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9年5月,山西的農(nóng)舍和羊群。這一組照片的攝影師是美國人張伯林(Chamberlin)。1909年前后,他在清朝進行長途考察,當年5月途經(jīng)山西,為我們留下了一批珍貴的百年老照片。 1909年5月,山西西部山間的一塊平原,張伯林在火車上拍攝的。 1909年5月,太原街景。山西在清朝的意義非同尋常,那就是大名鼎鼎、實力雄厚的晉商。在努爾哈赤、福臨定鼎中原的過程中,晉商為其提供了大量貸款和物資,這個作用不可替代。后來,清廷多通過晉商采購宮中需用,形成了“八大皇商”。清末時期,晉商已經(jīng)衰落了。 1909年5月,太原的街道,可見“更新錢店”“兌換”等招牌。這一場景展現(xiàn)了20世紀初太原銀行業(yè)的狀況。晉商經(jīng)營的商業(yè)當中,尤其以票號最為出名,是清朝金融界一支舉足輕重的力量,既有雄厚的實力,又有良好的信譽。 1909年5月,太原雙塔。這兩座塔始建于明代萬歷年間,原名文宣塔,雙塔腳下的寺廟稱永祚寺。雙塔呈南北對峙,相距50米,北塔全部用素磚砌筑,底座為八角形,琉璃剪邊,色彩絢麗,是不可多見的明代磚雕藝術(shù)品。塔內(nèi)有石階直至塔頂,可遠眺太原全景。 1909年5月,太原城內(nèi)的農(nóng)田。你能看出來田里種了什么莊稼嗎? 1909年5月,太原旱西門的城樓。太原城共有兩座西門,位于北邊的這座就是照片中所示,叫做“阜城門”,俗稱“旱西門”。旱西門其實并不干旱,而是水草豐茂,它南瀕飲馬河、北臨黑龍?zhí)丁K^旱西門之稱,僅是與比這里地勢更低洼的水西門相對而言。 1909年5月,太原的磚廠。這里的泥土已被磚廠挖得面目全非,大風(fēng)一吹,肯定塵土飛揚。遠處可見城墻角樓,有行家能判斷具體位置嗎? 1909年5月,站在城墻上看太原城區(qū)。這張照片是張伯林站在太原迎澤門附近的城墻上向城內(nèi)拍攝,近處的大灘水域正是南海子,中間最高大的建筑為鼓樓。看到整整110年前的太原古樸風(fēng)貌,還真是激動呢。 1909年5月,太原南門附近的街道。干枯的老樹、低矮的房屋、并不擁擠的馬路,展現(xiàn)了太原落后的一面。現(xiàn)在的太原早已今非昔比,我們通過這些老照片可以知道,太原是在什么樣的基礎(chǔ)上發(fā)展起來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