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兵家必爭之地是指擁有天險,打仗時地形適合防御或進攻。中國歷史上兵家必爭之地基本可分為兩類,其一是邊境防御,多用于抵抗外族入侵,其二是中原內(nèi)陸,大多是攻占首都或大片疆域的必經(jīng)之所。 兵家必爭的險關: 函谷關,函谷關是我國歷史上建置最早的雄關要塞之一,因關在谷中,深險如函,故稱函谷關。函谷關西據(jù)高原,東臨絕澗,南接秦嶺,北塞黃河。始建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是東去洛陽,西達長安的咽喉,素有“天開函谷壯關中,萬谷驚塵向北空”、“雙峰高聳大河旁,自古函谷一戰(zhàn)場”之說,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戰(zhàn)國時期,六國多次合縱抗秦,都被阻擋在函谷關外。劉邦守關拒項羽,可以說漢代之前,函谷關就是關中的門戶,函谷關不失,關中穩(wěn)如泰山。 劍門關,古稱天下雄關,為蜀道中最險要的關口。劍門72峰,高大險峻,關的兩側(cè)是青石峭壁,只中間有50公分寬,2公里長的一條孔道,公路恰從其中通過,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劍門關是川蜀的北大門,三國后期,曹魏派鐘會、鄧艾攻蜀,雖然漢中失守,姜維卻利用劍門關天險將鐘會大軍阻擋不能前進一步。北宋初期,為滅后蜀,劍門關久攻不下,最后繞道伏擊,才使劍門關失守,后蜀被滅。劍門關不失,可保川蜀無虞。 潼關,北隔黃河與山西相望,東臨函谷與河南接壤,同時黃河、渭河又在這里交匯,素有“雞鳴聞三省”的交通要沖之稱。東漢末年,潼關取代函谷關成為關中門戶,安史之亂唐軍與叛軍的“桃林之戰(zhàn)”說明,潼關失守前,形勢可控,潼關失守后,長安隨即失陷。可見潼關的重要性。 虎牢關,位于市區(qū)西北部16公里的汜水鎮(zhèn),因西周穆王在此牢虎而得名。這里秦置關、漢置縣,以后的封建王朝,無不在此設防。虎牢關南連嵩岳,北瀕黃河,山嶺交錯,自成天險。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特別是三英戰(zhàn)呂布更使其名聲大震。 山海關,東距沈陽400公里,西距北京300多公里。北高山險赫,南渤海濤濤。形勢險要,又有萬里長城把山、海、關連成一體,如虎踞龍盤,控制海陸咽喉。《畿輔通志》稱山海關的形勢為:“長城之枕護燕薊,為京師屏翰,擁雄關為遼左咽喉”。故素有“兩京鎖鈅無雙地,萬里長城第一關”之稱。此話道出了山海關在軍事地位上的作用。 兵家必爭的地域: 漢中,位于今川、陜、鄂諸省的交界處,是四川的北大門。三國蜀、魏交兵,蜀軍占領漢中之地,進可作攻魏的跳板,退可為據(jù)守四川的屏障,成為蜀漢政權(quán)能夠長期偏居一隅的有力保障。漢中之劍閣道是修建在大、小劍山峭壁間的棧道。該地兩崖夾峙,地勢險要,易守難攻。秦朝之所以能征服川蜀,就是因為有漢中在手。后來,漢高祖劉邦,也正是由漢中起兵,東出而得天下。 襄陽,襄陽號稱“華夏第一城”,素有“南船北馬,七省通衢”之稱。襄陽東面有大別山脈和桐柏山脈,在東面有淮河,西面有秦嶺山脈,在西是西川諸山脈。襄陽位于唐河白河交匯之處,然后交匯之流又注入漢江。而襄陽則位于三江交匯之上,襄陽城,則背靠峴山,虎頭山,等諸多小山脈,可以說襄陽城是固若金湯。有此地勢只能說襄陽是個易守難攻之地,并不能說明它具有戰(zhàn)略價值(對于古代而言)。他之所以重,那就要看它的背面是南陽盆地,直到黃河無險可守,南面是江漢平原,直達南嶺,東可達長江之盡頭,西出漢中進入川陜。足可見其戰(zhàn)略價值之重。襄陽自古以來就是軍事重鎮(zhèn),襄陽城城墻之堅固冠絕華夏,當年,蒙古欺負南宋,襄陽城在蒙古的猛烈攻擊下,竟堅守了長達38年,不可不謂奇跡。后來,若非漢奸作祟,恐怕蒙古別想攻破襄陽城。 徐州,徐州號稱“五省通衢”,自古以來即是四戰(zhàn)之地,古今多少場大戰(zhàn)都是在這里打響、結(jié)束,戰(zhàn)略位置十分重要。徐州之所以被稱為“五省通衢”,是因為一旦從北方攻下徐州,南方五省即抬首在望。三國時期的曹操,就是因為占據(jù)徐州后,才統(tǒng)一了中國北方。徐州位于江蘇、山東、河南、安徽四省交界,是津浦路和隴海路的交匯點,是連接華東和華中、東南沿海的咽喉,是古都南京的門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東近黃海,西連中原,北倚魯南山地,南瞻江淮平原。它像一位巨人,立于一個制高點上,虎視眈眈,可督蘇魯豫皖四省。由此向東西南北挺進,都如高山流水勢不可擋。有人形象地比喻,徐州是中國東部的“腰眼”,是中國南北的“咽喉”,均屬要害位置,適宜兩軍決戰(zhàn)。 武昌,因兩湖地區(qū)對東南地區(qū)有高屋建瓴的優(yōu)勢,又因武昌扼守長江,是僅次于襄陽的兩湖重鎮(zhèn),所以,武昌當之無愧成為兩湖與東南博弈的焦點。三國時期,孫權(quán)攻取武昌,隨后奪取了荊州西部,實現(xiàn)了全據(jù)江南、三分天下的目的。南明初期,武昌與兩淮地區(qū)一起構(gòu)成了南明防御滿清的江淮防線,滿清南下后,兩淮不戰(zhàn)而降,南京門戶大開。武昌被放棄防守,最終導致江淮防線徹底崩潰。 一個地方是否為兵家必爭之地,我認為要考慮這個地方對戰(zhàn)略全局的影響,不同的戰(zhàn)爭可能會決定它是否就是兵家必爭的要地。然“國之興亡,在德不在險”,希望我們懂得成敗不在于地理環(huán)境的險要,而是“得民心者得天下”的真理。 |
|
來自: 瀟瀟雨ekg9m5f4 > 《地理一中國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