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音機有三類玩家。 最大群體是玩“收”,主要玩短波接收(包括超遠距離調頻接收),玩天線。常掛在口頭的技術術語是靈敏度,二次變頻,鏡像頻率抑制等。升級版是無線電通訊,也就是俗稱的“火腿族”。大部分收音機廠家都是針對此類玩家,如兩德,安鍵,索尼,伊頓,根德等。 第二類群體是玩“音”的,屬于HiFi發燒友,因為短波(甚至中波)音質達不到要求而被舍棄,主要就是玩調頻,外接功放和音箱。此時收音機被簡化成單一的音源,專業術語是收音調諧器,也就是俗稱的收音頭。由于舍棄了多余的功能,音質可以做得很好,衡量的參數有頻率響應,信噪比,選擇性,諧波失真,聲道分離度,動態響應等。此類產品主要是傳統的HiFi廠家在做,如有收音頭中勞斯萊斯之稱的加拿大密林的膽收音頭。歷史銘器有馬蘭士的10B。此類玩家最小眾,人數最少。 第三類群體介于前兩者之間,主要還是玩“音”。不像第二類人那么極端,收音機還是一個系統,包括音源,放大和揚聲器。和第二類共同的是對音質的高要求!收音機系統,喇叭是短板,要想有更好的聲音必須要更大口徑的喇叭。所以好的收“音”機都不小,以大臺式機居多,甚至有落地式的。此類機機的巔峰時期在上世紀60,70年代,至今絕跡多年。極典的曾德鈞有魄力研發復產收音機黃金歲月的經典作品,真是可佩可敬啊!不消多說,本人正是這第三類的收音機愛好者。 這第三類的收音機不好搞,它是一個標準的HiFi系統。音源(接收),放大,揚聲器三大件一個都不能少,關鍵還在于平衡,三者的搭配在HiFi界是永恒的話題。如何把三者整在一個木箱子中發出美妙的音樂是相當考驗設計師的調音功力的。 R801是老曾5年磨一劍的嘔心之作。外觀設計典雅大氣,木加工精湛漂亮,聲音雄混有力。首批的200臺被識貨之人搶購一空。本人有幸“搶”了一臺,使用至今總體感覺滿意(拋開聲音風格)。本打算擱客廳,無奈太座堅決不許,只得作罷,擱臥室只能這樣了:-( 恭維話就不說了,廣壇上有很多,這里主要挑刺。冒犯了,老曾! 剛才說到第三類收音機最大的短板是喇叭,R801最大的問題就出在喇叭上。由于空間有限,正常距離收聽的話立體聲效果不明顯,反而易造成聲道之間的串擾。照我的建議,干脆改成單聲道,立體聲解碼和功放保留,那是為外接音箱準備的。這么小的空間整雙聲道不容易,效果不佳;但改成單聲道可以選擇更大口徑的單元,更大容積的箱體空間,更易達到高音質。還有個蠻大的問題,低音有點過。收音狀態還能將就,可以調節低音旋鈕(多調也煩)。外部輸入就不成了(CD直入不受音調控制,這是“發燒”設計的基本,否則內部的膽機就沒有意義了。),沒法調!導致的結果就是低音太多了!聽巴赫的大提琴無伴奏,801內置喇叭,稍響的話心臟有些難受,那是大錘擊地式的低頻。801內置功放外接音箱的話,我的三套全頻箱聲音開再響也沒問題,那是寬松自然如流水般的低頻,可見功放沒有任何問題,低頻太過的元兇確實是內置音箱。老曾的原話是“追求音質還是要盡量采用外置音箱(這也是我們所推薦的),也就是說當801采用外接音箱時會有其它收音機無法達到的效果,因此嚴重推薦(外接音箱的喇叭口徑一定要超過6.5寸)。”這帶來了第二個問題。 現在我幾乎不用801的內置音箱,因為我的任何一對音箱接上801都比801的內置音箱聽上去要好。喜歡并購入801的人家里至少都有一對不錯的音箱吧,于是801的內置立體聲喇叭成了雞肋,干脆去掉得了。此時801已經不成為“系統”了,變成音源加放大,缺了喇叭的那條腿,那是不平衡。如果801是內置好的單聲道喇叭(達到或者超過R301s內置喇叭水準,應該不難吧!),至少聽語言類廣播我會用內置喇叭,有特別好的立體聲音樂節目或者CD外部輸入時我才會考慮外接音箱。語言和音樂類節目并重(語言可能還多些),長時間收聽耳朵不累,聽著舒服入耳沒有壓迫。這三點是收音機和純HiFi最大的不同。立體聲還是單聲道其實并不重要,但在距離不大的空間搞好單聲道要相對容易的多。其實單聲道沒有一般人想的那么不堪,我對單聲道的理解見舊文“單聲道老錄音才是真正原汁原味的高保真!” 對于801的擴展應用,老曾的想法是作為功放,外接音箱。但是作為一套完整的播放系統(特別如R1001那樣 的落地大系統),我想大多數人更喜歡外接音源作為“有源音箱”使用,曾總有無決心在后續產品中搞好這樣 的“有源音箱”呢?如果采用單聲道內置音箱,又會多一種玩法--像R301s一樣的外接副箱從而組建立體聲系 統。可否在后續系統如R1002中采納呢? 關于后續產品,老曾在去年10月R801發布時就有透露“對于未來,我們在完善R801產品的同時,還計劃在 大家的幫助和支持下,用3年左右的時間,推出兩款定位高端的、限量版的、全電子管的、空氣可變電容的、 金屬底盤的、雙指針的、調頻調幅多波段的、采用鈷磁喇叭的、支持多功能信號源的(收音、LP、CD、 開盤TYPE)、大型的(一款落地式、一款臺式)、全木質的收音機,預計采用20只電子管,其總體性能計劃要 超過熊貓1501和1502,達到或部分超過國外電子管收音機歷史最高水準。這兩款機的型號暫定為R1001、R1002” 巧的很。本文寫作的同時,老曾正在廣壇發布“關于全電子管收音機設想”的征集令。“R1002是定位在高 端的一款全電子管、多波段的大型臺式收音機。使用對象為:對電子管收音機獨有鐘情、家庭居家面積相對寬 敞,對產品的性能、聲音、工藝和細節要求較高人士。是一款少數人使用的產品,是一些特殊人群使用的產品。 同時,這也是一款實現我個人夢想的產品。”詳見廣壇置頂貼,網址 http://bbs./forum_read.asp?id=7325866&page=1&property=0&ClassID=0 下面是我對R1002的期望和設想: 1.關于外形,沒有異議。但注意控制成本,外表重要,但內在美更重要。 2.關于性能。建議取消AM(MW和SW),打造純FM的高級膽收音機。R1002定位前面說的第三類收音機,重要的是 “音”,中短波就原理上根本達不到高音質音源的要求。前端不行,后端再好的放大和喇叭也是擺設。我有個小 小私心,希望R1002的FM接收能夠達到高級膽收音頭(如密林)的水準。缺少中短波絲毫不會影響R1002的定位和 檔次,要這兩個波段的,自會選擇德生S2000。又聽說香港年內開通13套DAB(數字廣播),加上DAB那就更好了, 既有傳承又有創新。 3.關于電路。取消AM的電子管接收電路,實在要AM,晶體管就可以了。把資源集中在FM的電子管接收電路上面, 這是R1002最大的競爭優勢,FM電子管接收一定要做好,做不好就沒必要出了。功放單端推挽均可,但千萬別單 端并聯!直熱管和傍熱管均可,但一定是直熱單端或者傍熱推挽。電子管功放是老曾的專長,但沒必要花太多的 成本在功放上面,內置300B一說不靠譜。 4.關于電聲。2.1聲道?有創意!盡管加大了箱體,但前面提到的問題還是無解。我的單聲道有兩個方案,一是 采用八寸全頻,二是復雜的三分頻設計。兩者都可以采用副箱的方式擴展立體聲播放。喇叭是除FM接收外另一個 值得花錢做好的部分,原則是高效率(>90dB),大口徑,半開放箱體。有別于現代HiFi揚聲器的低效率大電流。 5.關于調諧機構。去掉AM簡化設計,長度盤長行程支持! 6.其他。上市時間:未定。(做好了為準)。強烈支持后一句,但最好有個DeadLine,這次不用五年磨一劍了吧。 7.音頻輸入接口,起碼兩對,最好有3對,可以接入PHONO、CD、立體聲錄音機,切換可用繼電器;前排按鈕除 波段選擇外,有音源選擇。 若按我以上建議搞得話怎么也得包銷十臺!開個玩笑。希望盡早面世,一臺是少不了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