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微博上有一條討論度很高的熱搜#28歲想成為怎樣的人#。 看到一位博主po出5年前發的微博甚是感慨:
無論在哪個年紀,大家都一如既往地對明天抱有最好的期待。 但好像在實施的路上一個問題接著一個問題的出現,讓我們措手不及。 期待中的28歲是這樣,30歲很大可能也是。 看似朋友圈里一片歲月靜好、井然有序,其實自己的生活軌跡早已變了方向,來到自己并不擅長的領域。 最近的熱播劇《我是班主任》,喻恩泰飾演的高中三年級七班的班主任莫新華,北大畢業,家境優渥。 校長本以為他會繼續攻讀學位,卻沒想到他愿意放下光環來一個普通的學校當一個最差班級的班主任。 他對這個職業不太討厭,但也算不上特別特別喜歡。 但他與每一個學生相處的方式,說的每一句話,都仿佛看到了我們當時自己的影子。 試卷看分數,人生不是; 你不是不行,你是不努力; 孩子不是父母的所有物,父母不能以愛的名義綁架孩子; 人到中年,做喜歡的事是幸運,做不喜歡的事才是生活; 不要為他人而活,才是自己的人生。 “人生不只是為了第一名” “很多人都想讓我贏,可不知道為什么,我就是不太想贏,很多人都會失望吧。” 這是劇中“學霸”寶延說的一句話。 他是學校里傳奇般的存在,考試第一名,各種比賽第一名,無論是家長老師,還是同班同學,都很自然而然地以為,寶延無論做什么都應該是第一名。 可卻沒有人真正懂他。 寶延在一場比賽里輸了,雖然知道正確答案,但他還是輸了。 一場比賽而已,可在別人眼里會認為,寶延怎么可以輸? 在賽場外,一群記者舉著話筒問他:輸了這場比賽,有什么感想? 作為一個孩子,他不需要事事都懂事; 作為一個學生,他不需要每次都拿100分; 作為一個天才,他不需要對其他人的期望負責。 他有權利決定自己的輸贏,他的人生也允許有失敗。 所有人都在關心他飛得有多高時,只有他自己清楚有多累。 這像極了我們每個在追求夢想的自己,只顧著達到別人對自己的目標,卻忘了其實輸一下也沒關系的。 韓劇《請回答1988》里,“圍棋天才”崔澤在一場比賽中輸掉,他心情低落,怕辜負了家人朋友對他的期望。 幸好一群朋友懂他,陪他發泄,陪他哭,陪他笑:
人生所追求的不止有第一名,還有很多很多有趣的事。 有人說,得第一名的人生才是完美的人生。 但我想說,人生不只是為了第一名,而是處在人生的每個階段,你都有逆風翻盤的勇氣。 “你不是不行,而是不努力” 劇中的搗蛋女孩“孫小菲”,惡作劇,逃課,一樣都沒落下。 看似覺得她是一個差等生,其實并不是。 她的叛逆就是為了那些不看好他們的老師,她內心極力想改變自己,就是還沒準備好。 當班主任選她為合唱團主唱,讓她排練時,她逃課了。 為了“報復”班主任,她在老師的茶杯里抹上了芥末,正巧被正渴的姚靜老師喝到,嗆得一直流眼淚。 這時候,她說出了真相:合唱團是個幌子,三年七班就是個笑話。 村上春樹說:
從現在起開始努力,生活會慢慢厚待你。 “父母的愛,應該是一場得體的退出” 劇中的另一個“學霸”——王旭。 名次名列前茅,家庭條件很好,可他過得并不開心。 原因就在于他的父母。 因為換班沒告訴爸媽,被爸媽在學校辦公室當眾訓斥。 ![]() 隨后的懲罰就是,周末半天的活動時間也被取消,學習的時間被安排得滿滿的,甚至吃飯上廁所的時間都被安排好。 ![]() 還被爸爸告知,今后,要好自為之。 ![]() 在爸媽眼里,面子永遠比兒子重要。 不允許他犯錯,不允許他跟“差生”在一起學習,不允許他考低分。 他的一舉一動都要報告父母,稍微一不留神犯了錯,就會得來媽媽的一句“你太讓我們失望了”。 其實這不是愛,而是打著“我為你好”的幌子進行名副其實的傷害。 王旭的爸媽是典型的“中國式家長”。 他們幾乎忘了他還是一個孩子,卻把他當成一個機器。 姚靜老師想幫助王旭開解,王旭堅稱自己和父母之間沒有誤會,并沒有控訴父母。 老師問:“那你覺得你爸愛你嗎?” 王旭沒有直說愛不愛,而是說出了小時候爸爸把腎捐給他的事。 ![]() “愛”的壓力壓得王旭喘不過氣,但他又不敢反抗,他情愿接受父母對自己的“道德綁架”。 但凡事都講“度”。 愛一旦過度,就是逼著孩子去犯錯。 王旭為了“報復”父母,他一再地故意偷東西,想盡辦法讓父母出丑,而王旭父母第一時間想到的卻是用錢擺平,怕丟了自己的面子。 ![]() 他無能為力,離家出走,甚至想把父親捐給自己的那顆腎還給他,不想待在這個家。 班主任莫老師找到他,跟他談心,說他是自己親手挑選到七班的,因為他和七班的每個同學都是那么的與眾不同。 在班主任的教導下,王旭心結打開。 這種家庭的教育模式,會留下很多不愉快的回憶,也是“原生家庭”虧欠孩子的開始。 一個合格的父母不應該控制孩子,應該給孩子信任。 我們都不是完美的父母,也不應該要求孩子就一定得是完美的孩子。 而在預告里,王旭終于等來了爸爸的一句道歉。 ![]() 心理學家克萊爾的一句話:
真正的父愛母愛不是對孩子無以復加的占有,而是一場得體的退出。 “不要為他人而活,這才是人生” 班主任告訴大家:“不要為他人而活,這就是青春。” 青春不該揮霍在他人身上,人生更是如此,為自己而活,才不白來這世上走一遭。 《班主任》這部劇演繹了我們的青春,而劇中的班主任也是我們心中滿分的老師。 他說的每句話,做的每一件事,都是站在學生的角度,為班里的學生考慮。 俞敏洪曾這樣形容老師的角色:
雖然老師只是一個引路人,但直到我們離開校園走向社會后,才切身明白老師曾經的良苦用心: 全世界都有與眾不同的權利,越是這樣,我們越要尊重別人的不認同。 ![]() 孩子不是父母的所有物,父母是不能用血緣和愛來綁架孩子。 ![]() 迷茫是人生必然會面對的問題,將來,你的成就高不高,能量大不大,取決于你面對迷茫的時候的那種態度。 ![]() 我不敢說,在這個年紀有沒有活明白,但我知道,有些人遇到就是賺到,有的話一直深深記在心里砥礪我前行。 人生,就是要盡力去活得漂亮 ,把握好前行的方向盤,不畏懼路上的那些痛與怕,美好的未來一定在等你去拿。 那些消失在青春的人啊! 無論是一路同行還是不再并肩,都愿我們在自己的路上各自耀眼。 -作者- 維豆,十點原創作者,好好吃飯好好睡覺的打字機。本文首發于十點讀書會(ID:sdclass),新女性成長文化平臺,和300萬小伙伴一起陪伴學習,向上成長。 編輯:維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