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寅恪,字鶴壽,江西修水人。中國現代最負盛名的集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語言學家、詩人于一身的百年難見的人物,先后任教于清華大學、西南聯大、廣西大學、燕京大學、中山大學等。與梁啟超、王國維、趙元任并任清華國學四大導師。“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他一生治學原則的寫照。 陳寅恪的祖父是陳寶箴,曾任湖南巡撫。陳寅恪的父親是陳三立,“清末四公子”之一、著名詩人。陳寅恪的夫人是唐筼,臺灣巡撫唐景崧的孫女。因其身出名門,又學識過人,在清華任教時便被稱作“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 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曾說:“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民國時期的清華大學,可謂大師云集,而陳寅恪又是大師之大師,是三百年來乃得一見的國學大師。 父親陳三立的思想超前,他不要孩子應科考、求功名,走傳統的老路子。在陳寅恪13歲時就把他和哥哥送去了日本。后來陳寅恪因病從日本回國,考入復旦公學,這是上海的一所新式學堂。陳寅恪成績優秀,先后掌握了德語、法語。兩年后的1909年,陳寅恪畢業,他帶著復旦公學的文憑,也是他平生唯一的一張文憑,登上了去西洋的輪船。 陳寅恪輾轉游學16年,從德國到瑞士,后又去法國、美國,最后再回到德國。16年里,他總共學習了梵文、印第文、希伯萊文等二十多種語言,精通十幾種語言。他就讀過柏林大學、蘇黎世大學、哈佛大學、巴黎高等政治學校等著名學府,博學多才,但沒拿到一個文憑。文憑在他眼里,不過是一張廢紙,他只想把時間花在真正的學問上。 1925年,清華國學研究院成立,吳宓推薦陳寅恪出任研究院的導師。每逢上課,陳寅恪總是抱著很多書,吃力地走進教室。上課時,陳寅恪有“三不講”,即“書本上有的我不講,前人講過的我不講,我講過的我不講”,可見他的學問有多深。有一次,他在講各國文字的演變時,竟把葡萄酒原產何地,流傳何處的脈絡,給學生講述得一清二楚,這讓學生們目瞪口呆。他上課時,連清華的教授們也常來聽。有人稱他為“活字典”,也有人稱他是“教授的教授”。 因為當時的中國陷于戰火之中,所以陳寅恪的工作條件非常惡劣。陳寅恪的女兒陳美延回憶說:“父親工作的時候汗流浹背,在一個茅草房里,風雨一來,把房子都能刮塌的那種房子里頭,也沒有桌子,就是一個箱子,搬一個小凳寫文章。他寫完,需要休息,就帶我出去散步,我那時候很小,就穿個木板鞋,在山上跑,滿山的映山紅啊……父親只能在休息的間隙,感受到一種遠離戰亂的歡愉。” 令人遺憾的是,陳寅恪患有眼疾,他的右眼于1937年9月20日失明,左眼于1944年12月12日失明。對于終身以讀書、教學、研究學問為己任的陳寅恪而言,其內心的痛苦是常人難以體會到的。 1969年10月7日,陳寅恪走完了他79歲的生命歷程。彌留之際,他一言不發,只是眼角不斷地流淚。陳寅恪沒有遺囑,他的成就將被后人永遠銘記。 內容來自騰訊新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