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波弦分形理論》第三章 格物致知 分形并不是在近代西方的學科中才出現的,事物的分形思想在我國古代儒家思想中早就出現過,其本質就是伏羲的八種數學排列,也就是儒家思想中的格物致知。 第一節、 格物致知 1、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是中國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個重要概念,是儒家專門研究事物道理的一個理論,已佚失。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任何先秦古籍中未曾發現使用過“格物”與“致知”這兩個詞匯而可供參照意涵,遂使“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成為儒學思想的難解之謎。 然而,格物致知的這個迷卻被波弦分形解開:“格物”就是指物的空間分形,也就是華夏最古老的智慧結晶--陰陽排列組合分形。“物格而后知至”就是只有理解了事物的空間分形規律,才能“致知”事物的本質發展路徑。致是對一個事物認識達到極致全面的意思,當我們領悟了事物發展的空間分形,才能完全認識事物的發展路徑,從而達到“致知”。 2、格局: 理解了格物的意思,那么格局就好理解了。 格局是對所想要了解的事物進行空間分形,從而掌握未來更大周期的空間分形路徑。達到順勢而為。 事物的發展總是由小周期發展不斷遞進發展到大周期的過程。掌握的發展周期越大,對這個事物的整體格局的判斷就越遠,這樣對整個事物的發展走勢布局才能達到順勢而為。如果不能掌握到一個相對的比較大的發展周期的分形路徑,就會迷失在某個事物的某個片面的小周期之中,而在比較小的發展周期中布局,只能掌握眼前的當下的合理性,具有片面性,局限性,而不能掌握事物長遠的發展趨勢,從而在未來的某個階段發生錯誤的判斷。 因此格局越大,所掌握事物的長期發展路徑的正確性就越準。也就是對一個事物的空間分形路徑推演的周期越大,其未來的發展趨勢也會掌握的越清楚,這就是“格物致知”的思想體系。 下面我們將對格物分形進行理論推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