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什么都不管肯定不好,容易使孩子走彎路。這是絕大多數人的共識。 但同樣的,什么都管也不好:觀念的復刻、價值觀的傳遞,最終使孩子成為自己的“復制品”。 這就相當于扼殺了孩子自由成長的可能性,就像《三傻大鬧寶萊塢》的校長一樣:雖然他是成功人士,但他強行對孩子灌輸主流價值觀的行為,造成了許多悲劇。 仔細想了想,孩子自由的成長空間還是要給的,但有兩個必須去做的事。 一是要引導孩子的天性,即“潛在可能性”。 在較早的兒童時期,人類天性占據著絕對上風。有些是有益的,如同理心、愛接觸大自然,這些要好好引導;但對于壞的天性,一定要幫助孩子壓制它們。“壞”的含義是,百分之百對孩子的成長有害。如無法延遲滿足、懶惰、過度自私等。 二是幫助孩子多接觸世界。 每個孩子有不同的品性和天賦,成長的道路也完全不同。家長應引導孩子通過讀書、旅游、交流等各種方式接觸世界,并和他不斷探討,讓孩子在思考中形成自己的看法。 最終,我們應該成為的,是孩子的“陪伴者”和“領跑者”,而不是“監督者”或“管教者”。 當老校長說出那句“我的孩子當個足球運動員也可以”的時候,那個孩子注定是幸運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