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古人填詞,每一字都要遵守詞牌格律么? 前言也是,也不是。 說是,是因為詞當然是講究韻律的。早先有樂譜,后來有詞譜,都有一定之規。 說不是,是因為我們今天看到的不少唐宋詞,不完全符合詞譜的格律。 原因略微有一點點復雜。先從詞譜與樂譜了解一下。 一、詞譜與樂譜最早的詞和最早的詩都是歌辭,因此要依曲填詞,參照的是樂譜而不是詞譜。 最早的詞至少在隋唐就有了,既然是歌詞,當然都是用來唱的。 唐宋詞的樂譜種類很多,在宋元 時還有不少,南宋時內府刊行的樂譜總集《樂府混成集》是集大成之作。 后來詩與詞都漸漸脫離了音樂,詩成了不能唱的徒詩。 因為古籍散失,傳承斷裂, 詞也與音樂漸行漸遠, 從依照樂譜填詞變成了依據詞譜填詞。 最早的詞譜來自于明朝的文人張綖(1487-1543), 明嘉靖15年(公元1536年),張綖完成了 《詩馀圖譜》三卷,創調譜149闋,其中小令64闋;中調49闋;長調36闋。 二、有些唐宋詞不符合詞譜格律《詩馀圖譜》是根據唐宋詞的平仄韻律規則歸納而來,因此并不全面,即使是后來清朝官方修訂的《欽定詞譜》有2000多體,依然沒有能夠覆蓋所有的唐宋詞。 因此我們會看到不少詞并不符合詞譜的格律。例如岳飛的《滿江紅》按照所有的詞譜來看,都有就個別出律之處: 怒發沖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稘M江紅》 三、蘇軾、歐陽修等人不協音律?詞譜出現以前,大多數人還是要依照樂譜填詞的,但是在苛刻的詞家眼里,即使是宋朝大家,也屢有瑕疵. 李清照就批評晏殊、歐陽修、蘇軾的詞”不協音律“: 至晏元獻、歐陽永叔、蘇子瞻,學際天人,作為小歌詞,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讀不葺之詩爾。又往往不協音律,何耶? 至于怎么不協音律,今天的人們就很難辨別了。 四、自度曲古人也并非都是依照前人固定的樂譜填詞,有不少人能夠自創樂譜然后填詞,例如柳永、姜夔、周邦彥等人。 姜夔去拜訪范成大, 以林逋詩中的暗香、疏影為題,創作了兩個詞牌,自己作曲填詞獻給范成大。 范成大非常喜愛,高興之余還送給姜夔一個歌女小紅。 姜夔記錄到 辛亥之冬,余載雪詣石湖。止既月,授簡索句,且征新聲,作此兩曲,石湖把玩不已,使二妓肆習之,音節諧婉,乃名之曰《暗香》、《疏影》。 《暗香》: 舊時月色,算幾番照我,梅邊吹笛?喚起玉人,不管清寒與攀摘。何遜而今漸老,都忘卻春風詞筆。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瑤席。 《疏影》: 苔枝綴玉。有翠禽小小。枝上同宿??屠锵喾?,籬角黃昏,無言自倚修竹。照君不慣胡沙遠,但暗憶、江南江北。想佩環、月夜歸來,化作此花幽獨。猶記深營舊事,那人正睡里,飛近蛾綠。莫似春風,不管盈盈,早與安排金屋。還教一片隨波去,又卻怨、玉龍哀曲。等恁時、重覓幽香,已入小窗橫幅。 結束語前面講到的,都是反方的例子。但是我們要注意,無論按照樂譜還是詞譜,詞人填詞是有一定之規的。 細看唐宋詞,雖然幾乎每一首平仄都有變化,但是關鍵的節奏點平仄和韻腳都有嚴格的要求。 后人總結出的詞譜,具體到每個位置的字,有平、仄、可平可仄之處,這有點像作詩的俗語: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 同一個詞牌也有時字數略有不同。 后人根據前人作品的變化歸納出各類詞體,例如滿江紅就有14體,基本包括了大多數的詞作。 所以后人填詞還是以詞譜為標準,不依照規則填詞的話,好比格律詩的出律,搞出來的作品最多算是古體詩,就不能稱之為詞了。 @老街味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