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以景德鎮為代表創燒的一種瓷器。青白瓷也叫“影青”、“隱青”、“映青”。指的是釉色介于青白二色之間,青中泛白、白中透青的一種瓷器。青白瓷是宋元時期景德鎮及受其影響的窯場燒成的、具有獨特風格和鮮明時代特征的新品種。由宋迄元,青白瓷盛燒不衰,青白瓷系窯場多分布在南方幾省,主要有江西浮梁景德鎮窯、南豐白舍窯、吉安永和窯,湖北江夏的湖泗窯,廣東潮安窯,福建德化窯、泉州碗窯鄉窯、同安窯、南安窯等。 景德鎮是青白瓷的燒造中心,北宋時期青白瓷的基本特征是胎質細密,呈白色,透光度極好,釉的透明度高,光澤性強,流動性較大,釉色青白,最好的呈色如天青稍淡,釉薄處泛白,積釉處則呈水綠色,北宋偏早的一些器物積釉微泛黃色器型多見盤、碗等日用器皿,還有瓶、壺、盞托、注壺、枕、油盒等,油盒底部多有'吳家盒子記'、'段家盒子記'等標記,均為陽文直書,此外尚有'藍'、'朱'、'程'等共計14家;裝飾的方法主要是刻花和印花,多在碗、盤的內壁,刻花花紋吃刀深淺不同,施釉后,吃刀深處積釉成青綠色,淺處泛白,層次感很強??逃』▓D案內容主要是花卉。 南宋中期以后,景德鎮受定窯影響采用復合支圈覆燒法,盤、碗的口沿也形成'芒口'。此時胎質比以前稍粗,釉色可以分為兩類:一類偏白,一類偏青。在造型方面,南宋前期與北宋相似,主要有斗簽碗、平底碟、弧壁淺盤等南宋中晚期碗演變為撇口弧壁形。在裝飾手法方面,南宋早期多為刻花、劃花,內容以牡丹、荷花等花卉為主,也有嬰戲晚期印花很多,圖案層次較多,構圖繁縟,除花卉、水波游魚外,還出現了人物故事題材。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青白瓷精選 景德鎮窯青白釉倒流壺,宋,高11.2cm,足徑6cm 壺體呈瓜棱球形,一條堆塑其上的螭龍巧妙地形成壺流與提梁,平底,底中心有一注酒的圓洞。通體施青白釉,釉色白中泛青。 此壺設計巧妙,因利用連通器原理,注酒時將壺倒置,從底孔注酒后,再將壺正置,即可從螭龍嘴往外倒酒,故稱“倒流壺”。 景德鎮窯青白釉帶蓋瓶,宋,通高21.6cm,口徑3.6cm,足徑10.8cm 瓶小口,短頸,碩圓腹,肩部置對稱的雙耳,圈足。瓶蓋形如倒扣的茶杯,口部脫釉。里外滿施青白釉,釉質光潤,釉面開片。底部露胎無釉。 青白瓷是一種胎薄質堅、釉色青中泛白、白中閃青、具有天然青白玉效果的瓷器。由于這種瓷器“光致茂美”,在宋、元時期曾行銷海內外,深受人們喜愛,因此在南方地區形成了一個以景德鎮湖田窯為代表的龐大的青白瓷生產體系。 景德鎮窯青白釉雙獅枕,高15.5cm,長17.5cm 枕分上、中、下三部分,上部枕面為如意形,其上刻纏枝花紋;中部雕塑雙獅作搏斗狀;下部為腰圓形,枕底胎厚重無釉。其整體施青白釉,釉色勻凈。 青白瓷是宋、元時期我國南方地區生產的一種重要瓷器品種,是古代窯工仿照青白玉的外觀而制作的,又有“假玉器”之美稱,以景德鎮地區的產品質量最佳。 瓷枕是我國古代的夏令寢具,它清涼沁膚,爽身怡神,頗受人們的喜愛。唐宋時期一度廣泛流行,宋代各窯曾大量燒造。這件宋代青白釉雙獅枕,不僅造型生動,釉色瑩潤,有玉的質感,且兼具實用與欣賞雙重價值,實為瓷中精品。 景德鎮窯青白釉刻花梅瓶,宋,高31.7cm,口徑4.6cm,足徑9.6cm 瓶直口,短頸,溜肩,肩以下漸瘦,圈足。瓶外口凸起弦紋一道,肩及足上各刻弦紋兩道,瓶身刻漩渦紋。器里外施青白釉,積釉處呈水綠色,釉面開碎片紋,素底。 此瓶器形大而完整,為景德鎮青白瓷中罕見的器物,頗能代表宋代湖田窯青白瓷的燒造水平。 據考古資料分析,景德鎮窯五代時始燒青瓷和白瓷,質地較為粗糙。宋代改燒青白瓷,以質地精良、產量巨大嶄露頭角。青白瓷胎薄質堅,釉色如青天,故俗稱“影青”,有一種類似青白玉的美感。 青白瓷是一種胎薄質堅、釉色青中泛白、白中閃青、具有天然青白玉效果的瓷器。由于這種瓷器的透光度較好,若仰光透視,其胎上所印、刻花紋可內、外影見故俗稱“影青瓷”。由于這種瓷器“光致茂美”,在宋、元時期曾行銷海內外,深受人們喜愛,因此在南方地區形成了一個以景德鎮湖田窯為代表的龐大的青白瓷生產體系。 景德鎮窯青白釉刻花注壺、注碗,宋 通高24.3cm。注壺:高21.5cm,口徑3.5cm,足徑9cm;注碗:高12.3cm,口徑17cm,足徑9.8cm 注壺直口,有蓋,蓋頂置獅形紐,折肩,彎流,曲柄,圈足。肩部劃花纏枝牡丹。注碗葵瓣式口,碗體呈六瓣花形,圈足。注壺與碗通體施青白釉。 注壺、注碗組合成套,是溫酒用具。溫酒時將注壺置于注碗中,以碗中熱水溫之。其形象較早見于五代顧閎中所繪《韓熙載夜宴圖》中。 從紀年墓出土的實物看,成套的注壺、注碗多為北宋遺物。其中以安徽宿松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吳正臣夫婦墓出土的一套青白釉注壺、注碗最為精美。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曰:“大抵都人風俗奢侈,度量稍寬,凡酒店中不問何人,止兩人對坐飲酒,亦需用注碗一副,盤盞兩副,果菜碟各五片,水果碗三五只,即銀近百兩矣?!闭f明北宋時曾普遍流行使用注壺、注碗。 青白釉刻花嬰戲紋碗,高6.7cm,口徑20.8cm,足徑6cm 碗敞口,淺腹,矮圈足。里外均施青白釉,釉質瑩潤,足內無釉。碗內刻劃雙嬰戲蓮紋,線條流暢,紋飾清晰。 宋景德鎮窯燒造的青白釉瓷以生產民間日用瓷為主,飲食具、酒具最多,盒類次之。青白釉青中有白,白中閃青,以介于青白二色之間而名。青白釉瓷胎體輕薄,所印、刻的花紋迎光透視,內外可見。景德鎮燒造青白釉瓷的窯廠很多,以湖田窯規模最大,其產品種類豐富,質量精良,最具代表性。此碗即宋代景德鎮湖田窯的一件代表作。 景德鎮窯青白釉印花蟠螭紋洗,宋,高3.5cm,口徑13.1cm,足徑11cm 洗直口,平底微內凹,淺圈足。里外施青白釉,口邊無釉,鑲銅口。洗中心印團螭紋。此洗印紋凸起,立體感強,為景德鎮窯南宋時期仿定窯產品,有“南定”之稱。 景德鎮窯青白釉雙魚碗,宋,高5.9cm,口徑18cm,足徑6.8cm 碗敞口,口沿因覆燒形成較寬的芒口,斜腹壁,圈足。通體施青白釉,釉色青中透白。內壁六條線出筋,碗心處刻劃雙魚水波紋,刀法犀利流暢。外壁光素。 此器造型規整,胎體輕薄,釉色光潤。盤心所刻劃的兩條小魚在青色的釉面襯托下仿佛在清澈的湖水中游弋嬉戲,形態自然逼真,藝術感染力極強。 景德鎮窯位于江西景德鎮,創燒于五代,主要燒白瓷與青瓷。宋代該窯的制瓷技術更趨成熟,規模與產品質量有了很大的發展與提高,元明兩代不斷出現創新產品,成為全國的制瓷中心。青白瓷,因釉色介于青白之間,白中閃青,青中閃白,故名,是景德鎮湖田窯在北宋初、中期獨創的釉色品種。因青白釉的釉質中含有微量的鐵質,釉色白中泛青,釉層細薄晶瑩,具有溫潤如玉的藝術效果,成為南方青白瓷中的一枝奇葩。江西九江北宋咸平三年(1000年)紀年墓出土的青白釉缽是目前所知最早的青白瓷品,因其質感如青白玉,胎質細潔,釉色青瑩,光照見影,故晚清以后又稱之為“影青”。南宋詞人李清照《醉花蔭》中有“玉枕紗廚”之詞句,“玉枕”即指色質如青玉一樣的青白瓷枕。 景德鎮窯青白釉印花盒,宋,通高3.4cm,口徑5.2cm,底徑4.8cm 盒呈菊瓣形,子母口,平底,造型精巧別致。蓋面印有密集的錦紋,紋飾模糊不清。盒里外施青白釉,施釉不到底,露胎。外底印有“蔡家盒子記”。 帶銘記的盒子在宋代景德鎮窯的產品中比較常見,是不同的作坊在各自產品上所作的標記,以起到廣告宣傳的作用,一般均為印在盒子外底的“×家盒子記”陽文一行款,而且“盒”均寫作“合”。目前已發現的有“段、許、蔡、吳、汪、藍、朱、徐、程、張、余、陳、潘”等13家。這種帶作坊名稱標記的青白瓷盒在國內外均有出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當時商品競爭之激烈。 景德鎮窯青白釉刻花梅瓶,高26.6cm,口徑5cm,足徑8.5cm 瓶小口出邊,溜肩,肩下漸收,內圈足。通體施青白釉,腹部刻纏枝花卉。 此梅瓶造型比宋代較為典型的修長形梅瓶略顯粗短。所刻花紋在勻凈的青白釉面上若隱若現,青白相映,素雅恬靜。景德鎮窯青白釉瓷器胎質潔白,聲音清脆,因此有專家認為傳說中對“柴窯”的品評,所謂“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很可能是指這種青白釉而言。 宋代青白瓷主要以盤、碗類居多,瓶類器物傳世較少,故此梅瓶愈益珍貴。 青白釉山形筆架,明,高3.9cm,長10.8cm 清宮舊藏 筆架山巒形,通體施青白釉,底承木座。 此器釉色仿宋代青白瓷之效果,釉色青瑩,其質感如青白玉。山形高低錯落有致,富有層次感,視之恍如文人畫中層巒淡遠的境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