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大足石刻簡介 大足石刻(Dazu Rock Carvings)位于重慶市大足區境內,為唐、五代、宋時所鑿造,明、清兩代亦續有開鑿。世界文化遺產,世界八大石窟之一,分布于該縣西南、西北和東北的扇區,共23處。較集中的有寶頂山、北山等19處。其中以寶頂山摩崖造像規模最大,造像最精美。除佛像和道教造像外,也有儒、佛、道同在一龕窟中的三教造像,而以佛教造像所占比例最大。 大足石刻代表了公元9—13世紀世界石窟藝術的最高水平,是人類石窟藝術史上最后的豐碑。它從不同側面展示了唐、宋時期中國石窟藝術風格的重大發展和變化,具有前期石窟不可替代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并以規模宏大、雕刻精美、題材多樣、內涵豐富、保存完好而著稱于世。1999年12月,以寶頂山、北山、南山、石門山、石篆山“五山”為代表的大足石刻,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 ![]() ![]() ![]() ![]() 建設肇始 大足縣,建于公元758年(唐乾元元年),隸屬昌州。公元885年(唐光啟元年),昌州由靜南縣遷治大足。至公元1279年(南宋末年),大足一直是昌州州治所在地。大足石刻中的'五山'摩崖造像即在這近400年間完成。 現存大足石刻作品中,最早的為鑿于公元650年(初唐永徽元年)的尖山子摩崖造像,其后200多年間僅新開鑿圣水寺摩崖造像一處。這兩處初、中唐造像總共不過20龕。直到公元885年昌州遷治大足后,摩崖造像方漸大興。 公元892年(唐景福元年),昌州刺史,充昌、普、渝、合四州都指揮,靜南軍節度使韋君靖,在縣城北龍崗山(今北山)營建'糧貯10年,兵屯數萬'的永昌寨的同時,首先在北山鑿造佛像。此后,州、縣官吏和當地仕紳、平民、僧尼等相繼效法,直到公元907~965年間(時為五代十國時期。四川為蜀國,史稱前蜀、后蜀)營造佛像不斷,形成大足石刻史上第一個造像高潮。 ![]() ![]() ![]() ![]() ![]() 造像發源 源于古印度的石窟藝術自公元三世紀傳入中國后,分別于公元五世紀和七世紀前后(魏晉至盛唐時期),在中國北方先后形成了兩次造像高峰,但至公元八世紀中葉(唐天寶之后)走向衰落。 于此續絕之際,位于長江流域的大足縣境內摩崖造像異軍突起,從公元九世紀末至十三世紀中葉建成了以'五山'摩崖造像為代表的大足石刻,形成了中國石窟藝術史上的又一次造像高峰,從而把中國石窟藝術史向后延續了400余年。此后,中國石窟藝術停滯,其他地方未再新開鑿一座大型石窟,大足石刻也就成為中國石窟藝術建設史上最后的一座豐碑。 ![]() ![]() ![]() ![]() ![]() 晚唐造像 自公元892—1252年的360年間(晚唐景福至南宋淳佑年間),大足先后建成佛教、道教和'三教'造像區34處,造像數量占大足石刻總數的80%左右。其中除北山摩崖造像始鑿于公元892年晚唐景福元年外,其余均為公元1082—1252年北宋元豐至南宋淳佑的170余年間建成。 公元十三世紀末葉南宋晚期,因戰亂石刻造像中斷。至十五世紀末明代永樂年間,摩崖造像方漸復蘇,一直延及晚清。公元十五世紀初至十九世紀末(明、清兩代)的500年間共有摩崖造像39處,其中雖不乏佳品,但多為小型造像區,造像數量也不足今大足石刻造像總數的20%。 ![]() ![]() ![]() ![]() 北宋造像 公元965—1077年的百余年間(北宋乾德至熙寧年間),摩崖造像停滯,至今全縣未發現一龕當時的紀年造像。此時寺院內供養石刻圓雕造像興起。今有遺跡可尋或有文可征者,縣東有大鐘寺,縣西有石壁寺,縣北有延恩寺等多處。至本世紀80年代,僅大鐘寺一處,就出土佛教圓雕紀年造像100多件。 ![]() ![]() ![]() ![]() ![]() 公元1078~1173年(北宋后期的元豐至南宋初期的紹興、乾道年間),大足石刻造像掀起第二個高潮。自公元1082年(元豐五年)大莊園主嚴遜舍地開鑿石篆山釋、道、儒'三教'造像區起,縣境內摩崖造像此起彼伏,先后開鑿出佛教、道教和'三教'造像區32處。南山、石門山造像區和北山多寶塔均于此間建成。始鑿于公元892年的北山造像區,歷時250多年,亦至公元1146年南宋紹興十六年建成。 公元1174~1252年的70余年間南宋淳熙至淳佑年間,時稱'六代祖師傳密印'的大足僧人趙智鳳,承持晚唐川西柳本尊創立的佛教密宗教派,于寶頂山傳教。他以弘揚佛法為主旨,清苦70余年,四方募化鑿造佛像近萬尊,建成了中國佛教密宗史上唯有的一座大型石窟道場,使大足石刻造像達到鼎盛。其間縣境其他處造像基本停滯。四方道俗云集趙智鳳座下,石刻高手聚集寶頂山競技獻藝。寶頂山成為中國佛教密宗成都瑜伽派的中心地。 ![]() ![]() ![]() ![]() ![]() 五山造像 公元十三世紀末和十七世紀中葉,大足曾兩度遭受兵燹。'五山'摩崖造像中,除寶頂山圣壽寺兩次焚毀、兩度重修外,摩崖造像一直保存完好。“五山”摩崖造像建成后,除世俗裝絢、培修外,直到十九世紀末至本世紀初年,當地民眾才在造像區旁增刻觀音、山神、天公地母等少數幾個小龕。現基本上保持了唐、宋時期造像的規模和風貌。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一直妥善保護,并對公眾開放。 ![]() ![]() ![]() ![]() ![]() 以北山、寶頂山、南山、石篆山、石門山(簡稱'五山')摩崖造像為代表的大足石刻是中國石窟藝術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世界石窟藝術中公元九世紀末至十三世紀中葉間中國晚唐景福元年至南宋淳佑十二年最為壯麗輝煌的一頁。大足石刻始建于公元650年唐永徽元年,興盛于公元九世紀末至十三世紀中葉,余緒延至明、清,是中國晚期石窟藝術的代表作品。 “五山”摩崖造像以規模宏大,雕刻精美,題材多樣,內涵豐富,保存完好而著稱于世。以集釋佛教、道教、儒家“三教”造像之大成而異于前期石窟。以鮮明的民族化、生活化特色,在中國石窟藝術中獨樹一幟。以大量的實物形象和文字史料,從不同側面展示了公元九世紀末至十三世紀中葉間中國石窟藝術風格及民間宗教信仰的重大發展、變化,對中國石窟藝術的創新與發展有重要貢獻,具有前期各代石窟不替代的歷史、藝術、科學和鑒賞價值。 ![]() ![]() ![]() ![]() ![]() ㈡大足圣壽寺 圣壽寺,又稱寶頂圣壽寺,位于重慶市大足區城東北15公里寶頂山大佛灣右后側,始建于南宋淳熙年間,乃名僧趙智鳳主建的密宗禪院。原稱五佛崖,擴建后用現名。原寺已廢,現存寺院為明、清建筑。 ![]() ![]() ![]() ![]() ![]() 圣壽寺依山建造,殿宇巍峨,雕飾精美。主要殿堂有天王殿、玉皇殿、大雄寶殿、經殿、燃燈殿、維摩殿等。明永樂年間,在該寺南側修建20余米高、八角四重檐的“萬歲樓”。圣壽寺在明、清時香火鼎盛。寺內刻有大佛灣造像雛形,當是大佛灣造像藍本。 ![]() ![]() ![]() ![]() ![]() 圣壽寺位于重慶市大足區東北的寶頂山山上。圣壽寺創建于宋代并于宋末毀于兵燹。明永樂十六至二十二年(1418—1424)重建。明末又毀于戰火。清康熙年間(1662—1722)重建。同治元年(1862)加以維修。1961年以后,又陸續進行了修繕。圣壽寺主要建筑有山門、天王殿、帝釋殿、大雄寶殿、三世佛殿、觀音洞、燃燈殿、達維摩殿又稱(寶頂)等。 ![]() ![]() ![]() ![]() ![]() 大足被譽為“石刻之鄉”。寶頂之名是由石刻創始人趙智宗(亦名趙智鳳)命名的。大足境內石刻約四十多處,而圣壽寺所在的寶頂山最為集中,規模最大,藝術價值也最高。同時寶頂山又是佛教徒朝拜的圣地,歷史上有“上朝峨眉,下朝寶頂”之稱。趙智鳳的功績,不僅在于創建了圣壽寺,而且還創刻了寶頂山的摩崖造像。 ![]() ![]() ![]() ![]() ![]() 寶頂山的石刻,主要分兩組,即大佛灣和小佛灣。大佛灣“東、南、北三面危崖峭壁,長約五百余米,鑿有三十一個龕窟,碑碣七處,題記十七則,舍利寶塔二座。石刻內容有:護法神像、六道輪回圖、三仙人影修陀羅尼、西方三圣、千手觀音、釋迦涅盤圣跡圖、腋下誕生圖、九龍浴太子、孔雀明王經變、父母恩重經變、大方便佛報恩經變、地獄變、柳本尊行化道場、十大明王、圓覺洞、牧牛圖等。其規模的宏偉程度,可與敦煌、云崗和龍門石窟比美,堪稱中國佛教的第四大石窟造像。 ![]() ![]() ![]() ![]() ![]() 小佛灣是趙智鳳最早創刻的造像,是大佛灣造像的蘭本,原來規模相當宏偉,殿堂用石砌成,內四周上下滿刻著佛、菩薩像。此外,小佛灣還有法身塔(俗稱經目塔)和石洞。法身塔高十米,三層、四方形,全塔四周共刻約五百八十四部經目,其中有許多早已失傳的經名。石洞即毗盧庵,其中除刻有毗盧佛像外,還有許多佛、菩薩像。整個小佛灣的石刻,雖屢遭破壞,但仍不失為一座瑰麗多彩的古代藝術寶庫。 ![]() ![]() ![]() ![]() ![]() ㈢大足廣大寺 廣大寺位于重慶市寶頂鎮西南1公里的廣大山上。距寶頂鎮約220米,距大足城區約8.3公里,距離省道S309約610米,與寶頂山石刻相鄰。廣大寺始建于南宋,傳說中寶頂四十八座大廟之一;宋末后,毀于天災、戰火;清代僧人重建,21世紀初,國家出資,博物館按照清代寺院建筑修復。 ![]() ![]() ![]() ![]() ![]() 廣大寺建于條石基臺之上,平面為四合院布局,前為山門,縱向布置正殿、后殿,兩側配以廂房,廂房盡端連接僧房;建筑間橫向以廊宇相接。建筑總面積為1000平方米。山門附有前廊,6柱5間,通面闊24.3米、進深10.6米,穿斗與抬梁結合梁架結構,懸山頂。山門前接3重牌樓,4柱3間,面闊8.5米、進深1.5米;穿斗梁架,明間中線293°。牌樓前接石梯,梯道起端左右側保存石質神龕2座。 ![]() ![]() ![]() ![]() ![]() 正殿建于高臺之上,4柱3間,面闊15米、進深11.5米,穿斗與抬梁結構,重檐歇山頂。殿前存清嘉慶四年(1799年)“萬歲龍碑”1通和石質香爐1座。殿內佛臺正面塑釋迦、文殊、普賢菩薩等,背面塑接引佛、送子觀音等;殿內左右壁塑十八羅漢。后殿6柱5間,面闊22.7米、進深8.7米,穿斗與抬梁結構,歇山頂。殿內塑主尊觀音像。建筑左端露臺邊沿保存石質“明月屏”1塊。 左、右廂房結構相同,附前廊;通面闊32.6米、進深9.4米;穿斗梁架結構,懸山頂。房內存放阿彌陀佛、觀音等石刻造像。左、右僧房形制相當,皆3柱2間,面闊8.7米、進深7米,穿斗梁架,懸山頂。建筑屋面鋪設青瓦,翼角飛翹,較為古樸、壯觀。寺廟前10米為放生池,面積約3000平方米。 ![]() ![]() ![]() ![]() ![]() 中峰和尚勸念佛詩?????? 娑婆苦,娑婆苦,娑婆之苦誰能數? 眾生反以苦為樂,甘住其中多失所; 臭皮袋里出頭來,長養無明病成蠱。 驀然三寸氣消亡,化作寒灰埋下土; 五趣遷流不暫停,百劫千生受凄楚。 諸仁者, 何如及早念彌陀,舍此娑婆苦! ??西方樂,西方樂,西方之樂誰能覺? 人民國土總殊勝,了無寒暑并三惡; 蓮花胎里出頭來,時聽法音與天樂。 琉璃地瑩絕纖塵,金銀眾寶成樓閣; 化衣化食自然盈,壽命無量難籌度。 諸仁者, 何如及早念彌陀,取彼西方樂! 南???阿彌陀佛每一天!??????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