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愛,就是為了離開。在孩子與外面的大千世界之間,家是一個緩沖地帶,父母,就像領路人,在陪伴孩子一路走來的十多年(二十多年)里,我們抱著,領著,影響著,干擾著……直到有一天,目送著他們走向未來。 只有愛是不夠的,這種愛必須是智慧的,而不是愚昧的。智慧的愛能使孩子富于理智,愚昧的愛只能毀滅孩子。所以能夠幫孩子建立未來能力的愛才是愛!否則都是害! 那么到底什么是【有能力的愛】呢?我們應該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一、在孩子6歲之前,提供給孩子充分的感統訓練。 感覺統合的理論首先是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臨床心理學家A.Jean.Ayres根據神經生理學理論,于1972年系統地提出來的。環境中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刺激,人的大腦通過感覺系統(包括視、聽、嗅、味、觸等)搜集周圍環境中的這些信息,將他們整合起來,形成知覺,以便大腦能夠及時有效地對刺激做出適當的反應。這一過程我們稱之為感覺統合。 做為人類行為,動作發育的基本感覺系統(如觸覺系、前庭感覺系及本體感覺系)對于人類的認知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其發育的過程是:感覺——知覺——概念——認知。 在日常生活中,人類所有的動作和行為都與大腦神經系統感覺統合功能有關。例如:爬、站、走、跑、吃飯、穿衣等室內外所有的生活行為和游玩;視覺、聽覺、觸覺的認知,嗅覺、味覺、身體肌肉感覺、平衡感覺以及身體的其他感覺;語言理解表達能力的獲得,繪畫、寫字、寫作文、讀書、發言等,完成這些動作和行為都是大腦神經系統感覺統合的結果。 七歲以前,人腦主要是一部感覺處理的機器,對事物的感受主要來自感覺印象。小孩對事物的屬性和特征還沒有較高層次的概念,他所依賴的是感覺,通過與周圍環境的碰觸,親身體驗各種感覺信息,通過移動身手來增加碰觸感。 因此,家長一定要加強孩子0-6歲期間的感統訓練。 二、只要孩子在場,讓自己成為良好的教育環境。 身教勝于言傳的道理大家都明白。在我們面對孩子的“聽話”時,我們是和藹可親的爸爸媽媽,但是當孩子“不聽話”的時候呢?是不是簡單粗暴的言行舉止就會暴露無疑?此時的我們,給孩子營造的就不是一個良好的教育環境了。怎樣改變我們自己以幫助孩子改變他們的行為呢? 首先,改變我們的反應,在面對任何不良行為時,努力克制住自己的第一反應;當我們本能的感到煩惱、生氣、傷心、失望時,不要馬上露出或者宣泄這種情緒,深呼吸,跳出局外,看一看孩子到底需要什么。取消了對孩子的期待反應,也就消除了這種行為的作用和效應。 其次,改變我們的手段,將行為的責任從我們身上轉移到孩子身上。讓他們親身體驗行為的后果、積極進行選擇、主動承擔責任。而這些的前提,是我們本身就是負責任的家長。 最后,改變我們的態度,如果我們把目光集中在孩子不完美之處,訂正他們的“缺點”,時時刻刻提醒、批評、更正、監督、幫助,我們等于告訴孩子:“我對你的能力缺乏信心,沒有我的執政,你就什么都做不好。”如果我們總是關注孩子的成績、分數、名次、獎項,我們等于告訴孩子:“你必須成功才屬于這個家。”我們只注重結果而忽視過程,孩子就會因為害怕失敗而無法正常生活;由于害怕犯錯誤,他們不敢行動、不敢選擇、甚至不敢長大。請家長們記住:所有的不良行為起源于卑微感,起源于我們沒有做到無條件的接納孩子。 改變我們的態度,是最最重要的一點。改變反應和手段,都只是當場應急,能夠暫時地消除一些不良行為,只有徹底改變我們慣常的態度,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三、讓語言成為開創未來的主要工具。 我們這里的“語言”,并不是指讓孩子學會很多門外語,而是指孩子善言的能力。 語言賦予我們更多機會,可以與人交流,交換心情;可以盡情傾訴,抒發情感;可以溫暖人心,撫慰心靈;可以表現自我,增強氣場。能夠靈活運用語言,把握語言的人我們稱之為口才好,而在口才中,自我表達能力占據非常重要的地位,因為自我表達能力是孩子與人交往的重要工具,自我表達能力強,勇于表達的孩子,不僅能促進優秀口才養成,更能保持心理健康。 語言能力的良好發展使孩子擁有更強的自控能力,為什么這樣說呢?一旦孩子學會如何表達情感,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那么在一定程度上意味著他們的心理負擔較少。通常有心理問題的孩子,并不是他們的經歷有多坎坷,有多么難以克服的困難,而是他們羞于或不懂得與他人分享自己的感受。只有在傾訴輸出,得到他人理解的同時,孩子才會積極的試圖解決問題,否則內心的負面情緒積累會致使他們不能整理信息,頭腦中一團混亂,從而變得情緒易怒、自暴自棄、消極對事,長期以往對孩子未來的影響可能是致命的。所以說,孩子擁有良好地語言表達能力,就更容易控制自己的情緒。 四、尊重孩子是個獨立生命個體,而不是父母的財產。 每個人都以與別人完全不同的特質生存在這個世界上,所以任何人之間沒有可比性,就每個人的特征來說,都是他那個特征區域里的優勝者。但是,現在社會里,我們有太多的家長把孩子當作自己的私有財產,由家長給孩子決定讓孩子往哪一方面發展,更有家長把孩子當作自己的延伸,讓孩子替自己實現自己未曾實現的夢想。 瑞士心理學家愛麗斯.米勒說,一旦孩子被當作父母的私人財產、被父母利用達到某種目的,一旦父母對他施以控制,他的最基本的成長就已經被粗暴的打斷了。我們任何時候都必須尊重孩子的自我,將他視為他的生活的中心,這是孩子合法的需要。 隨著社會生活壓力的增大,現實生活中不免會有在感情和生活上有缺憾的父母。這樣的父母在撫育孩子時,會不自覺的更多地注重自己從中獲得的感情補償和安慰,而忽略了孩子真正的需求。父母把自己的需要當作孩子的需要,把自己和孩子融為一體,難舍難分,這是不正確的。父母的職責是對孩子有用,而不是利用孩子來滿足自己。 五、順應生命發展的自然規律,不要自作聰明。 兒童的身心發展遵循一定的自然法則,在生命的每個階段,都有主要發展任務和次要發展任務。0-6歲期間,兒童在身體、感覺、情緒、心理、認知、精神和心靈等不同層次和領域,受內在生命力的驅使,以吸收性心智發展、成長時,會經歷一系列關鍵期。在關鍵期內,兒童會對某個特定對象特別感興趣,最易學會和掌握某種動作、行為、技能、知識,形成某種對應品質。這個關鍵的發展時期,蒙臺梭利稱之為“敏感期”。? 在不同的敏感期里,兒童在內在生命力的推動下,會滿懷活力和激情地探索、認識周圍的一切和自身的能力,并且能輕松地學會一些事情,累積經驗和能力,完善身體的機能(肌肉、神經及感覺統合能力),增加力量、協調性和靈活性。只有完成了敏感期既定的目標之后,他(她)才會對特定對象失去興趣。 但是,有很多父母因為不了解孩子發展的敏感期而破壞了孩子的發展。在孩子0-6歲期間,父母若對敏感期、孩子的身心發展無知,只強調認知(知識)的發展,而阻礙孩子身體、感覺、情緒、精神、心理的發展,癥狀往往會在6---18歲期間呈現出來。而孩子的心理問題由多長時間造成,使他成為正常的孩子(療愈)就需要多長時間的努力。這就好比“預防勝于治療”,在父母身上花費的1000元教育成長費用,抵過孩子出現問題之后10000元的治療費用。 六、當一個有能力隨機教育的好老師,不管是父母還是學前教育工作者。 只要你自己足夠有力量,就會發現,生活中處處都是教育培育的機會。我們可以通過自己的言行,來隨時隨機影響生命中的每一個人,這就是隨機教育。 我們需要用幫助孩子順利成長來成就自己的生命智慧。孩子是我們的鏡子,是我們的影子,是上天送給我們的天使,通過孩子,我們會發現,原來,他教會我們很多…… 孩子的心靈是天底下最神奇的沃土,種下一粒小小的種子,收獲的卻是未來的人生際遇。讓我們用靈魂感受靈魂,無論我們在外有多忙,請記得,把心帶回家…… 以上部分內容摘自【有能力的愛 感覺統合概論】王臻惠 著 該圖片由Free-Photos在Pixabay上發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