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對“不以成敗論英雄”這句話的態度大多一笑了之,在老百姓眼中“成敗”就決定了你是否“英雄”,甚至在經濟社會中,“錢多”就是英雄。 這當然是扭曲的價值觀,只不過扭曲的人多了,原來的意思反而被忘記了。 因為當下社會對“英雄”的定義就是成功的人,所以當然是以“成敗論英雄”了。 但是在歷史上、高一層次的文化精神境界中,卻并非如此。 什么是“英雄”? “英雄”的釋義正出自于三國英豪并起的時代,讓那些縱橫天下的文人武將,謀臣猛士有了自己的代號。漢靈帝時期出生,漢獻帝時期入仕,魏朝高官劉邵正是經歷了這一風云時期的高級文人,他在《人物志·英雄篇》中提出:
這便是英雄的標準,聰明、膽力兼備者,即為“英雄”,這確實跟成敗毫無關系。 只要兼有“聰、明、膽、力”四種能力的人,就是“英雄”。 何謂“聰、明、膽、力”?劉邵也作出了解釋:
聰,是對大趨勢的見識,知道什么事情如何開始,“聰能謀始”;明,是對具體操作和機會的洞察,可以看出什么時候做什么、怎么做,“明能見機”。即所謂之“運籌帷幄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這是一種對全局的把控能力以及洞察細微而臨時應變的能力,絕不是咱們平時生活中的“抖機靈”。 力,是足以完成某件事的個人實力和社會資源,故“力能過人”;膽,是大無畏的勇氣,故“勇能行之”。能做、敢做、敢當,這樣的人才稱得上有“膽力”。 如果只有“聰”,那叫識大體、明大局。這種人適合描繪遠景,但未必有執行力。 如果只有“明”,那叫足智多謀。這樣的人適合出謀劃策,只能布置戰術,缺乏戰略眼光。 如果只有“力”,那叫實力雄厚,基礎扎實。這樣的人或力拔山兮氣蓋世,或四世三公,或坐擁九郡。但最終不是被人利用,就是浪費資源。 如果只有“勇”,那叫莽夫,置身險境而不知。 唯有“聰、明、膽、力”四者具備,才能稱為“英雄”。這其中“英”又排在“雄”的前面。頭腦決定四肢,最終決定行為。 “英雄”是體現人的一種素質,而“成敗”只是事情的結果。 英雄人物可以決定成敗,卻不可以成敗來界定英雄。因為一件事情的成敗有太多的因素在里面起作用。 英雄做事其實和普通人差不多:“盡人事,聽天命?!?/span> 只不過他們盡的是“英雄事”,對事情的考慮要比普通人周全,能利用的資源(能力)也遠大于普通人,受突然出現的意外因素干擾相對要小,所以成功的機會也相對要高很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