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義:澤瀉、豬荃、獲荃利小便以消陰,桂枝通陽以下氣,白術健脾以制水泛。稗水利陽通,氣化得行,則頭目之陰霆自散,而癲痛則愈。 如果此證出現四肢不溫,畏寒怕冷,頭眩心悸,或筋惕肉潤等陽虛水泛之證時,則改用驅寒鎮水,扶陽抑陰的真武湯(附子、白術、獲荃、生姜、白芍)。 2。水眩 水眩一證,《金匾要略》說:,’t心下有,支飲,其人苦冒?!??!爸э嫛睘樗娘嬛?。它好象水之有派,木之有枝,鄰于心下,偏結不散,故名日支飲。若支飲之邪上犯頭目,故出現冒眩的癥狀。冒,指頭如物冒,昏冒而神不清爽,眩,指目眩而見黑花撩擾。 根據個人臨床觀察,這種眩冒的脈象往往或弦或沉,或者沉弦共見。這是因為弦脈主飲,沉脈主水,與水飲病機相吻合。至于它的色診,或見薰黑(單純水飲),或呈青黯(支飲內挾肝氣),或色黃而灰(脾濕內困陽氣),當參合病機,因人而異。一般認為水飲病舌色必淡,因有寒也,苔多水滑,津液凝也,悶若水濕合邪,則出現白膩之苔,而且較厚。根據以上診斷,治當利水消陰,通陽降濁為法,用荃桂術甘湯加澤瀉即可奏效,如果內挾痰濁,則脈弦而滑,于荃桂術甘湯中再加半夏、橘紅、生姜、竹茹為要。如果冒眩特甚,令人眼不能睜,身不敢動,視其舌則是特別肥大,占滿口腔而使人望之駭然,乃是辨心下有支飲的明證,當用澤瀉湯(澤瀉、白術)。為了重點說明澤瀉湯證之特點,茲舉治驗一則,以補《金匿要略》記述之略。1967年在湖北潛江縣,治一朱姓患者,男,50歲,因病退休?;疾∫褍奢d,百般治療無效。其所患之病,為頭目冒眩,終日昏昏沉沉,如在云霧之中。且兩眼難睜,兩手發顫,不能握筆寫字,頗以為苦。切其脈弦軟,視其舌肥大異常,苔呈白滑,而根部略膩。方用澤瀉249,白術129,水煎溫服。或何,此證為何不用荃桂術甘湯溫藥以化飲?蓋澤瀉湯乃單刀直入之法,務使飲去而陽氣自達,若等桂術甘湯,則嫌其甘緩而戀濕,對 舌體碩大,苔又白膩,則又實非所宜,此故仲景之所不取。若服澤瀉湯后,水濕之邪已減,而等桂術甘之法,猶未可全廢,而亦意在言外矣?;颊叻幒蟮那闆r,說來亦頗耐人尋味。服第一煎后,因未見任何反應,乃語其家屬日:此方僅兩味藥,吾早已慮其無效,今果然矣。孰料第二煎后,覆杯未久,頓覺周身與前胸后背染染汗出,以手拭汗而粘,此時身體變爽,如釋重負,頭清目亮,冒眩立減。又服兩劑,繼續出些小汗,其病從此而告愈?;騿?朱案服澤瀉湯后,為何汗出,殊令費解。答日:此證為水濕之邪郁遏陽氣而不得伸,今用澤瀉量大而力專,利水行飲為捷。葉香巖說:“通陽不在溫,而在利小便”,今小便一利,使水濕邪氣有路可出,而三焦陽氣同時得通,故能表里和暢,汗出而病解。澤瀉湯證,原文過略,難以掌握辨證要點,余通過三十年實踐觀察,指出此方脈、舌特征以推廣澤瀉湯臨床之用。 3。水咳 臨床多見咳嗽,痰色稀白,落地成水,或亮如蛋清,觸舌而涼,因痰多作咳,故伴有短氣不欲飲等證,其脈弦,舌苔白。 證候分析:水寒之邪射肺,肺氣失于宣降,津液不化,變為寒痰冷飲,使肺氣受阻,逆而為咳。寒飲內伏,陽氣不煦,故不欲飲。脈弦苔白,則知為“水咳”無疑。 治法:溫肺氣,散水寒。 方藥:小青龍湯(桂枝、麻黃、干姜、細辛、五味子、半夏、炙甘草、白芍)。小青龍湯是治療寒飲咳喘的名方,然而其性辛烈發散,用之不當則有伐陰動陽之弊,余以為在使用本方時應掌握以下幾個關鍵環節: 1.辨氣色:小青龍證,為水寒射肺,心下內伏寒飲。寒飲為陰邪,必傷陽氣,而使心胸之陽不溫,則榮衛澀而不利,不能上華于面,故患者面部呈現黛黑之色,我們稱之為“水色”,或兩目周圍呈現黑圈,互相對稱,我們稱為“水環”,或者在患者的頭額、鼻柱、兩頰、頗下的皮里肉外顯現黑斑(如同婦女妊娠蝶斑),我們則稱之謂“水斑”。 2.辨脈:小青龍證為寒飲之邪,故其脈為弦,弦主飲病,抑或脈浮緊,則為表寒里飲俱在之征,如果寒飲內伏,浸循日久,其脈則沉,沉主水病。然須注意的,凡尺脈遲,或尺脈微,抑或兩寸濡弱無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