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忠堯中科院院士、核物理學家共3個含義
收起 趙忠堯(1902年6月27日-1998年5月28日),出生于浙江諸暨,畢業于國立東南大學,中科院院士、核物理學家。趙忠堯是中國核物理研究的開拓者,中國核事業的先驅之一,南京大學杰出校友。1920年考入南京大學前身南京高等師范學校,1924年6月畢業于數理化部,半年后返回學校任助教并繼續修大學學分,1927年3月畢業。1949年,在美國加州理工學院進行原子核反應研究,1950年回國。1955年,主持建成了中國第一臺質子靜電加速器,并進行了原子核反應的研究。9年之后,中國第一團“蘑菇云”在祖國大西北升空。 出生地浙江諸暨 出生日期1902年6月27日 逝世日期1998年5月28日 民族漢族 畢業院校加州理工學院 主要成就中國核物理研究的開拓者中國原子核物理、中子物理、宇宙線研究的先驅、啟蒙者和奠基人世界上首位準確預測正負電子對撞結果的科學家人類物理學史上第一個發現反物質的物理學家 姓 名趙忠堯 國 籍中國 職 業核物理學家,中科院院士 更多 人物生平1902年(清光緒二十八年)6月27日,出生于浙江省諸暨縣。 1920年(民國九年),考入南京高等師范學校。 1924年(民國十三年),畢業后任國立東南大學助教。 1925年(民國十四年),從東南大學畢業后任清華大學助教。 1927年(民國十六年),赴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學習,從師于諾貝爾獎金獲得者密立根教授。 1929年(民國十八年)底,趙忠堯發現硬γ射線的高能量光子束,在通過重金屬鉛時出現了“反常吸收”現象。 1930年(民國十九年),獲得博士學位,前往德國哈羅大學物理研究所工作。9月趙忠堯發現與“異常吸收”同時存在的還有“額外散輻射”,又寫出題為《硬Y射線的散射》的論文,發表在美國《物理評論》雜志上。 1931年(民國二十年秋,到英國劍橋大學卡文迪許實驗室,與原子核大師盧瑟福(E.Rutherford)一起工作。同年底回國后任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邊教書、邊用蓋革計數器進行r射線、人工放射性和中子物理的研究工作,論文發表在中國的“物理導報”和英國的“自然”雜志上。盧瑟福在電子對產生的又一證據?!蓖暝谥袊状伍_設核物理課程,并主持建立中國第一個核物理實驗室。 1932年,安德遜因發現正電子徑跡獲諾貝爾獎。人們認識到:趙忠堯是最早觀察到正負電子對產生與涅沒的人。 1937年(民國二十六年),抗日戰爭爆發,趙忠堯先生離開北平,先后到云南大學、西南聯大和中央大學任教。 1946年(民國三十五年),受中華民國政府的委派,赴比基尼群島參觀美國的原子彈試驗,之后又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加州理工學院等處進行核物理和宇宙線方面的研究。 1950年3月,趙忠堯正式辦理回國的手續,8月底,趙忠堯從美國洛杉磯登上了“威爾遜總統號”起程回國了,但是受到美國聯邦調查局的特務調查,9月12日船經日本橫濱,拒絕了臺灣當局駐日代表前來探監訪問去臺灣工作。11月28日,趙忠堯回到中國大陸。 1951年1月,趙忠堯教授抵達北京,政務院副總理兼文化教育委員會主任、中科院院長郭沫若親自主持了有李四光、竺可楨、吳有訓、錢三強等數十名科學家參加的歡迎宴會。 1958年,他負責籌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近代物理系并任系主任。 1972年,他參與高能物理研究所的籌建工作,還多次向有關部門提出了發展中國科學事業的許多具體建議。 1973年,高能物理研究所成立,趙忠堯恢復工作,擔任副所長并主管實驗物理部的工作。 1979年,趙忠堯先生代表中國科學界前往德國出席物理學會議,并進行參觀訪問。 1995年10月,何梁何利基金委員會獎給了趙忠堯10萬港幣的獎金,趙忠堯把它全部捐獻給了中科院院數學物理學部,作為科學基金,以獎勵有成就的青年。 1998年5月28日下午15時55分,趙忠堯因病逝世,享年96歲。 主要成就科學研究1929年他和英、德的幾位物理學家同時獨立地發現了當硬γ射線通過重元素時,除了康普頓散射和光電效應引起的吸收外,還存在著反常吸收。為進一步研究反常吸收機制,他開展了硬γ射線散射的研究,并首先觀察到硬γ射線在鉛中還會導致產生一種特殊輻射。這些結果先后發表在《硬γ線的吸收系數》和《硬γ線散射》的論文中。趙忠堯的這些工作,是正電子發現的先驅。二年后,他的同學安德遜(C.D.Anderson)發現正電子后,人們才認識到他發現的“反常吸收”,實際上是g線在物質中產生電子對的效應;而他發現的“特殊輻射”實際上是首次觀察到正負電子對的湮滅輻射。趙忠堯回國后參與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的創建,利用他回國時帶回的當時國內尚無條件制備的靜電加速器部件和實驗設備,先后于1955和1958年建成了中國最早的70萬伏和200萬伏高氣壓型的質子靜電加速器,為中國核物理、加速器和真空技術、離子源技術的研究打下了基礎,以靜電加速器為基礎,又主持建立了核物理實驗室,具體領導和參加了核反應研究。 1945年,他去加州理工學院和麻省理工學院進行核物理和宇宙線等方面的研究,趙忠堯在麻省理工學院物理系宇宙實驗室進行“混合宇宙線簇射”等的研究,寫了許多論文,如發表在美國“物理評論”上的“混合宇宙線簇射”等。 1946年春,趙忠堯回到加州理工學院,在核物理實驗室參加了美國原子能委員會和海軍部聯合支持的核物理科學研究,研究的論文是“質子轟擊F19時所產生的低能α粒子的研究”。這是當時世界核反應研究的前沿課題,趙先生在美國科學界的知名度已相當高了。 20世紀30年代,趙忠堯在美國進行的實驗研究中首先發現:當硬g射線通過重元素時,存在著反常吸收,并產生一種特殊輻射。趙忠堯的這些工作,是正電子發現的先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