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朋友最近心情總是不好, 面對老板的欺壓,他也是敢怒不敢言。但是朋友有一個很差的習慣,那就是把自己心里不痛快的事情全部都發(fā)泄到孩子的身上。這一次因為陪客戶出現了問題,朋友半夜回家看到孩子還沒有睡覺,就沖著孩子一頓數落。孩子很委屈,因為孩子并不知道自己發(fā)生了什么錯。 我在小的時候也是這樣,爸爸在喝酒了之后總會不停的指責我。我也并不知道這是為什么或許他僅僅是想把不要的情緒傳遞給我而已。而我卻覺得很委屈,于是便向自己的玩偶泄氣。 其實父母在訓斥自己孩子的時候往往就會產生踢貓效應,踢貓效應是一種很不好的壞情緒,它會造成連鎖反應。 一、“踢貓效應”引人深思在心理學中,踢貓效應是一個惡性循環(huán),將自己的壞情緒發(fā)泄在弱于自己的人身上,這本就是一種不正確的行為。而被自己發(fā)泄的人,也會同樣將情緒發(fā)泄給弱于自己的人,就會造成了一個很不好的連鎖反應。 踢貓效應源于一則故事 一個父親在公司受到了老板的批評,這讓父親覺得很不爽,回到家里后看到沙發(fā)上的孩子跳來跳去,因此把孩子狠狠的教訓了一頓。孩子因為受到了委屈無處發(fā)泄,就狠狠的去踢身邊的貓。貓因此逃到了街上,正好一輛卡車開了過來,司機害怕撞到貓,只能立刻避讓。可正是因為如此,路邊的孩子被卡車給撞傷了。 通過這樣一則故事是可以很好理解,踢貓效應的壞處。憤怒與情緒如果難以控制的話,是很容易感染到其他人,尤其是那些對我們敢怒不敢言的弱者,他們在受到了壞情緒的時候就只能去選擇更弱的人進行發(fā)泄。如此循環(huán),情緒氛圍就會變得極其惡劣。古人云:“怒傷肝”,可見踢貓效應對于自身的影響也是很大的,尤其是當孩子經受了踢貓效應后,會產生更多的影響。 二、家長的壞情緒對孩子的影響在心理學中很明確的講到,踢貓效應的最后結論都是弱者受傷,在家庭中孩子無疑成了那個弱者。當情緒不能被良好的釋放,就會損傷到孩子弱小且無辜的心靈。因為孩子往往是情緒鏈的末端,也是所謂的窮困者。 1. 孩子因此感到憤怒和委屈 當我們無緣無故的把壞脾氣傳遞到孩子的身上時,孩子的第一感覺必然是憤怒和委屈。因為他們不知道為什么會被指責和辱罵,孩子的心靈本來就是比較脆弱的,一旦無法忍受我們的壞情緒,他們就會做出反抗。但孩子往往不敢跟父母反抗,所以只能夠把怒火憋在心里,最后委屈的哭了,這會造成孩子的心理不適感。 2. 疾病會從此找到孩子身上 在孩子經歷了我們的壞情緒后,他們不單單會感覺到委屈,還會感覺到身體不適。因為壞情緒的傳染會讓孩子感覺到抑郁,時間久了身體的疾病也會主動找到他們。譬如身體的消化不良,這是因為孩子在壞情緒的驅使下吃飯沒有胃口,或者在吃飯的時候受氣,大大阻礙了胃腸的消化。還會引起孩子的肝臟疾病,生氣和發(fā)怒都會讓孩子受到強烈的情緒影響。 3. 孩子缺乏安全感和自我價值感 當孩子總被壞情緒感染的時候,他們原本是將父母當作是庇護自己的港灣,可是現在他們已經沒有了安全感。當父母不斷地貶低孩子的時候,孩子的自我價值感也會漸漸流逝。他們開始無法發(fā)現自己的優(yōu)點,覺得自己是一個一無是處的人,而這一切全是因為壞情緒的趨勢。 如果父母總是把孩子當作是撒氣筒的話,孩子又怎么能夠感受到父母的愛呢?“氣象臺父母”給孩子造成的心理影響是極大的,這是因為父母給予了雙重束縛。有的時候很親近,有的時候卻很憤怒,這會然孩子時而感覺到愛,時而感覺到被討厭。所以父母在對待孩子的時候,一定不要把孩子當做“踢貓效應”中的那只“貓”。 三、家長如何控制好自己的情緒?1. 通過外力打破慣性 我們之所以無法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只是我們不知道該如何在氣頭上剎車。生氣很容易,困難的是轉換自己的脾氣,所以大多數父母都沒有辦法做到這一切。但也并沒有那么困難,就好比起床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但是我們只要主動挺直身子,似乎起床也不是一件特別困難的事情。 所以在面對壞情緒的時候我們也可以通過外力來解決,譬如當我們情緒失控的時候,可以提前告訴家人,把自己拉走。這樣的話就不能看到我們對孩子采取責備時的樣子了,簡單明了。 2. 近距離觀察踢貓效應的危害 我們之所以沒有在乎踢貓效應,只是因為我們覺得踢貓效應離我們很遙遠,或者不會在我們的身上發(fā)生。其實踢貓效應一直都在我們的身邊,只是我們沒有注意到而已。我們大可以放大踢貓效應的危害,近距離觀察踢貓效應的危害。 譬如,我們可以給那些正在吃垃圾食品的人看看那些肥胖癥人群的體質,這就可以促使大家戒掉垃圾食品。給那些抽煙的人看看肺癌人群的影響,著也會讓大家選擇戒煙。這是在如今醫(yī)療界很管用的方法,只要近距離觀察危害性,我們就會警醒。所以在我們想要發(fā)怒的時候,多看看新聞,那些因為發(fā)怒把孩子錯手殺死的父母,我們就應該知道壞情緒的可怕。 所以控制情緒往往不是一件困難的事情,運用有效的方法可以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緒,就不會讓連鎖反應發(fā)生在自己的身邊。要記住,對孩子永遠不要用踢貓效應,這只會讓他們成為情緒鏈的其中一位受害者而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