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考試失利、職場不順、感情背叛、疾病降臨、至親離開……在追尋理想生活的路上,難免會受到這樣、那樣的阻礙,一個檻沒邁過來,就可能直接跌入人生低谷。 那么問題來了,如何面對迷茫焦躁的人生低谷? 羅曼·羅蘭認為,“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就是認清了生活的真相后還依然熱愛它。”正如他所言,生活本是殘酷的,可有些人還是會一邊接受,一邊積極應對。 至于如何應對,知乎上有個關于走出低谷期的回答,即:多走幾步。這個回答的潛臺詞就是,在實際行動的基礎之上,多堅持,多嘗試,總而言之就是改變。 其實經歷的低谷期多了,就會發現這是每一個人成長的必經之路。在這條路上,往往也很難遇到幫手,自己的困境,還是要自己來突破。如果現在還不知道從哪下手,可以看看小編為大家推薦的這5本書 ,也是5個破局的關鍵點。 他反復問自己:“為了掙脫生命的枷鎖,為了能夠重新戰斗,為了實現自身的價值,你是否盡了最大的努力了呢?” 他每次都堅定地回答:“我盡了最大的努力了!” 有時候讀經典的意義,就是通過經典與自我進行對照,獲得重塑的力量。 走出低谷,關鍵一:信念。 保爾用自己的親身經歷詮釋了:有信念的人,是如何經受住命運的千錘百煉的。 他所處的環境早已遠去,但是他的精神可以被效仿。 沿著保爾的腳步,試著去找到自己的信念,煉成自己的鋼鐵意志。
史鐵生的《我與地壇》被譽為“孤篇稱豐年”,他用殘缺的身體,說出了最為健全而豐滿的思想,書中的地壇也被無數讀者奉為了神壇。 作者以真誠的心對待文字,觸及了人生的終極問題:生命的意義,為什么活著,怎么活著。 “我一連幾小時專心致志地想關于死的事,也以同樣的耐心和方式想過我為什么要出生。這樣想了好幾年,最后事情終于弄明白了: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上帝在交給我們這個事實的時候,已經順便保證了它的結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這樣想過之后我心安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 經過這種厚重問題的思考之后,無形之中也增加了生命可承受的重量。 走出低谷,關鍵二:活法。 對于每一個人來說,“活著”都是一件已經確定的事情,那么“怎么活”就成為了不得不面對的事。 書中作者選擇了思考和寫作,這就是他抵抗苦難的活法。 進入塵封的地壇中,與史鐵生一起去思考這一輩子的“活法”,尋找指引生命的光。
這本經典的文學作品,除了有一個好故事之外,也揭露了很多當時的社會問題。故事中小主人公奧利弗無論身處何種環境下,都在堅守善良、勇敢這些可貴的品格,并最終因此而改變命運。 狄更斯在書中也寫道,“誰要是沒有強烈的愛,誰要是沒有仁愛之心,誰要是對以慈悲為準則、以關懷一切生靈為其偉大特征的上帝不感恩戴德,誰就絕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幸福。” 于我們后來者的眼光來看,這個渺小卻不平凡的生命中所蘊含的,是放在哪個時代都能值得稱贊的品質,那就是在污濁的塵世和無法擺脫的命運當中,仍然選擇堅守自己。 走出低谷,關鍵三:堅守 堅守自己就是不隨波逐流,就是不輕易改變,不管是原則還是信念。 而這里的小主人公也正是在堅守自己這條路上,通向了幸福。 在這本書里,你將看到何為堅守,以及如何成為自己。
作者陳頡祺,曾游歷多國,感受過不同的本科教育:大一就讀北京大學,大三赴美國加州大學訪問學習一年,成書時在哈佛大學攻讀統計學碩士學位。 書中所揭示的,是作者從實際教育經歷出發,通過不斷學習,來學會思考的過程。 作者在書中寫到“人與人之間的巨大差異,可以歸結于思考方式的不同,同時這些思考方式又是可以被解讀、模仿而最終習得的。” 這本書適合每一位想改變自己人生道路的年輕人閱讀。 走出低谷,關鍵四:思維方式 思維方式也是認識事物的方式,它包含看待事物的角度、方式、方法…… 如果一直沿用舊思維去考量一切,讓人難以認識到自己的問題和缺陷, 所以不管什么在什么時候,學會反思自己的思維方式,都將會有益一生。
著名的《成功》雜志創始人,美國著名“新思維運動”勵志作家奧里森·S·馬登,所寫的《成功者的格局》曾風靡一時,被無數向往成功的人所解讀和學習。 作者本質上在書中所討論是:與自己、與工作、與社會的關系。并指明實際中如何處理這些關系,將會影響一個人的格局,進而影響人生。 “成功的秘訣,”奧利芬女士說,“就是知道如何節制自己。” 書中匯集了很多名家言論,試圖以此來勸說讀者的內心,從而做出改變,形成成功者的格局。 需要指出的是,這里所謂的成功并不是世俗的成功,而是“成功為人”。 走出低谷,關鍵五:格局 在認識事物上,一方面要精細,一方面又要宏大。 這本書就是從這兩方面入手,告訴大家什么才是成功者該有的格局。 而這也是處在低谷時,需要意識到的另一種改變。
以上就是這次要分享的書單,希望大家能以書為伴,助自己一臂之力。 |
|
來自: 360doc小編輯2 > 《個圖薦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