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節,又稱“踏秋”,為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日,是中國傳統節日。 古人認為重陽是一個值得慶賀的吉祥日子。古代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的習俗,慶祝重陽節一般包括出游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流傳至今又添加了敬老內涵,于重陽之日舉行敬老愛老的活動。 《定風波·重陽》宋.蘇軾 與客攜壺上翠微,江涵秋影雁初飛,塵世難逢開口笑,年少,菊花須插滿頭歸。 酩(mǐng)酊(dǐng)但酬佳節了,云嶠,登臨不用怨斜暉。古往今來誰不老,多少,牛山何必更沾衣。 大意: 以大醉來酬謝重陽節日之景,朝著高聳入云的山登高,用不著去怨太陽快落山了。古往今來有誰不老死,數不清啊,沒有必要像齊景公登牛山觸景生情而哭泣。 《醉花陰·薄霧濃云愁永晝》宋.李清照 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銷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櫥 通:廚) (銷金獸 一作:消金獸) (人比 一作:人似) 大意: 薄霧彌漫,云層濃密,日子過得郁悶愁煩,龍腦香在金獸香爐中繚裊。又到了重陽佳節,臥在玉枕紗帳中,半夜的涼氣剛將全身浸透。 《重陽席上賦白菊》唐.白居易 滿園花菊郁金黃,中有孤叢色似霜。 還似今朝歌酒席,白頭翁入少年場。 大意: 一滿園的菊花好似郁金黃,中間有一叢卻雪白似霜。 《九月十日即事》唐.李白 昨日登高罷,今朝更舉觴(shāng)。 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 大意: 昨天剛登完龍山,今天是小重陽,又要舉杯宴飲。 菊花為何這樣受苦,遭到兩個重陽的采折之罪? 《阮郎歸·天邊金掌露成霜》宋.晏幾道 天邊金掌露成霜。云隨雁字長。綠杯紅袖趁重陽。人情似故鄉。 蘭佩紫,菊簪(zān)黃。殷勤理舊狂。欲將沉醉換悲涼。清歌莫斷腸。 大意: 天邊的云彩有如仙人金掌承玉露。玉露凝成了白霜,浮云隨著大雁南翔,排成一字長。舉綠杯,舞紅袖,趁著九九重陽,人情溫厚似故鄉。 ![]() 宋.黃庭堅 萬里黔中一漏天,屋居終日似乘船。及至重陽天也霽(jì),催醉,鬼門關外蜀江前。
大意: 黔中陰雨連綿,仿佛天漏,遍地都是水,終日被困家中,猶如待在一艘破船上。久雨放晴,又逢重陽佳節,在蜀江之畔,暢飲狂歡。 ![]() 《九日齊山登高 / 九日齊安登高》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 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但將酩酊酬佳節,不用登臨恨落暉。 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霑(zhān)衣。 (霑 同:沾) 大意: 江水倒映秋影大雁剛剛南飛, 與朋友帶上美酒一起登高望遠。 ![]() 《蜀中九日 / 九日登高》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鄉臺,他席他鄉送客杯。 人情已厭南中苦,鴻雁那從北地來。 大意: 重陽節登高眺望家鄉,異鄉的別宴上喝著送客的酒,只感無限煩愁。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大意: 一個人獨自在他鄉作客,每逢節日加倍思念遠方的親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