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沒寫文章了,寫一篇含金量高的。本文,可以看成是《從俾斯麥到一戰 ---- 德國的挽歌(全集重發)》的一個繼續,但也獨立成篇,是我近期閱讀的感悟。 本文包含的內容很多,微言大義。 從古代戰爭到現代戰爭,經歷過短暫的“一戰定勝負”階段。請注意,這是我自己命名的,也不知道該起什么名字好。 古代戰爭不是這樣。古代戰爭的門檻很低,理論上說,拿起鋤頭就可以作戰。職業軍人雖然有鎧甲,但相對于拿起武器的平民或努力,并無巨大優勢,經不起群毆。所以只要勉強有吃的,只要人力資源不枯竭,雙方都可以繼續拼下去。輸一場沒關系,再拉起幾千幾萬人,甚至十幾萬人,可以繼續打。得連輸好多次,一個國家才算玩兒完。如果互有勝負,那就講和,然后幾十年后雙方都緩過來了,繼續打。 不用舉例,古代那些曠日持久的戰爭都這樣。 為什么會這樣?因為古代戰爭有以下特點。 1、制造武器的門檻很低。 2、武器的消耗較慢,也能互用。也就是繳獲敵人的武器,自己可以用。 3、對步兵來說,不利于進攻,反而有利于防守。而對于防守方,在戰場附近往往可以集合足夠的人力資源。無論勝負,對于步兵來說,繼續推進或反擊,都比較吃力。而步兵,恰恰是古代戰爭的主力。 在古代戰爭中,有兩種武器消耗較快,那就是弓箭和馬匹。 對騎兵來說,作為戰爭資源的馬匹,難于積累,反而容易消耗。所以騎兵必須不斷取勝,一旦騎兵遭遇大的挫折,往往會脆敗,因為馬匹跟不上了。那些草原民族在和農耕民族作戰時就是這樣。弓箭也是這樣,一旦消耗完畢,短期內也造不出來,容易造成一方脆敗。不過總的來說,馬匹和弓箭雖然抬高了戰爭的門檻,但還不算太高。 真正大幅抬高戰爭門檻的,當然是熱兵器,也就是火槍和步槍,乃至以后的大炮、機槍。 所以人類在進入全面熱兵器時代后,有一段時間,大約是1750到1850年代,國與國的戰爭基本上是一戰定勝負,頂多兩、三戰就定勝負了。唯有一個例外,那就是俄國可以利用遼闊的幅員,耗死法軍。 這和過去完全不同。這就是我說的“一戰定勝負”時代。 為什么會這樣?因為: 1、熱兵器在短時間內難以大量生產,而在戰爭中卻容易大量消耗。 對于步槍來說,主要是子彈;對于大炮來說,不僅是大炮,還包括炮彈。在工業革命前期,這些東西難以大量生產。 2、率先消耗完武器的一方,會被瞬間碾壓。 因為相對于冷兵器,熱兵器具有極大的殺傷力。哪怕對方是武林高手,一發子彈也可以解決他。因此當戰爭進入到拼消耗階段,手里還有熱兵器的軍隊,對付幾十倍但已經沒有彈藥的軍隊,鎮壓幾百倍的平民,沒有任何問題。 3、為什么武器(尤其是子彈和炮彈)不能大規模生產呢?因為在前工業化時代,國家的工業體系還沒有建立,大量工廠還是手工生產方式。 因此,熱兵器時代的戰爭,比拼的不僅僅是人員和糧食的消耗,還包括彈藥的消耗。比拼的結果,往往是人員和糧食還很充足,但沒有彈藥的軍隊,除了逃跑就是投降。 對于國家來說,不可能逃跑,于是只能投降或講和了。 這就是“一戰定勝負”階段的特點。歸根結底,是人類進入熱兵器時代后,工業生產能力跟不上。一方的彈藥快速枯竭,只能投降或講和。 比如1866年的普奧戰爭。這算是這個階段最大、也是最后一場戰爭了,但僅僅只有一場戰役:克雷格尼茨戰役,時間只有一天。但是這一天,雙方有50多萬人參戰,猛拼消耗,最后普魯士損失1萬,奧地利損失4.5萬人。雖然奧地利損失慘重,但從數字來看也不是不能繼續戰斗,但是奧國皇帝在第三天就請求法國調停了。因為在一天的大戰中,奧地利已經損失了前線所有大炮,彈藥消耗巨大,短期也沒有足夠的補充。這樣的裝備損失,讓奧地利已經無法抵擋幾十萬普軍的進攻了。 1870年的普法戰爭規模更大,時間也更久,但是,這卻是新的戰爭方式的開始,也就是兩個國家的總體國力比拼。法國的國力遠強于奧地利,兵力也多,尤其是武器彈藥相當充足,加上普魯士在俾斯麥領導下,幾場戰役都以圍困為主,所以普法戰爭持續了半年。事后來看,普法戰爭是介于之前“一戰定勝負”和第一次世界大戰之間的一場戰爭。 普法戰爭更讓人們認識到工業能力的重要性。于是,各國都在加強工業生產能力。法國、英國、普魯士、俄國、奧地利……紛紛大力發展工業。 當時武器也在快速更新,有了更強大的機槍和大炮。于是,軍工企業不僅要生產更多型號的武器,還要生產更多彈藥。而為了支持前線可能消耗的彈藥量,鐵路運輸也必須大力發展。再加上到無線電報、有線電話、無線電話的發展,一個國家必須大幅提升管理能力,才能協調好所有這些錯綜復雜的事情。 而伴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管理能力的提升,各國人口也在快速增長。這進一步刺激了民族主義(始作俑者當然是拿破侖),除了奧匈帝國,歐洲各國的凝聚力進一步增強。于是到了1900年代,各強國不僅各有上百萬裝備精良的軍隊,而且還有幾百萬預備役,還有比以前強百倍的工業生產能力和運輸能力。綜合國力和軍力,都遠非幾十年前可比。 于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各國都陷入曠日持久的戰爭,一場戰爭的勝負,需要多場戰役決定。表面上看,好像又回到了古代,但這時的曠日持久不是靠糧食支撐,而是靠工業生產能力。 因為此時才剛剛出現了飛機、坦克等超強進攻型武器,還沒有得到大規模應用。在戰爭中,雙方只能拼人和武器彈藥的消耗。但在當時,武器彈藥的生產已經不再是瓶頸,前線士兵拼光了也沒事,因為還有大量預備役。 也就是說,古代戰爭拼的是人口和糧食;而第一次世界大戰,拼的是人口和工業生產能力、工業資源。當然,糧食也很重要,尤其是對德國來說,但主要還是工業生產能力和工業資源。 第一次世界大戰當德國戰敗時,前線還有600萬士兵,足夠消耗一陣的。但是沒有彈藥是大麻煩,只能崩潰投降。當然,德國后來給自己找面子,說沒有失敗,“被出賣了”。但失敗是遲早的事。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飛機、坦克已經發展到了相當高的階段,成了主要武器,于是閃電戰開始流行,德國充分發揮了坦克的潛力,剛開始占了大便宜。按說此時的戰爭又回到了“一戰定勝負”的狀態,德國滅亡波蘭、法國都是如此,不過由于深陷蘇聯戰場,又變成了消耗戰。而此時美國又加了進來,在拼人力、工業生產能力和工業資源這三方面,德國當然扛不住美英蘇三國,于是又敗了。 德國的戰敗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世界已經進入了石油能源時代,而德國缺乏石油,比它缺乏煤炭更令人捉急。 日本戰敗也在于此。沒有石油,飛機、坦克、軍艦動不了,跑不遠,只能挨打。 相對于煤炭,石油對于武器和一個國家的工業生產能力,有數量級的提升。但這些寶貴的資源,都控制在美英蘇手里。 二戰表明,戰爭好像又變成了拼消耗、拼資源、拼產能? 但是在中東戰爭中,戰爭規則又變了,因為此時,精確制導武器逐漸成了主流。在1990年代的伊拉克戰爭中,精確制導武器被證明已經成熟,2003年第二次伊拉克戰爭,再次證明了它的重要性。 有了精確制導武器,理論上武器彈藥的生產,可以下降一個數量級。過去一百顆炸彈要解決的問題,現在一顆導彈就解決了。 歸根結底,新的戰爭方式,拼的是科技。 但是,如果雙方都有精確制導武器呢? 比如,美國和……俄羅斯? 如果雙方都有精確制導武器,只能拼更高級的生產能力,也就是精確制導武器的生產能力。雙方將在一個更高的平臺上,拼資源和消耗。而此時,掌握基礎資源的能力,如石油、鐵礦、糧食,重新變得重要。 因此,戰爭將在一個更高的平臺上,重新回到消耗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時,德國大約有3000輛坦克和自行火炮,1000多架飛機。但是六年戰爭打下來,德國損失的坦克、自行火炮和飛機的數量,都是十萬級的。 十萬輛(架),是開戰前的幾十倍,甚至一百倍。 這些都是在戰爭中生產并消耗掉的。 而且,經歷了一戰和二戰,現在西方戰略家更重視在戰前就讓對方難以獲得資源,或者把對方的資源消耗掉,以盡量減少己方的傷亡。 對付伊拉克就是這樣。伊拉克是石油富國,但在打仗前,美國先轟炸半年,把油井都炸了,伊拉克儲備的石油和彈藥,又能支撐多久?等美國覺得伊拉克的資源消耗得差不多了,再大規模出兵,戰爭就結束了。 薩達姆的150萬軍隊和幾千輛坦克,沒用。 所以,作為戰略家,一定不要沾沾自喜于現在有多少武器彈藥,現在的武器性能如何如何。大國之間的戰爭,拼的還是對資源的掌控能力,最終消耗的武器彈藥量,是開戰前的一百倍。 而當一方的資源耗盡時,戰爭的結局就是:兵敗如山倒。就像2003年的伊拉克。 如果對手的武器彈藥量近乎是無限的,又有精確制導武器,紅外夜視儀,這些都需要成規模、而且相當先進的工業生產能力。一旦自己的工廠都被炸爛,剩下的戰爭資源又被對峙消耗掉,結果是注定的。 所以,如果兩個大國發生戰爭(假如真到那一步的話),戰爭將以相持、然后某一方突然脆敗而收場。這是在不使用核武器的情況下。 如果考慮核武,情況稍微復雜一點。比如重點解決對方的核武設施,或者打一場代理人戰爭?代理人戰爭好像更靠譜一些,但最終還是拼消耗。 可能有人會說,美國打朝戰、越戰都失敗了,至少沒有取得勝利。如果打代理人戰爭,它會贏嗎? 基于過去的經驗,好像不太會。至少沒有絕對的把握。 所以,美國還會把重點放在資源封鎖、技術封鎖上面。封鎖了資源,有再強大的工業生產能力,再多的人口,也沒用。就算對方有幾件先進武器,也沒有數量支撐,快速消耗之后補不上來,就無法承受進一步的打擊。 當然,俄羅斯是相對不用擔心資源問題的,它一直是資源大國。 不過,現代戰爭還有一件厲害武器,那就是金融戰。 拼的是雙方貨幣的堅挺程度,看誰國內通脹更高,錢更不值錢。也要看國際貨幣結算體系主要聽誰的,用誰的錢,允許誰的錢流通,被國際普遍接受。失敗的一方,哪怕錢再多,都是紙,都買不來資源,都不能從事普遍的國際貿易。 這是最糟糕的。 所以俄羅斯如果想和美國全面對抗,必須建立起自己的國際貨幣結算體系。很顯然,任重道遠。 在信息時代和金融時代,信息戰和金融戰,早已不僅僅是經濟貿易問題,它本身就是戰爭。 所以,現代戰爭是資源戰、工業生產能力戰、科技戰、金融戰、信息戰、人口戰的綜合體。相對而言,當前武器和軍隊的性能和數量,已經越來越不重要。 從最近三十年的幾場較大規模的戰爭可以看出,當雙方軍隊短兵相接以前,戰爭已經進行很久了。軍隊的短兵相接,只是為了確定勝負。優勢一方出動地面部隊,說明已經進入了戰爭的后期階段,在收獲勝利果實而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