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甘草附子湯 【組方】:炙甘草二兩,炮附子二枚,白術二兩,桂枝四兩。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則解,能食。汗止復煩者,將服五合;恐一升多者,宜服六七合為始。 傷寒175、風濕相搏,骨節疼煩,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者,甘草附子湯主之。 【注】:風濕相搏者,外感與內濕交集,致骨節煩痛不得屈伸,此正虛而水氣乘之也,掣者,牽引之痛。里有停飲故見短氣、氣沖、小便不利。汗出惡風說明有表證,“不欲去衣者”,雖外有熱“汗出”,真寒在里入骨也,身微腫乃濕邪表現。綜上,是少陰太陰合病癥候。 甘草附子湯就是桂枝甘草湯加附術。本方甘草量大利于緩急迫,桂枝降氣沖利小便,朮附解寒濕痹痛、功能沉衰。本方無生姜則不治嘔,無大棗則緩中力差。但術附同用溫中利濕作用強,故用于少陰太陰寒濕痹痛效佳。風濕、類風濕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老年性關節炎、骨質酥松癥等病,常出現本方證。 白術、附子為逐濕解痹的要藥,加到解表劑中治急慢性關節炎非常有效。對于陰證關節痛,可隨證加術附,如桂枝湯加術附、葛根湯加術附、越婢加術附等。若表不解里又有水飲,還可以再加細辛。若是陽證,則加術而不加附子。 5、真武湯 【組方】:茯苓,芍藥,生姜各三兩,白術二兩,炮附子一枚。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若咳者,加五味子半升,細辛一兩,干姜一兩;若小便利者,去茯苓;若下利者,去芍藥,加干姜二兩;若嘔者,去附子,加生姜,足前為半斤。 傷寒82: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湯主之。 【注】:太陽病,卻又有飲和小便不利,光發汗不行,病還是不解。這條發汗后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這需要分析一下“還在太陽”嗎?雖然“仍發熱”,但汗后的熱不會厲害,反而說明邪盛。悸、眩都是水氣盛表現。人站不穩還寒戰,已經極虛而陷入陰證了,這同67條苓桂術甘湯證(太陽太陰)有點相似,不過后者只是身為振振而已,而此時不但“身瞤動”而且“振振欲擗地”,即一動就要仆地也。已經入陰證(少陰太陰),這是一個基本判斷,用苓桂術甘湯就不行了,得用真武湯。 真武湯之茯苓、術都利尿。生姜,針對水逆惡心。但是不擱桂枝,說明氣上沖并不是主要的,主要是虛。這點和28條不同,沒有心下逆滿。用芍藥,應有腹痛。由于陷于陰證,用附子,當有惡寒得厲害。 里有停飲而發汗,變證多端,必須要解表兼利小便去飲,僅用汗法絕不行。這類方劑不是一種,如桂枝去芍藥加茯苓白術湯、苓桂棗甘湯、苓桂術甘湯、五苓散、茯苓甘草湯,很多,首先要辯清陰陽,其次要辯清最合之方證。 真武湯證,也有治下利的機會。 傷寒316:少陰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為有水氣。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嘔者,真武湯主之。 【注】:條文中前面既有“自下利”,后面的“或下利”,當是“或不下利”,前后文始相應,必是傳抄有誤,可改之。 這段是說少陰病內有停水,小便不利,前“二三日不已”者,暗指雖然服了麻黃附子甘草湯而病不已,原因是由于小便不利,里有停水。少陰病有小便不利,里有水氣,到四五天傳里,非下利不可。所以腹痛,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變成少陰太陰的并病,“此為有水氣”,是主要原因。下面有幾個“或證”。表未解,濕邪郁肺,故“或咳”。或者小便利了,就不下利了。或水飲上逆而嘔。但前面“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腹痛自下利”是主證,只要有這個情況,就可以用真武湯。傷寒論中凡是有“或然證”的都往往給一個加味的方子,這都是后人所補,仲景是針對主證而言,把水氣去了,什么就都好了。像“若咳者,加五味半升,細辛、干姜各一兩”,這是依據小青龍湯條文,其實沒必要。像“若小便利者,去茯苓”、“若下利者,去芍藥”、“若嘔者,去附子”也都沒必要。大瀉下一般都不用芍藥,可是這條“或下利”藥里頭,可用芍藥治腹痛。陰證也不用去附子,所以這些都是后人加上去多余的東西。 總結一下:本方證歸于少陰太陰,用茯苓白術利小便,用附子振奮機能,解痹痛,用生姜祛水止嘔,用芍藥緩解攣痛。方中唯有生姜微解表,故屬舍表救里,因此該方證可跨屬太陰。 【真武湯病機】: 寒濕、心下停飲、小便不利。證見(參考):畏寒肢厥,小便不利,心下悸動不寧,頭目眩暈,身體筋肉跳動,站立不穩,四肢沉重疼痛,浮腫,腰以下為甚,或腹痛泄瀉,或咳喘嘔逆,舌質淡胖,邊有齒痕,苔白滑,脈沉細。 6、當歸四逆湯 【組方】:當歸三兩,桂枝三兩,芍藥三兩,細辛三兩,炙甘草二兩,通草二兩,大棗二十五枚,一法十二枚。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傷寒351:手足厥寒,脈細欲絕者,當歸四逆湯主之。 【注】:脈細欲絕,血虛。“厥寒”,《傷寒論》通篇僅此一處,條文未提下利或水飲,寒者,暗指有外來之寒邪也,外寒因血虛而厥也。而這個寒,使得“脈細欲絕”,因此實際上是內外皆寒,所以既有表,又有里,當歸四逆湯主之。胡希恕先生將其歸于厥陰。馮老定位于太陽太陰合病,是考慮到沒有使用附子,可供研究。我們把它定位于少陰太陰表里合病,是基于:從外感寒邪角度,無熱惡寒乃少陰,從血虛角度,乃太陰,故歸屬少陰太陰。 這個方劑以桂枝湯為基礎,以細辛換生姜,另加當歸、通草。當歸補血,通草即木通,通血脈。有當歸滋補,又有通草通利血脈,對脈細欲絕的厥寒起作用。細辛通利關節,同時也祛寒。不用生姜,是因為它沒有細辛通利作用強。 胡老指出當歸四逆湯治凍瘡非常好用。 《皇漢醫學》講了當歸四逆湯與建中湯、當歸芍藥散證的區別:左臍旁天樞上下有攣痛者,當歸建中湯、當歸芍藥散證,右小腹間有結聚,手足冷,脈細無力,當歸四逆湯證。供參考。 傷寒352:若其人內有久寒者,宜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 【當歸四逆湯病機】: 津血虛、厥寒。證見:手足厥寒,或腰、股、腿、足、肩臂疼痛,口不渴,舌淡苔白,脈沉細或細而欲絕。 【藥物】: 通草(木通):辛平,無毒。為消炎性利尿藥,兼有鎮痛、排膿、通利血脈的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