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 示 : 請 點 擊 上 方 ↑'福 建 佛藝'↑ 關 注  佛教傳入中國后,由于佛教哲學與傳統中國哲學重視精神體悟的特質相一致,所以很快被中國人納入傳統文化的軌道,敦煌石窟藝術正是佛教文化在中國發展藝術的結晶。敦煌石窟是東方藝術的海洋,其中壁畫與彩塑是兩大構成部分,而彩塑的發展歷史過程始自十六國,歷經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回鶻、西夏、元直到清代。目前尚存彩塑3000多身,其中圓雕2000多身,浮塑1000余身。因石窟開鑿在礫巖上,不能雕刻,便采用泥塑的傳統方法塑像,其保存古代彩塑之多,歷時之長,技藝之精,為世界所罕見。 敦煌塑像藝術衣紋的處理多用陰刻線式,將繪畫中線的藝術手法運用到雕塑上,體現了我國雕塑線藝術的特點,通過這樣藝術形式來刻畫人物形象和心理的世俗化狀態。如158窟的釋迦牟尼涅槊像,佛陀靜靜地躺在床上,頭靠枕頭,右手枕在頭下,雙目半閉,神態安詳,嘴邊還留有一絲含蓄的笑意,佛陀的五官、發髻和頸項塑功尤其細膩,無不顯示出明凈的線條。身上的袈裟,形成一道一道柔和的衣紋曲線,衣紋的深、淺、浮、實是根據內在體積運動而成形,與身體起伏的曲線相配合,透過衣紋能體察人體肌骨的形狀,構成完美的韻律,“融化在線紋的旋律里”,是一種內在氣韻的表現。而敦煌菩薩的形象萬千,動作也千姿百態,在比例上幾何型少曲線型多,這個形象表現十分優美。有的將雙手放在腰前,身子微微左轉,形成反“S”形的菩薩,具有嬌憨多情的成熟女性風韻;有的胸部扭向左方,臀部聳向右方,構成溫柔、豐潤的輪廓線,線條流暢,身姿優美,有一種健美生動的美感;有的上肢動態純凈、和諧,通過幾條飄帶,輕紗薄罩,顯得飄逸健美,這種形體及其運動,通過線條表現舞動之美。有的體態肌肉的起狀隱顯出手腳運動中的透視關系,甚至有的壁畫上的飛天均呈側身跪坐狀,用線的刻面來傳達敦煌彩塑的動態之美。線在這里的運用,使佛的形體簡潔而柔和,很好地表現出佛的靜穆、深沉的崇高境界,使菩薩的形體優美并具有風韻” 由于受地質條件的影響,敦煌彩塑的制作只能以泥塑和彩繪形式相結合,其中彩繪所用的紅色顏料主要是朱砂與鉛丹或土紅與鉛丹的混合紅色顏料。藍色顏料為合成群青(鬼子藍、青金石),綠色顏料為氯銅礦、石綠,白色顏料為石膏,從以上顏料的色種來看,敦煌彩塑的色彩繁多,然而在對塑像進行彩繪的時候,雕塑匠師并沒有模擬現實生活的色彩:膚色不用肉紅,用粉白;發髻不涂墨黑,而施粉青;眉毛不勾青黛,而描以石綠等等。這種色彩處理不但沒有損害形象的真實性,而且更增添了藝術的魅力,尤其是放置于花團錦簇的彩色壁畫的前面,取得異常協調的藝術效果。在色彩上,各個時代都有自己的特點,這些顏色的運用常常也反映出所對應朝代的經濟發展水平。北魏時期主要喜歡用比較樸實土紅、石青、石綠、黑、白幾種。隋唐時期,喜用明亮色彩,常常使用富麗堂皇的金色來表現菩薩服飾鮮艷華麗。佛、弟子、天王,一般涂肉色或赭紅色,天王的鎧甲、形體為雕塑而成,而細部則靠彩繪來表現,各造像和柱臺均施以濃厚艷麗的色彩,并描以金線,作風細致,這些明亮的顏色體現當時的繁榮昌盛。五代以后,色彩遠比唐代遜色,趨于清雅,石綠成為主色調,這暗示出佛教藝術走向衰落。 在敦煌莫高窟里,每一洞窟內彩塑與壁畫都是一個相互呼應、相互關聯的完整世界,是一種對應呼應整體美的關系。窟內整個墻壁滿繪著佛教故事的情節、場面,彩塑也會有主有從、有襯托、有照應、有節奏起伏、有微妙變化來對應壁畫的情節內容,形成的統一的藝術世界。就連造像的位置在洞窟的擺放也是有空間順序的,集中在一一個壇座上(在洞窟后壁龕中)的塑像,一般是七尊: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力士,其中二力士在最外側。一般佛像為主體性造像,呈現為圓雕形式,身后龕壁上都有其背光與身光的圓形或蓮瓣形光環圍繞。以佛為中心向兩面展開排列在兩旁的菩薩、弟子等形象多以類似的圓雕形式表現出來,而供養人的形象則多被繪在墻壁之上,龕楣雕有裝飾性的圖案或飛天。到晚唐及五代,開始把天王(或力士)不與佛及菩薩等共置于同一壇座上。而造像本身也通過不同的制作手法(浮雕、圓塑、懸雕)來體現不同的空間位置,早期彩塑主要以浮雕表現,由于姿態種類不多,經參差排列,貼在壁面,較大型的佛、菩薩、天王等以圓雕表現,頭部及身體體積比較飽滿,但仍然不能從四周觀賞,背部緊貼壁面,在人物的手等局部的塑造上仍然采用浮雕手法處理,到隋唐時期,隨著工藝技術的發展,敦煌彩塑制作工藝就由高浮雕變為圓雕。這種圓塑是可以不附著在任何背景上,可以四面欣賞的,是完全立體的塑像,完美表現主體的三維空間位置。其余如塑像的衣服、飄帶及人字披的背、檐等,懸插在壁面上的彩塑,是用懸雕的手法在平面上塑出凸起的形象,是一種二點五維的空間表現。通過這三種工藝的表現,其佛像、菩薩像、天王以及其它裝飾類物體的主次性就通過的空間來完美表現。在這樣有序的藝術世界中,多種造型方法共同發揮著作用,表現出整體和諧的渾然氣勢。中國特有的塑繪結合的藝術,使得敦煌彩型有壁畫作襯托,寓裝飾于空間感中,寓彩塑于壁畫的空靈意境中,并通過淺浮雕與壁畫相結合的處理手法,達到珠聯璧合,和諧統一的視覺效果。 敦煌彩塑具有歷史性和永久性,它通過雕塑的藝術形象來傳播佛教思想,是地域文化融合的光輝典范,體現出了各個朝代下的政治、經濟、文化、宗教水平的不同。敦煌彩塑的價值來自于它的形象,匠人通過陰刻線式來刻畫人物的形體特征,以色彩增添形象的真實性,用圓雕、懸雕等工藝表現彩塑的空間位置,從印度佛陀原生形象向東方形象的造型演變反映了先人再創造的能力,人體比例協調化使其真實而不缺乏裝飾意味,反映出崇拜者神圣到世俗的心理變化。敦煌彩塑是宗教藝術的高度發達的象征,雖產生于不同時代但反映廣大人民的精神信仰。敦煌彩塑藝術是一部打開永遠讀不完的藝術巨著,對敦煌彩塑的研究應從多個角度去挖掘,找到敦煌美學的真正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