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肉拍松,剞出十字花紋,再切成2厘米左右的方丁,加鹽、醬油、淀粉腌制。 將油鍋燒熱,倒入干紅辣椒和花椒炒出香氣,再依次倒入雞丁、料酒、蔥、姜、蒜,加入酸甜的芡汁烹炒,最后撒入花生米,顛翻幾下。 不消五分鐘,一盤細嫩可口,微麻微辣的宮保雞丁帶著熱氣出爐了。 一道宮保雞丁,一碗米飯,一瓶啤酒,再點些其他配菜。在中國,這樣的場景隨處可見。如果有人評選“中國十大名菜”的話,這道菜肯定榜上有名。 宮保雞丁看似簡單,做法卻千奇百怪。 無論是雞胸肉、雞腿肉、還是整只雞;是加腰果、加黃瓜、還是加筍丁;是餐廳、家里、還是食堂,萬變不離其宗,這些不同的版本都會被冠以“宮保雞丁”名字,出現在大小餐廳的飯桌上。 作為這道菜名義上“發明者”丁寶楨,估計永遠也想不到,自己會因為一道菜而名垂青史。 出生于貴州平遠的他,是咸豐三年的進士,先被派到了湖南岳陽和長沙,又做了山東巡撫,最后官至四川總督,死后被追贈為“太子太保”,一生政績卓著,被人稱為“丁宮保”。傳說中正是因為他愛吃炒雞丁,生活范圍又跨越了貴州、山東、四川三省,于是便創造了“宮保雞丁”這道菜。 這就產生了一個問題,宮保雞丁到底是黔菜、魯菜還是川菜?于是,一場橫跨三省2億人口的“撕逼”大戰就此引發…… 就是這樣一道家喻戶曉的菜,背后的故事像一本書般厚實,細細品讀,時代的流轉、移民的智慧、廚房的秘密就都出來了。 首先可以確定的是,丁寶楨不是“宮保雞丁”的創始人。 他去世于1886年,而1909年出版的《成都通覽》里收錄了1328種川味菜肴,卻并沒有宮保雞丁這道菜。也許是為了紀念丁大人為國為民的精神,或者是單純攀附丁大人的名聲,后來的人才將這道菜與丁寶楨聯系在了一起。 成都通覽里并沒有宮保雞丁 *成都市地方志 那么宮保雞丁到底起源于哪里呢? 山東人認為,宮保雞丁受到了魯菜醬爆雞丁的影響。 這道菜在傳統做法里沒有辣椒,取而代之的是加入黃醬,講究的是旺火爆炒,入口雞肉嫩滑而醬香濃郁。 成都作為西南重鎮,歷來一直有龐大的外地官員系統,這些來自東部的士紳階級帶著他們的家廚來到四川,將本地的烹飪方法也一起帶了過來。而后來清朝滅亡,戰亂紛飛,這些家廚也就此扎根在成都、開枝散葉。 貴州人則認為,這道菜最早起源于貴州的糍粑辣椒炒雞丁,在傳到川渝一帶后融入了川菜的烹飪手法,并最終發揚光大。 將跑山雞斬塊先下油鍋炒一遍,然后用糍粑辣椒,即搗碎的干紅辣椒放入油鍋中爆香,再放入雞肉一起翻炒,調味出鍋,一道貴州辣子雞就完成了。 這道菜能讓人停不下筷子,一直吃到滿頭大汗。根據1965年出版的《中國名菜譜》中顯示,黔菜部分的確有一道“宮保雞”出現,而做法幾乎與辣子雞相同,鮮嫩為主,雖辣不猛。時過境遷,如今貴陽街頭的宮保雞丁,卻與其他地方吃到的味道接近,以酸甜示人。 從形態上來看,宮保雞丁跟四川本地的碎米雞丁非常相似。 碎米雞丁的做法是直接將腌制好的雞丁滑炒,加入剁碎的泡紅辣椒烹調入味,最后撒一把鍘碎的花生米。如果省略辣椒的不同,外形幾乎一樣。而他們之間的區別則在于碎米雞丁的味道是咸鮮的,而宮保雞丁是酸甜的。 其實,“宮保雞丁”最重要的,就是那口糊辣荔枝味型。它既不是鍋巴肉片的荔枝味型,又不是糖醋魚的糖醋味型,而是小酸小甜,入口先聞到糊辣的香氣,然后先是微微的酸度,后是微微的甜味,最后是一點點咸,就像“加了鹽的碳酸飲料”。 從這個角度來說,當代版的宮保雞丁,更像一道川菜,因為川菜是最講究“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菜系。從飲食文化的角度分析,貴州因為自古少鹽的原因,形成了以酸代鹽,以辣代鹽的口味,底色是酸辣;而山東的味道則更偏向于咸鮮,這兩個地方都誕生了無數美食,但像宮保雞丁這種酸甜復合口的,還是最有可能出現在自古富庶的成都。 于是,一個大致脈絡逐漸明晰了:宮保雞丁,最開始的原型已不可考,在各地的烹飪技法進入四川后誕生了雛形,在亂世中被命名,并且在上世紀中后期最終定型。改革開放后,這個版本又被傳到了貴州、山東以及全國其他省份,潛移默化中形成了“宮保雞丁”的大一統。 ![]() *24季私享家 當然,對于“宮保雞丁”原教旨主義者來說,宮保雞丁是哪里的菜還只是最基礎的討論問題。 雞腿肉不能用雞胸肉;不能用蝦球、魷魚代替雞肉;配菜只能放花生米,都是需要遵守嚴格的規范。正宗的宮保雞丁是他們世界觀里的一塊基石,如果這塊石頭略有松動的話,那么生活中的一切方方面面都會崩塌。 而假使他們來到距離成都2000公里外的北京,可能要氣得半死 —— 問一個北京人,自己打小最愛吃的菜,會發現一個奇怪的存在:竟然有不少人回答“宮保雞丁”和“魚香肉絲”! 這時候你再追問一句,那“宮保雞丁是北京菜嗎?”那多半會被嗆聲道:“您沒毛病吧?這‘宮爆雞丁’肯定是四川/山東/貴州菜啊。” 來到位于北京市車公莊的七十年老店峨眉酒家,會發現他們家的招牌菜就是一道宮保雞丁。等到這道菜被端上來后,則會發現雞腿肉、花生米、小酸小甜,微微麻口,味道之地道即使在成都也難得一見。 ![]() 這時候你再定睛一看,會發現峨眉酒家一共有兩道宮保雞丁,一道是普通版,一道則是精品版。精品版相對于普通版增加了腰果、和美國大杏仁。如果你再試一下精品版的話,則會得出這樣的結論:腰果與杏仁,跟雞丁也很搭。 如果這時候你問峨眉酒家的服務員,他們會告訴你,這一切源于50年代的川菜進京,并順便夾帶諸如開店名廚伍鈺盛,鎮店大廚毛春和之類的名字。其實,這個水平的宮保雞丁,不只峨眉酒家一家能達到,放眼北京和同樣距離成都遙遠的上海,撇開“正宗”或“不正宗”,好吃的宮保雞丁兩只手都數不過來。 與此同時,無論老一輩還是新生代,廚師們都在各顯神通,從普通版的“宮保蝦球”、“宮保魷魚”,到復雜版的“宮保龍蝦”、“宮保澳帶”,一道老菜的變化和生命力如野草般旺盛。 ![]() 什么才是正宗的食物?這是一個悖論。 以宮保雞丁為例,如果追溯這道菜最開始的源頭,那么它一定滿足不了正宗的“宮保雞丁”的技術指標;而我們現在公認的“正宗”版宮保雞丁,自身也是在不斷創新中結合各地人民的智慧形成的。 粵菜大師們喜歡說一句話“有傳統,無正宗”,意思是這個世界沒有正宗的東西,只有傳統的東西,而對于傳統的態度,魯迅先生告訴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一個菜品從生根發芽、到流傳世間,從來都不是一兩個定格的瞬間,而更像一段過程,一艘充滿記憶的小船 —— 這艘船上載著全國人民來到北京的故事;載著無數人扎根四川的味道;載著一代代廚師不斷精進廚藝、改良菜品的細節,載著一個個平凡個體的生活…… 宮保雞丁,人人都知道,在家里做得卻不多。我做過一次宮保雞丁,非常不“正宗”。那是留學的時候,跟著電視上的魯菜師傅應急學的,因為要做給來自五湖四海的同學。只記得那次大家肚子都餓了,剛一出鍋就被哄搶光了。 ![]() *搜狐 現在想來,那道菜正宗與否已經不是那么重要了,重要的反而是當天的窗外呼呼的風、喝到見底的酒、還有天南地北的聊天。這是食物帶給我們最真摯的東西,將一段記憶封鎖其中,讓人永遠難以忘懷。 作者:刀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