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一篇文章,我們大概介紹了法家思想的起源,以及法家思想和儒家、道家思想在人性上的根本不同。簡而言之,法家以“人性本惡”為基礎,認為人都是自私自利,追求名利的,所以法家提出了“以法治國”“重罰輕賞”,用強力抑制惡的人性,從而維持正常的社會秩序。另外,法家思想以富國強兵為最終目的。所以,我們可以說法家是“帝王之術”一點也不為過。 接下來,今天我們分別介紹法家思想的四個代表人物:管仲、吳起、商鞅和韓非。通過他們的思想和行為,來闡述法家的思想精髓。 第一位:管仲管仲是春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出生年月不詳,大約在公元前645年去世,比孔子和老子還要早一百多年。他的思想著作《管子》也是傳世經典。 管仲早年經商,但屢次失敗,可以說是一個比較失敗的商人,但后被齊國的國君齊桓公任為卿大夫,主持齊國政局40年。他銳意改革,興利除弊,通貨積財,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在吳曉波老師的《浩蕩兩千年》這本書中,對管仲的經濟和政治變革進行了詳細的闡述。 通過這些變革,管仲把齊國治理成當時最強大的諸侯國。以強大的國力為后盾,他協助齊桓公以“尊王攘夷”號召天下。所謂尊王,就是擁戴已經失去實際控制力的周朝天子;所謂攘夷,就是抵御中原華夏族之外的其他族群。這個策劃極為成功,不僅穩定了天下局勢,而且使齊桓公以中流砥柱的形象展現在諸侯和世人面前,成為春秋時期的第一位霸主。 管仲除了把齊國打造成為當時最強的諸侯國之外,他還是第一個明確提出“依法治國”并付諸實踐的人。但和后來的吳起、商鞅、韓非的“依法治國”不同的是,管仲的“依法治國”不會那么極端,同時也加入了“德治”的成分,在維護了國家和君主的利益的同時,順應民意,得到了廣大民眾的愛戴和支持。 第二位:吳起吳起可能知道的人不多,他是戰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和思想家,出生于公元前440年~公元前381年。吳起曾經投入孔子的學生曾參門下學習,后放棄儒學,研讀兵法韜略,走上了從政道路。他的著作《吳子兵法》,《吳子兵法》在中國古代軍事典籍中占有重要地位,后世將《吳子兵法》與《孫子兵法》合稱為《孫吳兵法》,北宋時期將《吳子兵法》列入《武經七書》中。 吳起曾為多個諸侯國服務。先是在魯國為將,大敗齊軍,創造了以弱勝強的戰績。后來到魏國為將,出擊秦國,連下五城,取得了魏國對秦作戰中最大的勝利。他又統率5萬士卒,擊潰50萬秦軍,創造了兵戰史上的奇跡。魏王將西河地區托付給他,他在那里實行耕戰,進行改革,使這一地區得到迅速發展。他在魏國的作為,充分展示了軍事、政治才能。之后,他來到楚國,擔任令尹相,主持變法,使一度陷于貧國弱兵的楚國實力大增,竟然出兵中原,一直打到黃河邊上。 吳起的故事很多,留給人們的印象很是另類。他功利心極強,以至于親人都可以犧牲掉。在曾參門下時,母親死了都不回家看看,氣得曾參跟他絕了交。因為妻子沒有完全按照他的要求編織一條絲帶,就離棄了她;在魯國為將時,由于妻子是魯國的宿敵齊國人,受到懷疑,他就殺了妻子以表明自己的忠心。他心計極深,以至于死到臨頭都不吃虧。當那些在他的變法中受到打擊的貴族們群起而攻之的時候,他竟然把身上中的箭拔下來插進楚悼王的尸身上,把“射王尸”的死罪扣在政敵頭上,拉上了70多家大貴族跟他一塊兒去死。 母親、妻子是至親,楚悼王是知己,至愛親朋都可以變成手段,還有什么不能踐踏的?所以,當他極力展示人性中美的一面時,總是讓人疑心背后隱藏著不可告人的目的。為了信守與熟人一起吃飯的約定,他整整餓了一天;為了減輕士兵的痛苦,他跪在地上用嘴吸吮患者瘡中的膿血等等。 吳起的改革以“明法審令”為核心,也就是重新修訂法令。楚國實行的是貴族分封制,大貴族擁有自己的封地,世代相襲,嚴重威脅國君的權威,分散了國家實力。吳起廢除掉原來的分封世襲制,強令那些封君交出領地,由國家統一管理。同時,鼓勵農耕,加強武備,實行富國強兵。吳起的改革具有普遍意義,后來的商鞅變法一定程度上是吳起變法的重演,就連二者的個人結局都極為相似。吳起是戰國時期變法的開路者。 第三位:商鞅商鞅大家應該都比較熟悉,歷史上著名的“商鞅變法”就是商鞅主持的。商鞅原名公孫鞅,姓姬,名鞅,公孫是他的氏。因為后來在秦國因功被封在商地,所以常被稱為“商鞅”。公孫鞅出生于公元前390年,是當時衛國庶出的公子,也屬于王公貴族。 公孫鞅先在魏國做事,后來聽說秦國招募人才,他的好朋友公子卬舉薦他給了秦孝公。經過多年的努力,被任命為左庶長,主持變法。 公孫鞅認為,治國之要在于抓住三個根本,即法、信、權(《商君書·修權》)。法就是“任法而治”,也就是以法度為最高準繩,做什么、不做什么、怎樣做,一切以法律為轉移。信講的是賞罰,所謂賞罰有信。權就是國家權力,一定要集中在君主手里。秦國的變法實際上就是圍繞這三個根本展開的。 公孫鞅與吳起一樣,鋒芒所向直指舊制度和舊貴族,引起了舊勢力極大不滿,但在秦孝公的堅決支持下,他們無法阻擋新法的實施。沒用幾年,一個野蠻落后的秦國竟然呈現出民富國強、社會安定、兵強馬壯的新氣象。秦國終于有資本與各諸侯國角逐中原了,最終為秦國擊敗其他六國,統一全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第四位:韓非韓非(約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又稱韓非子,是戰國時期杰出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散文家,法家代表人物。韓非也是王公貴族,是韓桓惠王之子,荀子學生,先秦七子之一,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韓非天生口吃,不善言辭。最初曾經跟著儒學大師荀子學習。同學中有一位楚國青年,就是后來做到了秦國丞相的李斯。這時的儒家處于低潮,因為它的主旨與當時社會大兼并、大競爭的潮流相去甚遠,就連荀子都對儒學做了一些修正,提出人性惡的觀點來補充傳統的人性善思想,但其最終回歸禮制的結論使韓非難以接受。于是韓非便離開荀子,回到韓國精心研讀法家學問,著書立說,著有《韓非》一書,對后世影響很大。 韓非以廣博的學識和對歷史以及現實的深刻理解,在法家政治實踐的基礎上,綜合以往法家思想精華,創立了自己一套相對完整的學說。其最大特點就是把法、術、勢三者相結合。其中,法指的是以法治國,這是治國的根本方針;勢指的是包括賞罰權在內的權位和威力,它是實行以法治國的政治基礎和保證;術是計謀,基本功能是把權力用活。 戰國末期的韓非子繼承和總結了法家的思想,成為了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將商鞅的“法”,申不害的“術”和慎到的“勢”集于一身,并且將道家老子的辯證法和唯物主義與法家思想融為一體。提出了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法家實踐理論。他主張“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執要,四方來效”,國家的大權,要集中在君主一人手里,君主必須有權有勢,才能治理天下。法家思想實際上為秦國和后來漢武大帝建立中央集權制的國家,提供了理論基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