是《百變象棋譜》等,在此棋書中,已能清楚看到,棋分黑、紅雙方對壘,雙方陣營之間,已明確地標出了“河界”或“楚河漢界”,象棋的棋盤布局,對弈的規則和棋子的著法,已經同現在差不大了。 劉邦和身邊的文武大臣 令人感興趣的是,歷史上到底是誰把“楚河漢界”用來稱呼象棋棋盤上的分界呢?想要確切搞清楚這一答案,怕是有很大困難的,要找到明確的考證資料,幾乎是不可能了,但是,“楚河漢界”的稱呼,一定是與楚漢爭斗的歷史有關系,這名稱多半是在秦末漢初時出現的。首先,“楚河漢界”的稱呼很妙,它表明中國象棋和古代戰爭一定是有關系的,象棋是對戰爭經驗的總結,同時,它又為象棋注入了歷史和戰爭的內涵,讓娛樂游戲含有歷史軍事的韻味,這大大增加了弈棋的趣味性,增強了弈棋的豐富想象空間。“楚河漢界”不一定是漢代人“移入”象棋的,但是,楚漢相爭的激烈戰爭歷史被注入象棋之中,這就是與楚漢歷史有關的某種機緣。 古棋盤上激烈的對弈較量,表征著歷史的風云變幻,“楚河漢界”的指稱讓人聯想起楚漢爭斗的歷史畫卷。漢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劉邦引兵出函谷關,向東出擊,三月,與諸侯會盟于洛陽,劉邦集結了五十六萬人馬,大舉伐楚。當時,楚霸王項羽率兵征齊,后方空虛,劉邦抓住這難得的機會,率兵一舉攻下楚都彭城,項羽聞訊后,急忙回師,欲救都城,兩軍在靈壁一帶展開激戰,雖然漢軍有備而來,且已攻破楚軍都城,而楚軍遠征匆忙返回,然而,項羽的軍隊實力仍比較強,能打敢拼,激戰后漢軍大敗,潰不成軍,劉邦在數十騎的護衛護下,匆匆逃出重圍。五月,劉邦到滎陽招集殘部,與蕭何從關中帶來了較多的人馬會集,漢軍兵勢重振。 劉邦與項羽 這一時期,楚、漢勢均力敵,雙方在滎陽展開了長達四年之久的拉鋸戰,爭斗十分激烈。至漢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十月,楚軍占領了東廣武城;漢軍占領了西廣武城,中間只隔著一條廣武澗,這是古運河鴻溝流經廣武山連接黃河的一段。這一條小河澗把對壘的楚、漢兩軍隔開,雙方在河的兩邊相持立營,嚴陣對壘。爭戰十分激烈,戰爭空前殘酷,但因雙方勢均力敵,誰也無法逾越河澗一步,或許是雙方都打累了,皆需要休整,或許是誰沒有勝算,都在等待機會,所以,雙方約定以鴻溝為界,暫時中分天下。《史記》對此稱“鴻溝而西者為漢,鴻溝而東者為楚”,這就是歷史上的“楚河漢界”。 了解楚漢的這一段歷史,就會知道,用這“楚河漢界”來說明棋盤上的對弈雙方之間的中界,確實是再合適不過了,“楚河漢界”,“中分天下”,黑、紅兩軍隔河相對,相持立營,嚴陣以待,接著就你侵我犯,出兵進卒,跑馬推車,高架炮,動士象,屢出奇兵,千方百計想擒“帥”而制勝。棋盤就是戰場,楚漢相爭的激烈爭斗,在棋盤上轟轟烈烈地展開了,只不過,戰場上是刀光劍影,慘烈廝殺,而棋盤上卻是斗智比謀,是意志和智謀的較量。歷史上十分慘烈的爭斗和非常典型的相持對壘,在棋盤上以游戲的形式極為精彩地演繹開來了。棋局和歷史上的戰爭一樣,較量著智慧,比拼著意志,運籌著謀略,爭奪著輸贏。同樣有心理上的較勁,兵法上的較量,有戰略和競爭方面的深刻哲理。 其實,中國象棋雙方分黑、紅兩色,而不是像圍棋那樣分黑白兩色,這也是有歷史來歷的,很可能也和楚漢兩軍的爭斗歷史有關系。 西楚霸王項羽繼承了項梁的主張,崇尚服飾的黑色,而項梁繼承的是秦朝的服飾風格,推崇黑色。對秦朝歷史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秦崇黑色,“衣服旄旌節旗皆上黑”“更名民曰‘黔’”(《史記·秦始皇本記》)。而且,項羽年輕時,有一次恰遇秦始皇出巡會稽,見士卒前呼后擁,旌旗招展,宛如一條黑龍,不勝羨慕地說:“彼可取而代也。”(《史記·項羽本紀》),后來(公元前209年),會稽郡郡守殷通,欲響應陳勝、吳廣起義而發兵,項羽的叔父項梁便趁機殺殷通而奪其兵權。接著,項梁、項羽率八千子弟出江東,其基本隊伍服色制度皆依秦制,秦國兵將的服飾基本上是黑色的。如史所載,項梁而后傳于項羽為霸王的楚軍旄旌節旗和服飾皆為黑色。很可能,中國象棋棋子一方著黑色即源于楚軍崇尚黑色。 中國象棋的另一方棋子是著紅色的,這很可能是源于劉邦的漢軍,漢軍崇尚紅色。這在歷史上也有記載的。《史記·高祖本記》中,記述了劉邦集團利用當時民眾迷信天命的意識,發動民眾跟隨劉邦反秦的故事:“高祖被酒,夜徑澤中,令一人行前。行前者還報曰:‘前有大蛇當徑,愿還。’高祖醉,曰‘壯士行,何畏!’乃前,拔劍擊折蛇,蛇遂分為兩,徑開。行數里,醉,因臥。后人來至蛇所,有一老嫗夜哭。人問何器?嫗曰:‘人殺吾子,故哭之。’人曰:‘嫗子何為見殺?’嫗曰:‘吾子,白帝子也,化為蛇,當道,今為赤帝子斬之,故哭。人乃以嫗為不誠,欲靠之,嫗因忽不見。后人至,高祖覺。后人告知高祖,高祖乃心獨喜,自負。諸從者,日益畏之。”這一銜天命,斬白蛇的傳說,劉邦被形象地稱為“赤帝子”。此外,在在《高祖本記》的另一處還記載,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秋,“乃立季(劉邦)為沛公。祠黃帝,祭蚩尤于沛庭,而釁鼓旗,幟皆赤。由,所殺蛇白帝子,殺者赤帝子,故上赤。”劉邦最初舉兵起義,崇尚赤色,他被稱為“赤帝子”,后來他稱為漢王,劉邦的軍隊就崇尚紅色,赤幟紅旌成為漢軍的標志。棋盤上,有“漢界”與“楚河”相對,而與“黑”方對壘的是“紅”方,這很可能是來源于漢軍標志的文化印記。 此外,自古以來,就流傳著象棋開局的俗語:“紅先黑后,輸了不臭。”這很可能也是有文化歷史來歷的。項羽、劉邦本來是聯手的,還曾結拜為兄弟,公元前205年,楚漢開戰,是劉邦的漢軍率先攻劃項羽的楚軍,正式拉開了“中原逐鹿”的序幕,因為勢均力敵,形成了廣武山漢軍、楚軍的兩軍對壘,而且,當楚、漢相約“鴻溝為界、中分天下”之后,又是漢軍率先毀約舉兵進攻楚軍,最終大敗楚軍于垓下,劉邦的漢軍最終以巨大的勝利而謝幕。漢軍崇尚紅色,楚軍崇尚黑色,這或許就是棋局中“紅先黑后”俗語的由來。 還有,中國象棋對弈中強調斗智不斗勇,斗智成了象棋的基本特點,這也反映了楚漢相爭的歷史。論勇武,劉邦絕對不是項羽的對手,但最終獲勝的卻是劉邦,斗勇的勝不了斗智的,王公大臣出身的勇猛將領(秦時,項羽曾被魯懷王封為魯公)斗不過基層小小官員出身的劉邦(秦時,劉邦只是管十里以內的小官泗水亭長)。項羽是史上最勇猛的戰將之一,而劉邦則善于用人,善于用謀。《史記·項羽本紀》曾記載:“楚、漢久相持未決,……項王謂漢王曰:‘天下匈匈數歲者,徒以吾兩人耳,愿與漢王挑戰,決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為也。’漢王笑謝曰:‘吾寧斗智,不能斗力’。” 劉邦不僅自己善用謀,而且更是很善于用謀士,善于聽取謀士、智將們的智謀計策,漢之所以能勝楚,主要就是勝在謀略上。劉邦用陳平的“反間計”,離間范增和項羽,使項羽懷疑范增,并奪了他的兵權。項羽中了陳平之計而自折股肱,楚軍力量大為減弱;劉邦還用張良的“籠絡計”,及時封韓信為“齊王”,滿足了韓信的虛榮心,解決了君王與軍事統帥自己的矛盾,避免了王與帥之間的分裂;劉邦的父親“太公”被項羽捉去,當項羽要烹煮“太公”時,劉邦故作鎮靜說他與項羽曾結為兄弟,他的父親也就是項羽的父親,如項羽烹了他父親,就分一杯羹給他吃,劉邦很會演戲,善于耍陰謀;劉邦在陣中被項羽射中胸膛,搖搖欲倒,他怕影響士氣,便趁勢俯身摸著腳,說是射到了腳趾頭,他強忍著痛,繼續巡視軍營,慰問士兵,他以假亂真,善于掩飾。劉邦確實是很會“用心”,以一次次的巧妙斗智,迷惑項羽,瓦解楚軍,最終戰勝了剛愎自用、急燥魯莽,只知斗勇而不善斗智的西楚霸王。 無論從中國象棋的起源或它的中界指稱來分析,都不難看出,象棋中有歷史,象棋中有智慧,象棋中更有謀略,棋逢對手,對弈拼智不比勇,這也是楚漢相爭“智”勝于“勇”的一種特殊表現。在楚河漢界交錯的疆域上,對弈的雙方,分別指揮著紅、黑兩軍,在棋盤天地上,運籌帷幄,比拼智慧,較量智謀,通過激烈的角逐來拼出高低,看看最終誰是棋高一籌,棋盤如戰場,對弈如戰爭,楚河漢界兩邊黑紅兩軍的廝殺,濃縮著歷史,演繹著古人拼智慧、比謀略的精彩大戲,中國象棋真可以視為是中國古典謀略的形象而奇妙的表現。(有興趣的朋友,請繼續看此文的中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