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財經上海9月25日電(記者王淑娟)隨著共債風險的加速暴露,信用卡不良率明顯抬升。嗅到風險后,不少銀行信用卡“踩剎車”,今年上半年新增發卡量、貸款規模等多項信用卡規模指標均下降明顯。分析認為,信用卡告別激進增長模式,開始進入存量競爭時代。作為消費金融的主力軍,未來信用卡業務仍然具有較大發展空間。 信用卡增量業務“踩剎車” 從上市銀行半年報中可見,上半年上市銀行的信用卡業務明顯減速,諸如新增發卡量、透支余額等指標,與之相對應的是信用卡不良率的抬升。 上半年,工商銀行信用卡累計發卡量仍位居首位,達到1.54億張,較上年末增長2.28%。但新增發卡量僅為345萬張,和去年同期的1300萬張相比,減速明顯。交通銀行更為顯眼,上半年新增發卡量為-8萬張,去年同期為640萬張。此外,招商銀行、興業銀行、平安銀行等也都出現了新增發卡量放緩的情況。 信用卡貸款規模也開始下降。例如,交行信用卡透支余額上半年減少超過500億元,較年初下降10%。 “主要是共債風險暴露,不少銀行是提前主動調整策略,信用卡增長不再那么激進。”一位股份制銀行高管告訴記者,目前監管的態度也是要求銀行控制信用卡業務。 此前,上海銀行、招商銀行信用卡中心均因未遵守信用卡總授信額度管理制度,被監管責令改正并處罰款。 近期,針對信用卡授信不審慎等突出風險問題,北京銀保監局印發了《關于加強銀行卡風險防控的監管意見》,從加強授信審批審慎管理、加強授信額度動態管理、審慎制定信用卡分期業務風險資產分類標準等三方面重點細化明確對信用卡業務的授信管理要求。 監管加嚴、銀行踩剎車的背后是不良的抬升。央行最新公布的《2019年第二季度支付體系運行總體情況》顯示,截至2019年6月底,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償信貸總額838.84億元,占信用卡應償信貸余額的1.17%,占比較上季度末上升了0.02個百分點。 半年報顯示,浦發銀行信用卡上半年不良率上升至2.38%,較上年末增長0.57個百分點。此外,建行、招商、興業、交行、平安銀行等信用卡不良率均有所上升。 風控趨嚴,銀行主動管控潛在風險 近年來,在蓬勃發展的同時,消費金融行業的風險也在不斷積累,面臨著一些亟需解決的問題。例如,受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居民杠桿率快速上升、共債風險與信用收縮等因素影響,消費金融行業資產質量承壓,風險上升趨勢明顯。 據悉,為遏制信用卡風險進一步惡化,多家上市銀行已經采取舉措加強信用卡業務信用風險管理制度體系建設。交通銀行、平安銀行等相關負責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均提到,針對信用卡風險,提前預判形勢,提早布局,在發卡審批、貸中管控、貸后催收等環節采取了一系列風險管控措施。 交行表示,一方面加大優質客群準入,主動調整客群結構;另一方面主動管控潛在高風險客群,提升存量資產組合抗風險能力,取得了良好成效。 平安銀行表示,為了防范信用卡、消費貸風險,該行從2017年底以來,就開始針對共債、高負債以及高風險地區客戶采取額度管控、謹慎授信等措施。 應用金融科技的“智能風控”也是重要手段之一。“相比秒級的審批能力,將風控能力提升到秒級的水平才是我們最大的突破。在當前的環境下,我們首先必須守住金融風險的紅線,才能繼續拓展信用卡業務的規模。通過金融科技來全面提升風控能力,是未來業務發展的必然趨勢。”交行信用卡相關負責人說。 主力軍地位仍難撼動 銀行信用卡業務是國際上成熟的消費金融模式,各家商業銀行信用卡機構目前紛紛在已有的客戶、資金、管理、人才等比較優勢的基礎上,加強在產品體系、服務能力、風險管理等方面的創新升級,綜合競爭優勢得到了進一步提升,在消費金融領域的主力軍、正規軍地位進一步凸顯。 消費金融領域參與主體眾多,整體來看,商業銀行仍然是消費金融領域的主力軍,在規模、客戶、資金、管理、風控、服務、產品等方面具有綜合競爭優勢。作為銀行零售業務實現突破的“尖兵”,銀行信用卡業務在消費金融這個賽道上仍被看好。 首先,信用卡信貸規模在消費金融領域遙遙領先,且信用卡客戶使用消費信貸還有著較大空間;其次,信用卡消費信貸產品完善,已經基本能覆蓋居民日常消費所需的金融服務;第三,風險管理能力突出,既有所在總行風控部門的管理,也有信用卡自身專門的風險管理部門;第四,金融科技支撐和應用能力出色,可以說信用卡業務對金融科技的深入應用是銀行各個模塊中最強的,也是消費金融領域中最強的。 海通證券分析師姜超認為,我國信用卡人均持卡量和貸款規模均較低,與信用卡體系較發達的市場相比,我國當前的信用卡發展仍有較大空間。且國際比較下我國信用卡不良率并不高,信用卡發展方興未艾。(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