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縱相新聞記者 陳浩洲 蔡黃浩 今天(9月30日)是我國第六個烈士紀念日,東方網·縱相新聞記者近日來到位于北京西郊的西山國家森林公園,探訪坐落在這里的全國唯一紀念隱蔽戰線犧牲烈士的紀念碑——無名英雄紀念碑。 這處紅色景點是為紀念上世紀五十年代為國家統一、人民解放事業犧牲于臺灣的大批隱蔽戰線無名英雄而建,廣場占地3000平方米,2013年12月正式落成。 70年前,中國人民解放軍按照黨中央關于解放臺灣的決策部署,秘密派遣1500余名干部入臺。上世紀50年代初,由于叛徒出賣,島內陸下黨組織遭到嚴重破壞,大批地下黨員被捕犧牲。 毛澤東主席的題詩(圖/東方網·縱相新聞) 紀念廣場因山勢而建,迎面是以黑白兩色曲線隱喻海峽兩岸的巨幅景觀墻,墻上有毛澤東主席的題詩“驚濤拍孤島,碧波映天曉。虎穴藏忠魂,曙光迎來早”。 這是1949年11月底,毛主席稱贊隱蔽戰線的無名英雄、“密使一號”吳石的詩文。(注:吳石1950年6月犧牲,1973年被國務院追認為革命烈士。) 墻壁上雕刻的犧牲烈士的名字(圖/東方網·縱相新聞) 沿著景觀墻臺階拾級而上,兩邊的花崗巖墻壁上刻著到目前為止、經各方查找發現的846名當年犧牲于臺灣的烈士的名字。 名字以陰文(即凹下的文字)雕刻,若隱若現,既暗合了隱蔽戰線的斗爭特質,也彰顯其淡泊名利的高尚品格。石墻上還有許多留白和空格,以便未來發現新的英烈名字可以隨時增補上去。 從左至右:陳寶倉、朱楓、吳石、聶曦(圖/東方網·縱相新聞) 廣場正中屹立著一塊長14米、高4米的花崗巖紀念碑,正面是5組浮雕,再現隱蔽戰線的5個突出戰斗場景。浮雕前是以吳石、朱楓、陳寶倉、聶曦為原型的英雄塑像。 據史料記載,吳石原為國民黨“國防部”中將參謀次長,和國民黨軍中的二號人物陳誠是保定軍校同學。國共合作時期,吳石開始接觸中國共產黨。抗戰勝利后,他目睹國民黨腐化變質,所作所為令其失望。 1949年,吳石和中國共產黨取得了聯系,當年6月赴臺路過香港時,他正式接受了中共地下黨托付的任務,他的代號是“密使一號”。 市民和游客獻上的白花 (圖/東方網·縱相新聞) 和吳石一樣,陳寶倉也是國民黨軍中將,同樣畢業于保定軍校。抗戰期間,他所在的部隊和共產黨人接觸較多,他在政治上有明顯轉變。當國民黨敗退臺灣時,擔任臺灣第四兵站總監的陳寶倉已是地下黨員。 朱楓是中共黨員,抗戰后期一直在日偽控制下的上海做秘密工作,在收集情報、營救同志、籌措經費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聶曦是原國民黨東南行政長官公署總務處交際科科長,吳石將軍的副官。聶曦在福州解放后隨吳石赴臺灣,朱楓前往臺灣與吳石會面,聶曦充當了他們二人之間聯系的信使。 1950年1月29日,由于叛徒出賣,吳石、陳寶倉、朱楓、聶曦先后被捕。同年6月10日,四人在臺北馬場町刑場同時殉難。 逃到臺灣的蔣介石和國民黨反動派,由于在大陸的失敗而百倍瘋狂,因這一事件,臺灣地下黨組織有1100余人被國民黨當局處決。 無名英雄紀念碑的主碑銘(圖/東方網·縱相新聞) 無名英雄紀念碑的主碑銘(圖/東方網·縱相新聞) 紀念碑的背面刻有以文言文寫就的主碑銘,謳歌這些忠貞不渝、寧死不屈的英雄們。碑銘最后寫道,“人有所忘,史有所輕。一統可期,民族將興,肅之嘉石,沐手勒銘。噫我子孫,代代永旌。” 此外,廣場各顯著位置還分主題設置了5段銘文,鐫刻在精制銅版上,分別是“忠魂”、“光影”、“家國”、“信義”、“追夢”。 其中“家國”篇中寫道,“我們把祖國喚作母親,我們把戰友視作兄弟,為了家園不再遭受荼毒,為了親人不再蒙受苦難,選擇遠行,選擇戰斗,追求光明,追求和平。” 這些詩化的語言鏗鏘有力,感情真摯濃烈,讀來讓人熱血沸騰,心潮難平。 據不完全統計,近代以來,約有2000萬名烈士為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獻出了自己的生命。正是他們的流血犧牲,才換來了我們今天的幸福中國。我們無法一一說出他們的名字,但每一段故事都不應被忘卻。 無名英雄,永垂不朽!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原創稿件受法律保護,內容轉載或合作請聯系東方網媒體合作部,電話(微信號)1991675939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