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仇效忠(1783—1854),字蓋之,號典堂,生于乾隆癸卯年十一月初九日亥時,終於咸豐甲寅年八月初六日辰時,廣東廉州府靈山縣西鄉宋太練官堂村人,今廣西靈山縣太平鎮楓木村委官堂村是仇效忠的故居,該村于2021年成為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仇效忠祖籍廣東肇慶,今佛山市高明區荷城街道王臣村,是明末遷靈始祖、由陸川縣典史升贊畫經歷,以捕盜功擢升南寧監軍道,委任代理南寧府知府、誥授中憲大夫的仇自奇的第六世孫,世代書香。 仇效忠是自唐代以后,靈山縣唯一考取并獲皇帝欽點入翰林院的翹楚,世稱“靈山一點翰”, 民間習慣稱呼其“ 翰林公” 。 仇效忠孩童時就顯露出過人的天資,8歲會作對聯。母親是舊州奉政大夫張所成之女,有一次帶兒子回外家探親,小效忠在外婆家與表兄弟妹們一起玩捉迷藏,舅母正坐月子,小效忠鉆進舅母的床底下躲藏,被舅父笑他傻,他爬出來后,隨即寫了一副對仗工整、平仄相對的對聯來反駁舅父,貼在門口上,大人們皆驚喜,贊不絕口;12歲就能寫出朗朗上口、富含哲理和正能量的文章——《勸世文》,后人加注標點以方便閱讀。 勸世文 仇效忠 12歲 讀書子,少年郎,言行娓娓,氣象堂堂。春秋方富,事業未償。孝父母,念宗祊,敦九族,重三綱。問功名,如入園而拾芥;取財祿,如舉手而探囊。是惟乘時努力,乃能起弱為強。故朋友同德,兄弟同腸。禮別尊卑,犯上作亂者不貴;情分厚薄,倒行逆施者奚良?宜篤友于之愛,莫懷妒忌之藏。書稱手足,詩戒鬩墻,入室操戈,終是不祥之兆;損人利己,須嚴多怨之防。勿論人短,靡恃己長;勿加斗秤,以昭公道;勿占便宜,以負眾望。尺土雖珍,何不相容于筑室?斗粟雖重,奚必計較夫權量。哀天下之煢獨,樹斯世之綱常;敬無失于四海,和己處于一鄉。舉念鬼神共鑒,行事天地昭彰;果能一絲不爽,自爾萬福無疆。古云:乖氣至戾,和氣至祥,敬之無忽,勉之勿忘。 文章開頭勸人從小要讀書、懂道理、言行舉止要注意修養。要傳承傳統倫理規范。文章說只要趁勢努力、順勢而為,就能由弱轉強,就容易考取功名,獲取俸祿。兄弟、朋友要同心同德。上下、尊卑要分清,不能犯上作亂、倒行逆施。對朋友要忠誠友愛,不要猜疑妒忌;書中把兄弟比作手足,告戒兄弟之間不要內斗,在家里起爭端,終究是不祥之兆;必須防止做損人利己的事,否則會招至更多怨恨。不要仗著自己的優勢欺負人或評論別人的短處;對人要寬容,不要用斗量以示公平;不要貪小便宜,辜負眾人的期望。尺土雖然珍貴,為何建房子不能相互退讓呢?斗粟雖然重要,又何必斤斤計較。失去了兄弟 、朋友情,自己孤零零是很悲哀的,要樹立今生處世的倫理道德觀念。以禮待人,走遍天下都不會得罪人,在鄉里也會和睦相處。所想所為是對是錯,人在做、天在看,上天自會公正地懲惡揚善;如果以上這些你都做得很好,那么你就會萬福無疆。文章最后叮囑人們對這些傳統美德要重視、自勉,不要忽略忘記。 仇效忠的科舉考試名次及仕途簡歷: 院試(包括歲試和科試),嘉慶庚申(1800年)歲科并考,歲試第二名取入縣學、科試第四名、嘉慶丙寅(1806年)科試第一名;嘉慶丁卯(1807年)鄉試中式第五十一名舉人。教習考試第六名,獲嘉慶帝欽取覺羅官學教習,丁丑(1817年)充補鑲白旗覺羅官學教習;道光二年壬午(1822年)恩科會試挑取謄錄第三十八名,補實錄館校錄;道光丙戌科(1826年)會試中式第二百四十七名貢士,殿試三甲第一百四十二名進士,接著進行朝考,朝考是除了進士前四名——狀元、榜眼、探花、傳臚四人外,其余進士由禮部以名冊送翰林院掌院學士,奏請皇帝,再試于保和殿,稱為朝考。朝考結合殿試與會試名次,擇最優為庶吉士。仇效忠以廣東籍進士第一名的綜合成績,獲道光帝欽點翰林院庶吉士,充武英殿協修、文淵閣校理、國史館謄錄。道光九年(1829年)散館,改知貴州省貴定縣知縣,湄潭縣知縣,升仁懷廳直隸同知、松桃廳直隸同知,石阡府知府、特授興義府知府。辛卯恩科(1831年),貴州省鄉試同考官;癸卯(1843年)委監試道。乙巳(1845年)覃恩誥授朝議大夫。退休后受聘位于廣州西湖路的西湖書院任教,長住越華書院掌管和任教。歷主南海、西湖、豐湖、寶安書院講習。 仇效忠母親張太恭人八十一歲的生辰慶典,總管云南、貴州兩省的云貴總督賀長齡撰文祝賀,祝文第一段翻譯成現代文后是這樣寫的: 我從丙申年(1836年)奉命就任貴州巡撫,剛進入貴州地界,有蓼皋司馬(松桃直隸廳同知)前來迎接拜見,是同年(同年中舉)的仇效忠。仇效忠在翰林院時我聞其名而未見過面,到現在相見盡知其主政及學問確有淵源。我上任后秘密查訪,全省對仇效忠的政聲口碑無出其右,于是擢升其為南籠(興義)郡守。南籠(興義)歷來是苗疆,一向被認為難治之地,仇效忠一到任,苗民貼服,四境晏然。到了前年復任,民望如一年的收成,竟然還重現百姓贊頌其為“青天”,我感到驚訝,問他為何得此稱號,效忠說:有承慈母的教誨。我因此了解到仇母太恭人壸德之賢、積福之厚有別于普通人...... 仇效忠先升任思州府(石阡)知府,1837年兼暑(代理)興義府知府,一身同時任兩府,1838年特授興義府知府。府署因為之前已經年久失修,有崩塌之危,后申請領藩庫銀壹仟肆佰多兩,正準備修繕,不料此時(1839年7月)父親在興義病逝,須運靈柩回家鄉安葬,并在家守孝三年,只得把修繕工作留給接任,分文未動。道光二十年(1840年),張锳接任興義府知府,接著重修了興義府署。 仇效忠守孝三年后,回任興義府知府,復查舊案時,發現一姓黃的廣西欽州欽北人被判為死刑,待批下即行刑。仇效忠復查后,發現黃某是違反鄉規民約而被判死刑的,于是撤銷原判,把黃某釋放,并用自己的俸祿給其返鄉路費和買一頭耕牛的錢,囑其回家守法勞作,黃某千恩萬謝,回家后不負期望,成家立業,娶妻生子,并囑子報孫,非當年仇效忠明察,沒有他們子孫今日,要對仇家后代銘記、感恩。 仇效忠為官清廉、秉公持正、剔弊除奸、百廢具舉、政績卓著, 獲朝廷加五級、記錄十次的加級記錄獎勵, 百姓寫橫額頌揚其為 “仇青天” 。 仇效忠還樂善義舉,位于邕靈交界處有個渡口叫“馬鞍渡”,是太平上南寧的主要渡口,為了減輕家鄉人的負擔,仇效忠與艄公商議,自己出錢給艄公買田地,以換取家鄉人擺渡免費,后來只要說自己是太平人、甚至是操欽北口音的,即可免費擺渡。 仇效忠告老回鄉時,鄉親問他:“公一生為官所得幾何?”效忠說:“為民而樂事,賺得兩袖清風?!?/span> 仇效忠退休后受聘位于廣州西湖路的西湖書院任教,長住越華書院掌管和任教,歷主南海、廣州西湖、惠州豐湖、東莞寶安書院講習。兒子乾厚(號健亭)是越華書院監院,并任教。1854年,仇效忠在林則徐曾經在這里指揮過“虎門銷煙”及“鴉片戰爭”的廣州越華書院,走完人生的最后一刻。 仇威晟(1741——1819),號儀亭, 仇效忠的祖父。例授衛千總,從六品,武略馳名,名聲聞于桑梓,行誼載邑志“好義傳”。 仇汝琛,號簡臣, 仇效忠的二叔。乾隆辛亥歲試取入府學第一名。浙江省分水縣知縣,秀水、諸暨、余姚、烏程縣丞,金華、衢州府經歷,浙江省布政司照磨,運鹽司大使。 仇汝英,仇效忠的三叔,過繼給別家。 仇威晟于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買的新屋地,到了1821年春,長子汝韜與次子汝琛分居,將此屋地和舊村作兩份抓鬮,汝琛抽中舊村(浙江村),汝韜抽中新屋地。然后,仇汝韜于道光三年(1823年)建新村,第二年建成后即系“官堂村”。下面是仇效忠寫的村記,并叮囑后輩不要忘記前人締造的艱辛,讓光前裕后世代相傳。“光前裕后”是仇效忠對官堂村后人的遺訓。 后人加標點以方便閱讀。文中“而屋地之佳處,實在官 ”的“官 ” 是通假字,通 “館 ” ,館舍、住宅、村落的意思,引申為建村。 官堂村記 仇效忠
官堂村舊名陳屋山,因后山巒頭下有陳氏祖墳四穴,其子孫即宅于山之下,故名。 自乾隆四十四年,陳氏子孫以其祖墳地居陽面,且樹木陰翳,非陰宅所宜,遷葬他所,其子孫等亦遷居于長江嶺等處,眾族因將其屋地賣與我祖儀亭公。上至嶺頂,下至塘墈,左至茜塘,右至祠堂,連山場竹木一并斷賣,價銀若干,通族簽名畫押,立契存據。 左脅乃學柳之孫,志士舊居,補去出屋錢一百五十千;志士屋底有小塘,屬顯忠兄等之業,補去斷價銀四十兩;右脅下乃陳愛舊居,補去出屋錢五十千;陳愛的右邊,又有陳日善的舊屋,買米面屋兌換,支出錢三十八千;右脅中乃黃云高舊居,補去出屋錢六十千;云高之右又有陳日寬舊居,補去出屋錢十六千;右脅上乃陳日修舊居,補去出屋錢四十五千。 我祖得此,甚為愜意,即將屋面塘瀹浚充廊,謂之新塘,新塘下即官堂也,四水咸窩聚焉。舊塍頗低,塘內田十余畝,業戶錯雜,我祖或兌、或買,盡歸已業。遂增其塍,水面深廣,當時曾置竹筏泛游,歌嘯其中。蓋賞心適意者,在屋地,而屋地之佳處,實在“官”,官堂則新塘之于屋地,誠有相維系者。 隨即計辦木料三屋,以備監造,嗣因建造抱山樓,遂從辦理厥后。簡臣叔筮仕兩浙,連年屢費巨金,力愈不逮。迨辛巳春,簡臣叔與我父析居,始將老居作一股,此屋地并屋面塘、抱山樓作一股,拈鬮均分,我父拈得屋地一股。隨即暫移抱山樓屋住,一面鳩工聚材,開辟陽居。 隨擇于癸未年四月十六日辰時動土平基,十月十八日亥時行墻,十一月二十六日子時升梁,甲申年閏七月二十三日辰時入火,時四進落成,橫屋未起,因趁吉日故也。 故地以人靈,人因地勝。天既以此地屬我,物隨主變,自應易以嘉名。爰審屋地之佳,與我祖愜心之處在此,新塘遂名之曰“官堂村”,并志其端末,以示后之子孫,使知前人之經營非一朝一夕之故。而天心之所以屬我者,良非偶然也,不可不思締造之艱,克勤克儉、勿怠勿忘,勉圖光前裕后,以繼繼繩繩相傳,勿替乎! 道光四年八月二十二日典堂氏謹記 大概譯為: 官堂村舊名陳屋山,因后山巒頭下有陳氏祖墳四穴,其子孫居住在山下而得名。 自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陳氏子孫認為其祖墳地居陽面,且樹木陰翳,不適合做陰宅,于是遷葬其它地方,其子孫后代也遷居長江嶺等處,眾族就將其屋地賣給我祖父儀亭公。上至嶺頂,下至新塘邊,左至茜塘,右至祠堂,連山場竹木一并斷賣,價銀若干,通族簽名畫押,立契存據。 左側是學柳之孫、志士的舊居,補去出賣屋的錢一百五十千;志士屋底有小塘,屬顯忠兄等之業,補去斷價銀四十兩;右側下面是陳愛的舊居,補去出賣屋的錢五十千;陳愛的右邊,又有陳日善的舊屋,買米面(米棉村)的屋兌換,支出錢三十八千;右側中是黃云高的舊居,補去出賣屋的錢六十千;云高的右邊又有陳日寬的舊居,補去出賣屋的錢十六千;右側上面是陳日修的舊居,補去出賣屋的錢四十五千。 我祖父購得這塊地,非常高興,隨即將屋面塘挖深,并把塘塍加寬,將這塊地(屋面塘和塘外的田)稱為“新塘”。新塘的意思即是官堂,財富從天井的四個面像水一樣窩聚在一起。舊塍較低,新塘內有十多畝田,業戶錯雜,我祖父或兌、或買,全部歸自己所有。于是增高加寬屋面塘塘塍,水面深廣,當時曾經放竹排泛游,歌嘯其中。最舒心暢意的是屋地,而屋地之佳處,在于用來建村,官堂則基于新塘這塊地而簽訂的契約,確實有簽訂的雙方互相遵守契約的作用。 我祖父隨即計議辦理,購買三堆木料,以備監督建造,后因建造抱山樓,于是往后推遲。簡臣叔剛出仕浙江省,不能在家幫忙,祖父連年花費很多錢,越發力不從心。到了辛巳(1821年)春,簡臣叔與我父分居,才將老居(浙江村)作一股,此屋地并屋面塘、抱山樓作一股,拈鬮均分,我父拈得屋地一股。隨即暫到抱山樓屋住,一面聚集工匠,一面購置建筑材料,開辟陽居。 接著選擇在癸未年(1823年)四月十六日辰時動土平基,十月十八日亥時行墻,十一月二十六日子時升梁,甲申年(1824年)閏七月二十三日辰時入火,當時四進落成,橫屋未起,是因為趁吉日的原因。 所以說,地因人而有靈氣,人因地佳而優勝。上天既然將這塊地歸我們所有,物隨主變,自然應該改個好名字。于是認真分析屋地之佳處,正是我祖父稱心之所在,新塘便取名為 “官堂村”,并把整個事情的經過記載下來,為了讓后世子孫知道前人的籌劃營造,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而天意之所以將此地歸屬我們,其實不是偶然的,不可不思前人締造的艱辛,克勤克儉、勿怠勿忘,盡力做到光前裕后,讓世世代代相傳,不要廢棄! 牌坊——五代坊 仇效忠、仇炅忠的母親張太恭人,舊州奉政大夫張所成之女,名門閨秀,自小就受到良好教育,幼而溫婉,長而淑慎,賢惠壸范。外婆盧老太宜人(五品)非常疼愛她,對人說:此女雖妙年,舉止端嚴、詞語溫惠,將來必有厚福。十七歲嫁給仇汝韜(號六齋)先生,公婆之上還有祖父母,太恭人侍奉長輩,從早到晚毫不懈怠,讓每位長輩都滿心歡喜。祖父說:“這是女中君子啊?!迸c妯娌和睦相處,體恤晚輩,親近鄰里,眾人都私下稱贊她能使家庭和睦、家族興旺。太恭人勤于打理家務,凡事親力親為,管理下人時既嚴格又有恩慈,家中婢女、仆役都恭敬遵從教誨,不敢懈??;兩個兒子稍大些時,她就用家法教導,有過錯必定懲戒,毫不姑息,兒子做官后,時常以官的戒律告誡;到了晚年,教導孫曾也像當初教兒子一樣嚴格。接濟鄉鄰、捐款修路橋、建祠堂等美德善舉遠近聞名,一向被稱為女宗(女子的楷模),是有名的賢婦。與夫君創建抱山樓書塾,不惜重金聘請名師授課兒孫學子。孫子們有的博學多才,有的在太學就讀,有的是縣學生員,曾孫們嶄露頭角,這些都有太恭人德行教化的功勞。玄孫肇基1844年出生后,仇母張太恭人上下親見七代,五代同堂。道光八年(1828年)覃恩敕封七品太孺人;道光十四年(1834年)覃恩敕封六品太安人;道光十五年(1835年)覃恩誥封五品太宜人;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覃恩誥封四品太恭人;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正月獲奉旨建牌坊旌表。 生于乾隆乙酉年(1765年),終于道光丙午年(1846年),高壽八十二歲。 道光二十六年(1846)正月,承蒙上恩獲調任靈山縣知縣的李及辰,具體詳細地上報給超越常規授任廉州府知府的音德賀,詳情上報給廣東布政使(民政廳廳長)傅繩勛,上請廣東巡撫(廣東省最高領導人)黃恩彤,寫奏章上奏給道光帝,壽母張氏年登八十有二,五世同堂、親見七代,分條列明陳述建牌坊旌表的理由,依照皇帝的旨意批準該議案。道光帝下達命令給禮部(教育部、文化部、外交部)通知戶部(民政部、財政部、國土局),賞給匾額名稱(五代坊)、銀兩、綢緞布匹,通過正式公文向廣東巡撫部(省政府)下達需要執行的建牌坊的政令。 圣旨牌坊是封建王朝用來彰顯皇家權威,皇帝批準、政府行為,用來表彰功績、品德、貞潔、長壽等標志性建筑,是一個家族、一個地域的殊榮。 五代坊建在岔入官堂村的細嶺路口處,是四柱三門式牌坊, 方石條底座、坊體為青磚,厚約一米多,高約十米,灰色瓦及紋飾,牌坊總共有六個瑞獸——鴟吻, 正脊兩邊各有一個,相互對應,正脊中間是一個火珠,火珠常被視作太陽核心能量的化身 ,代表光明、溫暖與生命力。左脊、右脊分別還有兩個對應的鴟吻。相傳鴟吻是龍的九個兒子之一,龍頭魚身魚尾,能噴浪降雨、避火災及辟邪。頭在下張開大口,身和尾朝天彎翹,造型動感而優美。 中間大門頭上鍥刻牌坊匾額名稱“五代坊”三個大字;匾額往上的空間位置刻:皇清覃恩誥封四品太恭人五品太宜人敕封六品太安人七品太孺人仇母張氏親見七代五世同堂;再往上是“七葉衍祥”四個大字;再往上就是牌坊的最頂部圣旨龍牌及左右吉祥物。 牌坊左旁門頭上刻“千秋光寵”四個大字,往上的空間位置刻:道光二十六年正月 日蒙調署靈山縣知縣李及辰具詳特授廉州府知府音德賀轉詳廣東布政司傅繩勛詳請廣東巡撫部院黃恩彤具題壽母張氏年登八秩晉二五世同堂親見七代特請旌表奉旨依議欽此敕下禮部知照戶部賞給匾額銀兩緞疋咨復廣東巡撫部轉飭知照 牌坊右旁門頭上刻“萬載流芳”四個大字,往上的空間位置刻:道光丙戌科翰林院貴州興義府知府仇效忠山東督理管勾廳仇炅忠之母署河源縣教諭仇乾厚國學生仇祥厚邑庠生仇元厚邑庠生仇燾厚郡庠生仇棠厚之祖母仇開運仇開岐仇開森之曾祖母仇肇基仇?;咦婺阜钫蠓驈埶芍螘l縣訓導張 之姐湖北武昌府通城縣知縣張錫田之胞姑 五代坊的題聯人都是省部級高官——兵部侍郎(國防部副部長)、都察院(最高檢察院)右副都御史、廣東巡撫( 廣東省最高領導人)黃恩彤,總管云南、貴州兩省的最高領導人賀長齡,貴州布政司(省民政廳廳長)羅繞典、山西布政司(省民政廳廳長)吳振域, 羅繞典和 吳振域后來也升至云貴總督 。 面向公路的牌坊正面,中門雙柱從門頭往上近“圣旨”這段柱是云貴總督賀長齡題聯: 雨露沐三朝備歷京外官階鳳誥龍章榮膺四軸 春秋垂九秩寵頒銀緞匾額國恩家慶輝映一門 左右邊柱上是山西布政司吳振域題聯: 人瑞應熙朝五色芝泥煥采 天恩垂曠典千秋棹楔流芳 面向官堂村的牌坊背面,中門雙柱是廣東巡撫黃恩彤題聯: 九十年南國播徽音彤史載書共慶三朝人瑞 二千石北堂隆孝養板輿頌喜宏開七葉家祥 左右邊柱上是貴州布政司羅繞典題聯: 恩渥九重品物欽承帝賚 慶傳七葉旌揚出自天申
官堂村建村二百年村史簡概 官堂村自仇汝韜(號六齋) 于道光癸末年(1823)至甲辰年(1824)開基建村,至2024年已滿二百年,人口(包括外遷)三百多人。在這兩百年間,官堂村經歷了輝煌波折的起伏變化。 官堂村建村之前,仇效忠已考取舉人,愛新覺羅貴族教習考試,以第六名的成績,獲嘉慶帝欽取覺羅官學教習,擔任漢書教習。道光三年(1823),仇汝韜(號六齋)和德配張太夫人的七十一歲雙壽辰,時任教習翰林院庶吉士的汪守和(汪守和后來官至禮、工、吏部尚書即部長、都察院左都御史即最高檢察院院長)寫祝文祝賀;官堂村建村兩年后,道光六年(1826),仇汝韜的長子仇效忠考取了進士,并獲道光帝欽點翰林院庶吉士。是靈山縣自唐代之后唯一獲皇帝欽點入翰林院的翹楚,被譽為“靈山一點翰”,充武英殿協修、文淵閣校理、實錄館校錄,出任貴州省興義府知府、貴州省鄉試同考官、貴州省監試道等職,圣旨誥授朝議大夫,從四品;仇汝韜的次子炅忠督理山東省管勾廳糧務府,圣旨敕授承德郎,正六品;仇汝韜的五個孫,全部都有功名,五孫登科,以一等第一名或前幾名通過院試考取生員:長孫乾厚為邑廩生、貢生,加國子監典簿銜,越華書院監院,圣旨敕授儒林郎,從六品;二孫祥厚為監生;三孫元厚為邑庠生;四孫燾厚為邑增生;五孫棠厚為府廩生、貢生、教諭。曾孫輩及以下功名也代有傳人,書香墨濃。仇效忠點翰及走上仕途之后,體仁閣大學士、軍機大臣蔣攸铦給仇效忠、仇炅忠的父母仇汝韜(號六齋)和德配張太夫人的七十三歲雙壽辰寫祝文祝賀。軍機大臣、戶部尚書王鼎,給仇效忠、仇炅忠的母親張太恭人的八十一歲生日壽辰寫祝文祝賀。清朝不設宰相,由幾名大臣一起行相權,也叫協揆,是除了皇帝之外的最高權力的人。蔣攸铦和王鼎都曾是協揆;云貴總督賀長齡(撰)、儲君咸豐帝師——貴州巡撫喬用遷(書);資政大夫、兵部侍郎即國防部副部長、都察院即最高檢察院右副都御史、廣東巡撫即廣東省最高領導人黃恩彤和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即教育部副部長、入值南書房、廣東學政戴熙; 河南巡撫即河南省最高領導人、漕運總督朱樹等也在仇效忠、仇炅忠的母親張太恭人的八十一歲壽辰寫祝文祝賀,貴州地方眾官紳也在不同年代的壽辰寫祝文祝賀。 政府為了旌表張太恭人德高望重、長壽,上下親見七代,五代同堂,逐級上奏獲道光帝恩準,并下旨建造了圣旨牌坊——五代坊,是至高無上的殊榮,千秋光寵、萬載流芳!當時官堂村的輝煌景象正如牌坊上的題聯——國恩家慶輝映一門! 官堂村在經過前期的輝煌巔峰之后,歷經清末、民國逐漸回落,特別是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的極左路線時期,跌到了谷底,成份被錯誤劃分、人才被打壓批斗、古宅建筑遭破壞、圣旨牌坊被炸倒。 1966年,牌坊被基層政權在夜晚炸倒了,造成了國家文物的重大損失。之前的大躍進時期,官堂村大門(四座)和三廳(三座)的石條臺階已被拆去,用于村對面的公路砌水洞,這樣,牌坊底座的方石條就抬回補砌大門(四座)和三廳(三座)的臺階了;那時的“楓木小學”,位于官堂村旁的太平仇氏二世祖仇殿章的“介亭仇公祠”內,和位于桂木園村旁的三世祖三兄弟的合祠“仇氏三公祠”,一起被拆毀,所得材料搬到榃江村北面現址,新建“楓木小學”;牌坊的青磚被搬到學校東向旁邊的大溪流邊,用來建了一間用于碾米的水磨屋。官堂村炮樓的厚木樓板被拆去搭楓木大隊(村委)的二樓地板。 “介亭仇公祠”內有乾隆、嘉慶年間的高官名臣題的匾額,翰林院編修馮敏昌題——鸞鳳宗風; 翰林院庶吉士、河南巡撫、工部尚書、禮部尚書、湖廣總督馬慧裕題——苑南保障;狀元、翰林院修撰姚文田題——文瀾砥柱。這些牌匾隨著祠堂的拆毀而滅失。 大門口前面的長地院左右兩邊原各立有一桿三斗桅桿,后因年舊失修,在民國時期自然損毀了。除了自然因素外,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的極左路線時期, 古宅還慘遭人為的破壞,屋正脊及裝飾被拆除、邊脊前頭彎彎往上翹起的造型被敲除掉,屋樑圖案及顏色被鏟壞。 到了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改革開放后,官堂村逐漸有考上大中專、本科的學子,特別是近些年截止到2024年9月,名牌大學在讀和已畢業參加工作走上仕途的博士研究生、碩士研究生有四人,在事業單位、政府部門工作也逐漸增多。 2021年官堂村成為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自治區、市級及縣級的政府單位陸續到官堂村進行太史第古宅考察、采訪、錄制視頻活動,宣傳和號召官員學習仇效忠為官清廉作風。 官堂村正走在重振輝煌的道路上。 仇效忠寫的三塊匾——大門匾、翰林匾、進士匾 大門口門頭有一塊仇效忠寫的“太史第”三個字大門匾。 門內屏風頂上的窗框豎掛有一塊翰林牌匾,豎長方體盤狀,牌匾里面是平面,深紅底金字,上面從右到左橫排“欽點”二字,中間豎排“翰林院”三字,右邊“道光丙戌科”,左邊“仇效忠立”。牌匾上橫邊框中間是一個龍頭戲珠和紅火焰,龍身配與祥云盤旋。牌匾左右兩豎邊框各有一條龍盤騰,配紅火焰、祥云圖案裝飾;牌匾左右豎邊框和上橫邊框均為深藍底金圖,下橫邊框為淺藍色的潭水底色配白色波紋及浪花圖樣,也有紅火焰,左右兩豎邊框的兩條龍,意思是在池邊修煉,掀起浪花,寓意吉祥圖騰。 三廳(座)門頭有一塊橫式進士橫匾,棕色底金色字,四邊是金色花紋,中間 “進士 ”兩個楷體大字,大字下面刻有仇效忠印章,左右兩邊是小字。 這三塊仇效忠立的牌匾——太史第大門匾、翰林匾和進士匾在極左路線時期毀失了。 官堂村與連科坪村的兩塊翰林匾的區別 連科坪村開村人仇誨忠既是仇效忠的族弟,也是表妹夫,仇效忠為連科坪題寫“榮封第”門匾,另外還寫制了一塊“翰林匾”,送給連科坪。與官堂村“翰林匾”的區別是,官堂村的匾中間是“翰林院”,連科坪村的是“翰林院庶吉士”,多了“庶吉士”三個字;官堂村的匾四周是藍底金圖,連科坪村的是綠底金圖。除了這兩點區別,其它都相同。 頭、二座正廳已于2019年12月3日至2020年4月中旬重建,下附重修記 重修靈山縣官堂村太史第頭、二座正廳記 官堂村之屋地,乃清朝乾隆年間威晟公(汝韜公父親)購得,并將新購得的屋地取名“新塘”。汝韜公與弟汝琛公析居,將祖屋與屋地拈鬮,汝韜公拈中屋地,于道光癸末年(1823年)動土開基,堂構建村,建成四進,每進之間有天井,中間正大廳,左右偏廳、廊屋對稱式結構庭院,將地名“新塘”改名為村名“官堂”,奠定永久基業。 然而,歲月變遷,年久失修,于民國時期倒塌的頭座等建筑,后各代先輩均有修復之念,甚至還籌備了部分材料,但一直未能成行,頭座就一直處于斷壁殘垣之中,加上在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極左路線時期,三、四座的部分建筑造型構件遭受到人為的破壞,失去了往昔的風貌,頭座修繕之事,日趨緊迫。好在村中兄弟叔伯均不忘重塑輝煌之念,全村每家數年集資、捐資,姑姐妹亦踴躍捐資,于2019年底共籌得款項三十多萬修繕款,原分屬自家正廳的屋宅的兄弟,也捐獻出來統一修建,給村集體永久使用。靈山縣相關單位領導及成員和太平鎮文化站領導等也事先來村研究、指導修葺工作,本著修舊如舊的原則,按照申報文物保護單位的規則開展工作。在村的兄弟嬸母先清理屋背街的積土、雜草、灌木,購買水泥排水預制管件回來,安裝修建屋背街的排水道,這幾日的工作是沒有報酬的無償奉獻。做好前期工作后,于公歷2019年 12月3日舉行開工儀式正式開建,村中兄弟嬸母分工合作,一面在家按原地基平整屋地、拆除危墻,保留堅固部分墻壁及構件,一面上南寧木材市場采購木料,一面到沙坪等地采購磚瓦、砂石、水泥等,工作有條不紊地推進,于2020年1月下旬,頭座正廳三間基本完工,1月19日即年25,把太公廳香火神位從二座移回頭座拜祭,告慰先祖在天之靈,世代昌盛。過了年之后,正月底又繼續開工,重建頭座天井右旁廂房和二座,到公歷2020年4月中旬完成頭、二座的修葺工作。 歲值盛世,國泰民安,官堂村之兄弟姐妹、叔伯嬸母以及已出嫁的姑姐妹們同心協力、守望相助,修繕祖廳,功在當代、德于千秋,恩澤后世子孫,為弘揚美德,昭示后人,當思前人締造之不易,勉圖光前裕后,再鑄輝煌 ! 蔣攸铦給仇效忠父母的生日雙壽宴祝文 道光丙戌 翰林榮旋 制錦 蔣攸铦 恭祝 太封翁六齋仇太翁老先生暨德配仇母張太夫人七秩開三榮壽 余昔總制兩粵閱邊至高廉聞靈山有六峰三海諸勝深翠幽隱環峙城郭間上則青峰矗天高凌霄漢下則幽巖洞辟戶牖玲瓏蓋居然洞天福地蓬壺三島之勝也心竊羨之欲一游而未暇未幾歷蜀黔總畿輔入贊綸扉猶戀戀焉今歲丙戌典試南宮得仇子典堂嘉其文有福澤氣及來謁詢其家世知即靈邑人并具悉其太翁六齋先生器量之宏與德配張太夫人內助之懿乃竊嘆靈秀所特鐘福澤有自來也已而仇子以廷試冠全粵遂登詞垣入史館館課輒有聲余差喜衡鑒不爽嗣以前充教胄久滯長安定省闊疏心常惓惓今年太翁與太夫春秋七秩開三矣謀假歸稱觴丐余言以侑爵余惟受者德之徴福之首也士君子立身砥行當以器量為先若太翁者可以言量即可以言德乃可以言福翁性慈和而力敦本行侍高堂甚謹若無足見長者然卒能肯構堂以光前緒輕資產以成弟名舉先人之所志所事胥有以善繼而善述之其意量深沉殆非尋常所可及至處已以謙銘堂曰忍有犯弗之校不誠所謂有容德乃大者歟顧艱于遇屢試弗售乃退而遁跡田野役志禽魚鑿半畝之方塘構數椽之別墅日與兒孫輩課頌其中垂老無倦色志亦切矣雖然天嗇其遇者不能限其德也天予其德者不能嗇其福也又況太夫人壸德懿行素號女宗截髦以筵賓撤簪以恤族復有以成其德而致其福哉宜其難老同賡哲嗣濟美長君則木天翔步次君則楷序垂紳諸文孫或食餼芹宮或潛心藝苑增高繼長鵲起蟬聯而且慶衍螽斯詵詵揖揖已宏開四葉之祥矣書曰身其康強子孫其逢吉福澤之綿長又豈可限量耶余因思當日衡文棘院時展卷琳瑯悉心詳識不過于其行文吐屬間驗其人學養之優品地之美耳乃不意觀其文知其人而竟如見其親也文心之相契豈偶然歟謂非翁與夫人之德醇養天和天將予以鮐耋而備享諸福之盛歟靈山為粵中秀特之區三海六峰久稱神仙窟宅吾知翁與夫人扶筇曵履朝餐其秀夕擷其華作劉鮑之雙仙追孟梁之芳躅環顧兒孫繞膝拖紫紆青福地福人傳為佳話生平之豪情壯志其亦少慰焉矣余雖恨當年持節粵中不獲躬親其勝猶得于文章知遇間嘗識其邑之人物而翁與夫人器量之宏積德之厚福澤之大且長亦竟于其子之三條燭下揮毫得意時而默露其機緘也亦奇矣哉爰書以壽之且以志余一時之賞鑒不爽為他年徴應必將更有壽彌高福彌厚登期頤而膺寵錫以日進無疆者是為序 祝文前頭大概譯為: 我過去曾總督兩廣地區事務,巡視邊境到了高州、廉州一帶,聽說靈山縣有六峰山、三海巖等諸多名勝,青翠幽深,景致隱蔽,環繞在城邊。往上看,那青蔥的山峰高高聳立,直插云霄;往下看,幽深的巖洞豁然敞開,洞窗精巧玲瓏。這簡直就是仙境洞天、人間福地,有著蓬萊、方丈、瀛洲三島般的美妙景致。我心里暗自羨慕,想要去游覽一番,卻一直沒有時間。不久后,我又經歷四川、貴州任職、總督京城附近地區的事務,后來進入朝廷內閣參與機要,即便如此,心中仍對靈山的勝景念念不忘。 今年是丙戌年(1826年),我是在禮部主持擔任科舉考試的主考官,選拔人才,錄取了仇典堂(仇效忠號典堂)這位學子,我欣賞他的文章有福澤之氣。等到他前來拜見我的時候,我詢問他的家世,才知道他就是靈山縣人,并且詳細了解到他的父親六齋先生氣量宏大,以及他的母親張太夫人作為賢內助的美好品德,于是我暗自感嘆,原來靈秀之氣特別鐘情于他家,他家的福氣和恩澤是有淵源的。后來,仇典堂在廷試(綜合會試復試、殿試、朝考)中的成績在全廣東排名第一,隨后進入翰林院,在史館任職,每次完成的課業都頗有名聲。我暗自高興自己選拔人才沒有差錯。后來仇典堂因為之前擔任教導貴族子弟的職務,長時間留在京城,不能經?;丶姨酵改?,心中常常掛念。 王鼎給仇效忠父母生日雙壽宴祝文 運鉛差竣 制屏 王鼎 恭祝 誥封奉直大夫六齋太翁大人暨德配誥封太宜人仇母張太夫人八秩開一雙壽 余于丙戌之春忝校禮闈得士二百五十七人登詞垣者四十有五人仇子典堂與焉已而散館改授黔之貴定令典堂初甚歉然謂遂涉風塵也余慰之曰方今圣天子歷精圖治遴選賢才固嘗重百里之寄使為守兼優者任之何自薄為典堂亦聞言自壯甫蒞篆百發具修循聲大作比卓典及期大吏廉其能亟登薦剡適松桃司馬之員為奏補之向例官黔省者自監司太守外須領鉛運一次檄每下人輒怖焉典堂則直任不辭役既竣奉部引見優加一等知交者無不欣慶暇為謁余曰生將假道歸省可乎余作而起曰善哉子之志也計子之于役三改歲矣自瞿塘滟滪出漢沔歷長江其問風濤險阻莫能名狀而子唯恃忠信以涉之此以見孝思之所積也予嘗讀四壯之三章一則曰不遑將父再則曰不遑將母三則曰是用作歌將母來諗南豐引釋者曰諗告也君勞使臣而敘述其情也蓋古者上之接下未嘗不恐夫其養父母之心下之事上有養父母之心未嘗不以告也則子今日之請假宜哉我皇上孝治天下恩昭特頒大小臣工封贈賞赍皆從厚然而職守所系或懷歸而畏簡書門問遙倚慨賢勞而感時物雖嘗本其情以敘其功而公私之難各遂者何比也今子得借歸假之便一伸孝養之愿謂非厚幸也哉吾知子由楚入粵紀行之付皆孝思之流露也入門升堂歡笑之語皆勤勞之實跡也于是族黨親賓次第吹華黍之笙上香潔之膳太翁與太夫人舉案銜觴顧茲孫曾追懷詒燕樂正無極然余謂太翁與太夫人咸能以忠益廣孝思當必促子之行已在松桃之人士懷樂只者有日既以君子方之父母則君子之父母有不更切臺菜之頌也耶他日召之索郇之黎懷君子之膏澤者必更懷君子之父母之膏澤則無期之壽又安可以籌算耶爰書之以伸典堂之志至若太翁與太夫人行誼具見于周甲時蔣礪堂協揆之序茲不復贅云 注:清代不設丞相。由數位集殿閣大學士和軍機大臣于一身的大臣行相權,管理政務,也稱協揆,是除了皇帝之外的最高權力的人。蔣攸铦和王鼎都曾是協揆。 祝文最后一句“至若太翁與太夫人行誼具見于周甲時蔣礪堂協揆之序茲不復贅云”的意思是:至于太翁與太夫人的品行、道義,具體見當時六十周歲的蔣礪堂(即蔣攸铦,號礪堂)協揆的序文,現不復述。 祝文前頭大概譯為: 我在丙戌年(1826年)春,有幸擔任禮部春闈(會試、復試、殿試、朝考)的校閱官,錄取了二百五十七名進士,其中被選入翰林院的有四十五人,仇典堂(仇效忠號典堂)也在其中。后來翰林院散館考核,他被改授為貴州省貴定縣知縣。典堂一開始很是失意,認為從此就要陷入官場的紛擾之中了。我安慰他說:如今圣明天子勵精圖治,精心選拔賢才,向來重視地方官員的任用,讓德才兼備的人去擔任,你何必看輕自己呢?典堂聽了我的話后也振作起來。 他剛到任,各項事務都得到整治,良好的政績名聲遠揚。等到政績考核的期限到了,上級官員考察到他的才能,急忙向上舉薦他。恰逢松桃司馬(州同)的職位空缺,便上奏讓他補任這個職位。按照以往的慣例,在貴州省任職的官員,除了監司、太守之外,都必須負責一次鉛礦的運輸任務(黔鉛京運),公文一下發,官員們往往都很害怕。而典堂卻直接承擔下來沒有推辭。任務完成后,他奉命進京接受吏部引見,考核成績被評定為優等,加了一級,親朋好友沒有不為此感到高興慶賀的。 閑暇時,他來拜訪我,說:“學生打算請假回家探望父母,可以嗎?” 我起身回答說:“好?。∧愕闹鞠蛘媸侵档梅Q贊。你離家任職已經三年了,經瞿塘峽、滟滪堆出漢水、沔水,再沿長江而下,其間風浪險阻,無法用言語形容,而你只依靠忠信之心來應對,這正體現了你的孝心之深厚啊......" 鄧倬堂,光緒二年進士,欽點翰林院庶吉士,德慶州知州,曾任靈山縣知縣。鄧倬堂給仇效忠的生平品概撰文略志: 公性天孝友惠愛族鄰世有令德為時名卿自公丁年已擢高科丙歲而登翰苑宦列燕京教習覺羅學諸王公子奉命出守黔南循治興義石阡諸大郡政簡刑清官聲卓著又蒙恩眷加以監試道銜素視民如子群黎愛戴額頌之曰仇青天於戲仁人也亦善人也年屆古稀暫為停轍居羊城調鶴養掌教西湖久住越華書院示令子健亭訓課諸生士林為之丕振總稔公之存心行事入而肯堂肯構出而愛國愛民政事文章皆千古所罕有洵三廉之杰人也予為宰名區下車伊始所覽六峰三海毓秀鐘靈知此中必出俊又詢之鄉人始悉有為靈山甲族世守書香家盈簪笏入詞林者開南賓未有之奇乃公是也不惟榮之於身前且顯之於身后其子若孫為廣文獲食餼補弟子員森森玉立代有傳人數年於靈陽耳而熟之不敢辭掘因舉公之生平品概略志其端末焉 欽點翰林院特授靈山縣知縣現任德慶州知州館晚生鄧倬堂拜撰 大概譯為: 公的秉性孝敬父母,友愛兄弟,仁愛族鄰,世有美德,是當時有名的公卿。自從公成年后就高中科舉,道光丙戌年(1826年)登翰林。任北京覺羅官學教習,教皇族諸王公子。奉命由京官出任貴州南部郡守,管治興義、石阡各大郡,法令公正嚴明,社會風氣好,犯罪的人減少,政績卓著,又承蒙上恩,加以監試道銜。向來視民如子,受到百姓擁戴,寫橫額贊頌公為“仇青天”。啊!真是個有德行又友善待人的人啊。年屆古稀,退休后在廣州居住,調馴白鶴(形容文人退休后的愜意狀態,不是真的馴鶴)受聘在廣州西湖書院、長住越華書院掌管和任教,讓兒子健亭給學生上課,(父子一起掌教越華書院)轟動教育界。熟悉公的用意辦事,內有子承父業,外又愛國愛民,政績、文章千古罕有,實在是三廉(合浦、欽州、靈山)之杰人??!我作為這個著名縣區的知縣,剛到任就游覽了六峰山、三海巖,山川秀美,凝聚靈氣,認為此間必出俊杰,又詢問本地人,才了解到(仇氏)作為靈山甲族(一等氏族),世代傳承書香,家盈簪笏(簪笏,即官帽上的簪和奏事的手板,引意為做官), 經過考取做官的很多,開南賓(靈山最初稱南賓縣)以來未有過的奇跡,公是最杰出的一個,不但為祖先增光,還福蔭后代,其子孫做教官的、獲國家供給伙食的學子也多,代有傳人。(我)數年在靈山而熟識,不敢推辭,于是簡單概括公的生平品格寫出來。 欽點入翰林院的朝考文章——《政在養民論》,后人加標點以方便閱讀: 政在養民論 丙戌科 朝考 仇效忠 且民為邦本,固天生之以衛國家者也。顧生之之權,天主之,而所以保全其生者,天仍不得自主之也。有繼天立極者出,洞悉其本原,默掭其要領,裁成輔相而左右之,天之權有所分,民之生乃不蹙。自古帝王,整飭紀綱,經營宵旰,萬姓享安全之福,奕冀蒙樂利之休,其道胥於是乎存焉。書曰:“政在養民”,斯言旨哉! 夫為政之道不一端,而民事居其要;治民之道非一事,而養民繞其全。故《周官》九職,農圃與藪牧同登;《洪范》九疇,食貨與賓師并重。其事起于日用飲食之細,其道實關乎調元贊化之精誠。以衣食足而后禮儀興,民生遂而后教化行。舉凡擊蠟吹幽,敦詩說禮,胥以是致之。為政者不於此是求,而別圖統馭之法,誠未見其可也。 中天之朝,古稱極盛。其時,如受時之政、工虞水火之政、兵農禮樂之政,政非不多。然準天時,所以定民事;平水土,所以奠民居;制法度,所以興民志。要之不離手養民者近是。后世不察,喜尚紛更,故為掭切,欲以治民而反以擾民。而高談靜鎮者,又或入于虛無之說,而政多廢弛。是皆未審于為政之要,而詳求乎養民之術者也。 然則養民之道,亦在於制田里,設學校二者而已。田里不制,無恒產者無恒心,民何以為養?學校不設,倫不明者業必墜,民又何以為養?故六府修,政在乎養也;三事和,教亦寓于養也,養不離于教,言養可以該教也。 因天時以養之,龍見火見,有其期;望杏瞻蒲,有其候。乘地利以養之,野無懸耜之嘆,田無宅草之嗟。而且上年三日,中年二日,下年一日,不違于農時;川澤之利、園廛之利、漆林之利,務盡乎地力。家有倉箱之慶,戶饒弦頌之聲。夫是以和親康樂,勒為書《九敘》、《九歌》,俾勿壞。為政之善在是。 以夫惟圣王在上,無逸作所,軫念民依,開衣食之源,興禮儀之教,將使人皆壽仁,物皆昌達,于以醇洪暢之德,豐茂世之規,邁虞廷而爍往古,豈不懿歟? 大概譯為: 姑且先說,百姓是國家的根本,本來天生就是保衛國家的。所以生育百姓的權力由上天掌控,而保全百姓的生存方式,上天卻不能自主決定。有承繼天道、確立準則的人出現,能透徹了解民生的根本,暗中把握治理的關鍵,加以規劃輔助并引導百姓,上天的權力因此有所分擔,百姓的生活才不會窘迫。自古以來,帝王整肅法紀、日夜操勞,讓百姓享受安全的福祉,子孫后代蒙受安樂利益,其治理之道正是源于此?!渡袝氛f “為政之道在于養護百姓”,這句話可謂意義深遠! 為政之道不止一個方面,但民生是首要任務;治理百姓的方法不止一種,但養護百姓是根本。所以《周官》記載的九種職業,農耕、園圃、山林、與畜牧、漁獵同等重要;《洪范》列舉的九類治國方略,財政、經濟與老師并重。這些事務看似始于日常生活的小事,其本質卻關系到調和陰陽、輔助天地化育萬物的精妙之處。因為只有百姓衣食充足,禮儀才能興盛;百姓生活安定,教化才能推行。大凡祭祀演奏優雅音樂、倡導誦讀《詩經》、學習禮儀,都是基于這個根本。為政者不從此處著手,卻另尋統治百姓的方法,實在難以奏效。 中天王朝,古代稱極盛的朝代。當時,順應時節的農政、管理山林、川澤的政令、軍事、農業、禮樂的制度,政令并非不多,但總體而言,順應天時,是為了確定百姓的農事活動;治理水土是為了奠定百姓的居住基礎;制定法度是為了順應民心,核心都離不開 “養民” 二字。后世之人不加詳察,喜好頻繁變革,本想治理百姓卻反而擾民;而那些高談闊論躺平無為的人,又往往陷入虛無之說,導致政務廢弛。這些都是因為沒有搞清楚治理國家的關鍵,沒有詳細探究養民的方法。 那么,養民之道也就在于制定田地制度、設立學校這兩方面罷了。田地制度不制定,百姓沒有固定產業就不會有穩定的心態,何談養護百姓?學校不設,人倫不明必然導致道德敗壞,又何談養護百姓?所以六府(水、火、金、木、土、谷)修治,本質是 “養”;三事(正德、利用、厚生)和諧,“教”也蘊含在 “養” 中,“養”也離不開“教”,談 “養” 也涵蓋 “教” 的內涵。 順應天時以養民,龍星、火星的出現,都有固定的時間;杏花開放、蒲草生長,都有相應的時令。農事要按時令耕作。利用地利以養民,讓田野沒有閑置的農具,田地沒有荒蕪的雜草。并且按去年三日、今年二日、明年一日的循環服兵役制,不違背農事季節規律;川澤、園圃、集市、漆林的資源,都充分利用,讓家家有糧倉的豐收之喜,戶戶充滿弦歌頌揚之聲。這樣,百姓和睦安樂,成就德政、九歌之典,使政道永固。為政的良善,正在于此。 唯有圣位在上,不貪圖安逸,深切關懷百姓的疾苦,開創致富門路,興盛禮儀教育,使人人長壽仁德,萬物繁榮昌盛,以此純正精粹、宏大、暢達的德政,豐碩盛世的典章制度,超越虞舜之治而光耀千古,豈不美哉! 西樵山飛瀑景點石刻題字 西樵山是廣東四大名山之一,西樵山白云洞摩崖石刻,是佛山市文物保護單位,因在飛瀑景點下的巨石上刻“洗心”字,該石得名 “洗心石”。字徑67厘米,楷體直刻,旁刻“靈山仇效忠”和“巳酉冬仲”。 “巳酉冬仲”即道光29年十一月(1849年十一月)。 ![]()
仇效忠真偽畫像說明 《清史稿·輿服志》關于官員服飾的規定: 朝一品至四品藍及石青諸色隨所用,披領及袖俱石青片金緣,各加海龍緣,兩肩前后正蟒各一,腰帷行蟒四,中有襞積,裳行蟒八,皆四爪。五品至七品色用石青片金緣,通身云緞,前后方襕行蟒各一,中有襞積,領袖俱用石青妝緞。八品九品用石青云緞,無蟒,領袖冬夏皆青倭緞,中有襞積,朝珠文五品武四品以上均得用,以雜寶及諸香為之。 官帽分暖帽和涼帽,農歷8月到第二年3月戴暖帽,畫像中的帽叫冬朝冠,是暖帽的一種。黑色圈檐,帽沿上有紅絨,帽纓(紅色絨線)從帽頂往四周下掛?;岵迦媵峁芄潭ㄔ诿表?,往下斜拖著(正面被面部遮擋看不到)。再在帽頂上裝頂戴,頂戴為鏤花金立柱式,下部為鏤花底座,中間為花紋金屬球,四品官的最頂豎鑲棱柱尖狀的青金石(深藍色)。 朝服蟒袍和補服是官員上朝面君及重大禮儀場合穿戴的禮服。蟒袍穿在里面,五爪為龍,四爪為蟒,黃色五爪龍袍是皇帝穿的,親王及文武官員穿藍色蟒袍,繡有四爪蟒、祥云、火焰、海水紋等圖案。袖口是"馬蹄袖",袖上左右和披領左右各有一條蟒及圖案。 補服穿在蟒袍外面,因用金線和彩絲繡成30厘米長寬的圖案,再補縫在前胸及后背而得名。前胸的圖案被衣服分成左右兩半,穿上后用布紐扣扣上,四品官的補服圖案中的禽是云雁,配以太陽、祥云、波浪等紋樣。左手彎曲、右手微彎下放是官員畫像的常用坐姿,所以坐著時手基本被"馬蹄袖"蓋著,只露出半截手指,如果站立,手就完全被遮蓋在袖里面。 朝珠是文官五品、武官四品以上才可以佩戴的佩掛物,朝珠總共108顆,每27顆用一顆大珠分隔,大珠共四顆。朝珠兩旁共附三串小珠,右邊一串,左邊兩串,每串5珠一組共10珠,下面有吊墜。另外還有一條叫背云的吊帶垂于后背。 ![]() 此黑白像是從《靈山仇氏族譜》的仇效忠畫像掃描出來后再修復的畫像,特意保留了印刷網點(線)以證明來源。修復清晰后的畫像重現了仇效忠務實精干的形象,從圓黑的眼睛透出深邃的目光,就能感受到當年仇效忠審案時對案件的洞察力和公正嚴明的清廉作風。同仇效忠一起生活過的孫輩們對下幾代描述說——翰林公(仇效忠)人長得又高又瘦,年輕時他爸還說他瘦得像一條藤,他回駁說:一條藤啊?通到京哦。后來真的到京城任職、點翰;鼻很杠(高鼻梁),鼻梁杠到兩眼眉之間;一雙圓圓的眼睛,很聰明、很精神;一把白胡須,顯得很老。這些口授下來的相貌特征都呈現在畫像中,傳神、到位,栩栩如生,這是最接近仇效忠相貌的畫像。 1993年外面碳相佬畫了一幅偽劣相,此碳相人的美術基礎很薄弱,僅憑自己的臆想猜測和低畫技亂畫,畫面光線凌亂不統一,黑一塊、白一塊的,五官大小形狀不一、結構錯位走形、身體扁平沒立體感、表情呆滯苦悶,更缺乏仇效忠的精氣神。對清朝官員的服飾也不了解,以至于連衣冠、頂戴、朝珠都是錯的,產生極大的誤導性。給予指出,讓后人能分清真偽的仇效忠畫像,以免被誤導。 ![]()
附清朝的科舉考試知識略注: 縣試 由考生所在縣的知縣主持,考期多在每年的農歷二月,考試分四場或五場,每場考一日,黎明前點名入場,下午三點至天黑前交卷。從第一場的正場到第二場初覆、第三場再覆、第四、五場連覆,考生依次淘汰,人數遞減,通過縣試的考生獲得參加府試的資格。 府試 由知府主持,考期多在縣試二個月后的農歷四月,地點在府城內專門修建的考場,府試分正試和覆試,通過府試的統稱為“童生”,真正有了參加院試考秀才的資格,即為官方認證的“文童”。 從此,訴訟時不用跪拜,且有座位可坐;婚喪典禮時,還有權和官員同桌而食,平民則無權。 院試 院試由學政主持,學政在任三年,兩試諸生,考場地點和府試一樣,主考官換成了一省的學政(相當于今省教育廳廳長),俗稱宗師或文宗,各府的院試時間都不同,院試又包括歲試和科試。 歲試在府試四個月后的農歷八月舉行,分正試和覆試考兩場。歲試與科試的任務基本上是相同的,它們都有兩種任務,第一是從童生中考選生員(秀才);第二是對原有的生員(秀才)進行甄別考試,先考生員(秀才),依成績評等第,行獎懲,成績優秀的原有生員(秀才),經歲試或科試升為廩生和增生,稱補廩和補增,成績欠佳的降級,生員分一等廩生,清制以廩餼銀代替廩糧、二等增生,不供給廩餼銀、三等附生,名額再增及初入學童生稱附生。幾天后對童生考試,考試通過后成為生員(秀才)后,發入府、州、縣學學習稱“入學”,也叫“入泮”。 科試與歲試不同的地方是它要替高一級的考試作預備工作,即保送優等的秀才參加鄉試。學政第二年在府城主持,對新錄取的童生進行考試,童生通過后成為生員(秀秀才)發入府州縣學;對原有的生員進行考試,依成績優劣評等第,補廩生、增生或降級,一、二等和三等前十名可應本省鄉試。 通常歲試后的第二年舉行科試,但由于僻遠的府、州、縣,交通往返不便,學政可先歲試后科試,兩試接連舉行,稱為歲科并考。 附清代科舉考試架構圖: ![]() |
|
來自: 360grtsgas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