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需要知道“9.3管理評審”和“9.2內部審核”有什么不一樣? 國家標準《質量管理體系 要求》GB/T19001-2016/ISO9001:2015第“9.3 管理評審”條款,對于企業管理職能管理者或負責人來說,是一項常見而重要的工作。實際工作中,我們員工經常看到的大BOSS主持的總經理辦公會議或各職能部門的聯席工作會議,就是企業級管理評審。 當然,除了企業級的管理評審,分公司、職能部門的負責人也可以依據企業管理的要求,對自己職能業務領域的邊界范圍內開展管理評審(如各職能部門的工作月報)。 一般企業、分公司或職能部門的負責人更多的出于管理成本的節約,如時間、人力等資源方面的考慮,對管理工作開展適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的評估、調整、分配相關的管理評審等方面,已經直接靈活、動態、階段性地與經營管理工作會議結合在一起了。 說到這里,會有人提出,這與“9.2內部審核”有什么不一樣? 首先是角色不一樣,“9.2內部審核”是公司最高管理者或管理代表任命、委托內部審核小組,由審核組長召集、組織企業內部有內審資格的工作人員開展審核工作。其次工作內容側重點不一樣,內部審核一般是企業審核員們按照企業自身發布的制度文件、程序性文件的要求,在檢查這些現行文件合法性的同時,核對這些規章制度在企業職能部門及內設崗位實際業務中的落實情況,進行企業規章制度管理與產品服務成果的對標抽樣檢查審核,并對其合規程度做出評價和聲明。 而“9.3管理評審”是由公司最高管理者依據內審報告或親自組織評審,更多是行使企業各種管理體系、工作目標或管理資源在企業各職能部門的重新調整、分布和安排的權利。 其實,“9.2內部審核”與“9.3管理評審”兩個條款之間存在極為緊密的聯系,具體表現在:其主要的目的和內容一致,從合規統一管理的角度,打破克服質量、環境、職業健康安全管理等分片管理的職能壁壘,開展對企業高管領導層到一線崗位員工的全覆蓋審查,全方位幫助企業尋找自身成長發展過程中,因管理造成的服務失誤與產品不合格的原因,并提出對應的措施,,從而進一步強化企業內部各職能部門和崗位的責任,以此提高企業的經營績效。 如何選擇評價體系? 在企業管理評價體系中,有很多不同的評價方法,琳瑯滿目的各種評測方法所需的指標與權重都會存在不同的差異。因此,企業在了解自身經營與組織架構特點的基礎上,還需要了解這些評價方法的優劣,仔細選擇,如何制定科學合理的績效審計評價體系,合理制定評價指標。 目前企業運用最廣泛、最常見的績效評價方法有下面幾種: 目標管理法 “目標管理”是指企業把“5.2方針”分解為各個職能部門的管理目標,將職能管理目標再細化成業務目標,細化到企業的各個職能部門、單位和每個崗位上,考核每個職能部門和崗位的業務目標完成的情況,以衡量部門和員工的工作業績。 但是,在實際運行中,也存在各種問題。比如對于目標的選擇上,由于短期目標的特性很容易造成管理者一般容易傾向選擇短期目標,逐步積累形成目標偏差而忽略長期目標的完成。最后,這種方法最終讓管理者和崗位職責的執行者只關注于目標的是否達成,從而忽視業務過程的監管,造成返工的資源浪費。 平衡記分卡法 “平衡記分卡”是指企業從顧客維度、財務維度、學習與成長維度、內部流程維度等四個方面把戰略目標分解成考核指標和具體的目標,以實現對企業績效的全面考核。從非財務和財務之間的平衡、內部績效和外界的平衡、無形資產和有形資產的平衡、長期和短期績效目標之間的平衡、結果指標和驅動指標的平衡等五個方面評估企業的全面平衡發展能力。 這種評估方法,對企業的管理體系、職能管理人員和審核人員的思想認識統一度要求較高,同時需要企業管理團隊及各崗位的在崗人員維持長期穩定。這對人力資源管理提出很高的要求。 標桿管理法 “標桿管理”是以同行業的龍頭企業、先進企業、典型企業為參照,通過“6.2質量目標及其實現的策劃”來比對這些企業的績效指標,找出自己企業與它們的差距,補足短板。這種方法讓企業的工作目標比較直觀、明確、具體。 這種評估模式有兩方面難度,從企業整體角度來講,一是對企業自我辨識、自我評估的能力要求較高。其次是難以把握對標桿企業或單位的選取。從企業職能部門內部來講,每個崗位的員工都要找標桿,容易因攀比沖突導致員工之間的矛盾產生,不利于企業和諧文化的發展。 績效評價法 隨著企業在產品和服務提供方面整體績效的提升,企業的管理自評理念、標準、方法、手段也在不斷提出新的要求。為滿足企業在質量、環境、職業健康安全等管理體系評估的需求,以及企業自我聲明具有穩定提供滿足顧客要求及適用法律法規要求的產品和服務方面能力的必然要求。因此,不少企業積極主動地構建科學規范的績效評價體系,這對企業自身的“9.3管理評審”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績效評價”是企業內部審核和管理評審的基礎,企業的“9.2內部審核”和“9.3管理評價”都依賴“績效評價”。我們了解下“關鍵績效指標法”,它是把企業的戰略“5.2方針”分解為可預期的遠景目標和可量化的指標,通過各個職能部門根據自己的業務特點,結合部門內設的各種崗位職責、規章制度和程序性文件、計劃目標等要求,提煉歸納為幾項關鍵指標,以這幾項關鍵指標的考核結果,作為評估標準。然后考核各崗位人員是否按照企業制度規定的標準和時間嚴格執行,完成效果如何。循環推動企業內部審核和管理評審,促進企業經營治理績效的改進提升,鼓勵員工向關鍵績效指標看齊,并出色完成本職工作。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企業內部審核、管理評審和績效評價又有著很大的不同。 從標準的種類來說,內部審核與管理評審是國標《質量管理體系 要求》GB/T19001-2016/ISO9001:2015中的概念,績效評價是國標《卓越績效評價準則》GB/T 19580-2012 中的說法,兩種標準不同。 從效力的范圍來說,內部審核是企業內部的規章制度與服務、產品成果的自我對標監測。管理評審是企業最高管理者對組織內部范圍的資源、職能部門的目標和權限進行動態調整和分配。績效評價是企業在進行自我成果效率評價的過程中,可以邀請一些與企業經營有關的外部單位或機構也可以參與到評價當中,比如:財務、質量、安全等相關的專門評價機構。 結論 在目前數字化管理的大環境下,企業如何在開展“9.3管理評審”和“9.2內部審核”時,建立合理科學的企業管理評價體系,利用AI智能、大數據算法結合績效評價方法,是有效提升企業經營的能力,維護企業自身資產安全, 實現未來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 |
|
來自: 陽光男孩007007 > 《書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