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曾經有這樣一個研究,他想搞清楚對小猴子而言到底是吃奶重要,還是其他方面的東西更重要。研究中,小猴子每天吃飽之后就會主動跑到一個有毯子的地方,而把這塊毯子拿走之后,猴子們的情緒就會變得很不好,很暴躁,再把這個毯子放進去后,猴子就會變得很平靜。在弄清并不是因為寒冷的原因造成的之后,實驗人員得出一個結論,除了吃飽以外,猴子們還需要一些溫暖的東西。研究結果表明,對一個正常的生命成長而言,有比吃奶還要重要的東西,那就是身體接觸的安慰。這種安慰具象化到現實生活中,就是我們所說的精神層面的“愛”。 父母教育孩子,一定要讓孩子感受到愛。這里的愛不是給孩子花多少錢,也不是多么嬌慣孩子,而是給孩子應有的尊重和理解,給孩子家庭的溫暖。我們現在的教育主要以考試為目標,教給孩子知識,卻往往忽視了怎么表達自己的關愛。于是,孩子覺得只有在考得好的時候父母和老師才會愛自己,如果考不好就戰戰兢兢,生怕被責怪。別的小朋友喜歡自己的玩具,媽媽就要求自己把玩具給他,如果給了,就能得到媽媽的夸獎,如果不給,媽媽就會不高興;遇到陌生的叔叔阿姨,爸爸要自己叫“叔叔好”,如果叫了,爸爸就會給自己一個贊許的眼神,如果不叫,爸爸就會說“這孩子真不懂事”…… 這些,都不叫關愛,很容易讓孩子形成“討好”父母的性格,潛意識里形成“只有我做得好才能得到喜愛”,由此滋生出不信任和不安全感。就像那個小猴子的實驗,人也需要感到溫暖,特別是身體的觸感。所以,如果不太會表達情感,父母可以多抱抱孩子,親親孩子,用肢體接觸來表達對孩子的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