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篇說到我在日本住院的親身經歷,反響出奇的熱烈,不少網友留言想看下一篇。 OK,這就動真格的,準備上手術臺。 上臺之前,先說說準備程序。 主治醫帶著幾位助手,以及兩位麻醉醫生分別來到病床前耐心問診,細致入微地解釋手術和麻醉方案。我這才知道手術過程中的全麻由兩部分組成,先是皮下膜麻醉然后才是脊椎麻醉。麻醉師說這樣可以降低脊椎麻醉的疼痛感。 厚厚的一疊資料,我和老公簽名無數。貼心的護士在自備品上畫圈,告訴在一樓商店有賣。 術后各種醫療儀器的說明圖解,通俗易懂。閉上眼睛,想象著自己如此這般摸樣,不禁黯然神傷。 9月8日下午,主治醫生再次到病房,告訴手術時間確定為9月9日9時。 聽罷,心里如十五個水桶打水-七上八下,若說不緊張,純屬自欺欺人。 在上篇中調侃自己“坐在候診室的椅子上等待,心情坦然,仿佛不是來看病”。如今卻想不出合適的詞來幽默自己。有誰愿意跑到醫院以不惜挨上一刀的代價來顯擺自己的心情坦然?除非腦子進水了。 晚飯后,老公陪我到走廊散步,護士來送手術服和口服藥等物,沒見到我,便把它們齊整整地放在床桌上。 一顆藥,一張工整娟秀的紙條,無微不至,可見一斑。 探視時間到晚上八點,老公前腳走,我后腳翻了翻朋友圈,發現東京的朋友們都在談論今晚即將登陸的第15號臺風(冠名“法茜”)是百年不遇的超強臺風,破壞性巨大,可能會導致明天整個首都圈交通癱瘓。 看到這里,惴惴不安,當即微信聯系老公讓他回來,在東大病院附近找家酒店住下。后來的事實證明,這一決定非常英明。老公說先回家查看下,然后速回。 入院時的配備物品:條形碼手環專用體溫計等 忐忑不安中,終于盼來了老公的微信。說已在本鄉三丁目車站附近找到一家商務酒店,步行到醫院只需五、六分鐘,即使天上下刀子也不怕了。可惜單人客房滿員,只能把最后一個有三張單人床的房間給包了。 繃緊的神經被這意外的小插曲緩解了,算是小確幸吧。 病房門口的口罩手套消毒液 是夜,狂風怒吼,大雨滂沱。幸虧吃了安眠藥,睡得比較沉穩。后來得知,很多朋友在自家的床上被鬼哭狼嗥般的風聲嚇醒,徹夜無眠。 次日早,雨過天晴。團團簇簇的白云與澄澈蔚藍的天空演繹著愜意悠然的濃情蜜意,令人羨慕嫉妒,恨不得飛出窗外,把自己也掛上去曬曬。可惜,只能是一段窗外情。 7:30分,主治醫生的助手來病房告知,受首都圈交通癱瘓的影響,幾位參與手術的醫生和護士尚未到達醫院,故手術推遲到上午11點進行。 居然有這等事?若不是親身經歷,打死也不會相信。只想到在交通癱瘓的情況下陪伴自己走向手術臺的親人不能缺席,偏偏忘了交通癱瘓也會阻礙醫生和護士奔向手術臺的腳步。 后來的后來,長話短說。 換上手術服后,執刀醫的助手從手術室來病房迎接,一行四人(助手、病房護士、我和老公)步行去手術室。 到達手術室大廳,一位手術室護士和兩位麻醉師已在等候。病房護士從包里掏出一摞相關資料(包括術后用品)交給手術室護士。手術室護士接過資料,確認我的姓名和出生年月日,然后才在交接單上簽字。 話說住院期間,姓名和出生年月日的使用頻率最多,連每次測體溫量血壓之前都要向護士自報一下家門。雖說有些繁瑣,但給人安心之感。 OK,時間到了,請跟家屬打個招呼,然后可以進去了。手術室護士對我說。 一塵不染的地面上有個大圓圈,中間劃了一道橫線。此時此刻,這道線把我和老公分成兩個世界。以下省略800字。 去手術室的路上,腳步變得沉重起來。年輕的麻醉師邊走邊用手輕柔地撫摸著我的后背。“別緊張,沒事兒的。”手術室護士邊說邊把紙巾遞到我的手里。頓時,一股暖流涌遍了全身。 淚珠兒在眼眶里打轉,分不清是委屈還是感激。我與她們素昧平生,在我最脆弱無助的時刻,一只有溫度的手和一張紙巾在傳遞溫情的同時也給我增添了信心。 “謝謝,謝謝!”我重復著,努力地露出笑容。 望著你遠去的背影,看見護士把手放在你背上的那一幕,真的是很感動……老公說的。這是后話。 在7號手術室門前停下,金屬門上貼著我的姓名、出生年月日和手術名稱,黑色粗體字號超大,不戴老花鏡都看得真切。護士再次確認姓名和出生年月日,然后才刷門卡。畢竟人命關天,若是開錯了刀,麻煩可是大到天上去了。 再后來的后來,我失去了知覺,醒來已是華燈初上時分。 老公告訴我,兒子一直等到媽媽手術順利結束才去休息,而此刻的大洋彼岸早已過了午夜。你的鐵桿閨蜜來了,見你第一眼就哭了。你戴著氧氣面罩,灰頭土臉地昏睡,她卻心疼的直飆淚。 聽罷,心懷愧疚。盡管婉言再三謝絕來探視,她和另一位朋友到底還是情真意切地來了。順便啰嗦一句,如果你沒有一粒強大的心臟,千萬不要去探望術后全身插滿各種醫療器械管子的親人或朋友。 術后,主治醫生帶著助手每天查房問診自不必說,人還在病房門口,宏亮的聲音就飄了進來。“龍吟桑……”“嗯,恢復的不錯。加油……” 聽了醫生的話,心情燦爛得如窗外的天高云淡。 每周二早,教授帶著助手、研修醫以及醫學部實習學生(日本的醫學部為六年制,從第五年開始到醫院實習,五年級為M3,六年級為M4。以后有時間專門寫醫學部的事情),到病房巡診的場面,和經典日劇《白色巨塔》差不多,只不過后者有些藝術夸張。 從住院前后到住院期間,抽過N次血,從沒遇到同一位護士,所以感受截然不同。 門診部的采血室有二、三十工作臺,護士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患者被分到哪個采血臺,隨機的很。 有一次,遇到一位軟萌的護士。準備工作做好后,她說,我數いちにさん(一二三),然后就チックしますね(往血管里入針頭)。 啊哈,好吧。我邊回答邊在心里嘀咕,確定這不是在做游戲嗎。 いち-に——さん,我隨著她的口令唱和著,さん剛落音,就感到針頭柔緩地進入了血管。 抬頭看了一下她的胸牌,田野佳子,好美的名字。佳子的笑容像被壓彎了腰的麥穗,飽滿豐腴,令人難忘。 銀杏葉是東京大學的Logo。不同顏色代表不同的學部,醫學部是綠色。 由美子是負責我的病房護士之一,某天,由她給我抽血。 護士服上“Fresh”的牌牌代表什么意思?我好奇地問。 是入職不滿一年的標志。她笑吟吟地回答。 她沒喊一二三的口令,手法卻嫻熟麻利,針頭找血管,輕輕一碰就成功。 你的技術很了不起啊,護士們都說我的血管很細不好找。我由衷地贊嘆道。 平時都是扎兩次才成功,今天運氣好,謝謝您的關照。由美子的臉上現出羞澀靦腆的紅暈。 你信嗎,反正我不信。這不過是她低調含蓄的托詞罷了。 護士們的敬業和愛心體現在點點滴滴的小事上。比如,斜對面病床的日本老太行動不便,護士不僅給她擦身,還用輪椅推著她去洗澡。 話說術后我也享受了被擦身的待遇,護士的每一個動作既專業又溫柔,舒服極了。六條溫度適中的熱毛巾,前身后背兩只胳膊外加兩條腿,各用一條。 看見病房地上有頭發,護士親自打掃,其實這不屬于她的職責范圍。 這只是一個小小的縮影。醫生和護士為患者著想的細微小事不勝枚舉。 話說周末沒有檢查項目,我想去美容院打理頭發。佐佐木醫生很理解我上手術臺前的心情,故允許外出幾小時。 為了我手背上的輸液針頭是否要拔下來,他和當班護士糾結了半天。一個說最好帶針外出,再扎一次會很疼,另一個說,這樣有點不美觀,再說了血管又不只有一個,再扎一次也沒關系。聽得我使勁兒地忍著,不笑。 有誰見過這玩意兒?有點像電動按摩器。 護士說,它的用途是預防術后出現血栓,下床活動之前必須戴著。 拿掉之前,來個告別儀式。 呼吸能力,是術前必檢項目。 按護士的指示,做兩短一長或一長一短等多種組合的吸呼氣動作,波峰波谷的曲線便在計算機屏幕上顯示出來。 “很好,您辛苦了。”沒做完一組動作,護士便用幼兒園大班老師般的口吻鼓勵一番,枯燥乏味的檢查變得有趣生動起來。 吃個藥也能“小題大做”。 護士把患者吃的藥放在專用小盒子里不算什么(早中晚用三種顏色區分)。問題是藥吃完了,包裝盒不能隨手扔掉,得放回小盒里,以便護士確認后在電腦里做記錄。 坐輪椅被護士推著去做檢查。進電梯時,護士說輪椅需要倒著進,方便他人。不給他人添麻煩的公共道德也體現在這件小事上。 做MRI檢查時的更衣間,門上掛的黃色手柄代表這間沒人用。 在日本做一次MRI的費用,健康保險個人負擔30%還不到8000日元,別國的情況我不太了解,但知道絕對比美國便宜好幾條街。 CT檢查室旁邊標有數字的小房間大約2平米左右,供患者更衣用,房間另一側的門直通檢查室。 1號的患者做檢查時,2號已在換檢查服,待1號檢查完畢回房間更衣,2號已進檢查室。如此循環,時間和人力得到最優化利用。 座椅旁邊的小桌子上有備好的鉛筆,供患者填寫表格用。 因為患者得到了有效分流,走廊上空蕩蕩,貌似沒有患者。實則不然。 上文中說過,到日本的大醫院就醫實行完全預約制。平時有個頭疼腦熱消化不良之類的小毛病,去住家或單位附近的私人診所或專科醫院看病足以解決問題。如果需要做各種精密檢查比如MRI,也不需要專程跑到大醫院,有專做MRI的醫院為這些小診所提供配套服務。以東京都為例,專做MRI的醫院設有多家分院,遍布在客流量高的各大車站附近,如新宿品川上野等,交通便利。 這種醫院分級制度,科學合理地利用了醫療資源,既避免了大醫院人滿為患小診所門可羅雀的現象,與其同時,也為患者就醫提供了充分有效的時間保證,一般情況下,按預約時間提前半小時到達醫院即可。 上文也說過,無介紹信來初診者,需要額外支付8100日元,救護車送來或緊急情況除外。請看圖 幾次就診時拍下的當日預約患者數。東大病院門診每天大約接待三千至五千名患者。 每個科室,有獨立的護士站,負責本科患者就診管理。 文件袋里裝有就診卡和呼叫器等,就診順序完全按照預約時間進行,沒聽說過有誰享受過諸如加塞兒走后門之類的特權。 到了時間,呼叫器會顯示到你幾號診室見醫生。 日本皇太后在東大病院做乳腺癌手術,太上皇來探望,走的是平民百姓患者進進出出的醫院大門。別說沒有戒嚴,著便衣的警衛看上去和普通上班族沒什么兩樣。 穿深色西裝斜挎包的男士為便衣警衛 屏幕上顯示的數字是不同患者的就診號碼,意味著各種結算完畢,可以付費了。若是半天沒出現,除了等待,還是耐心等待。 有一次,坐在長椅上等待付醫療費,旁邊是一對日本老夫婦。 老先生和我搭話,說他是這里的常客,兩年前動了肺癌手術,以為自己要掛了,就出院回家了。沒想到通過各種治療病情得到好轉,連醫生都感到驚奇。 “你不知道啊,人多的時候得帶著便當來,便當吃完了,醫藥費還沒付上呢。”老先生不茍言笑地說。 他的話也許有些夸張,但我聽兒子說過,門診若超過4500人以上,患者就診完后等待付醫療費和拿藥的時間加起來通常需要三兩小時甚至更長時間。 院內專用PHS 想當年每次到兒子居住的公寓看他,最不希望也最擔心的就是放在桌上的PHS響起來。PHS一響,意味著必須放下手中的一切,立刻奔向醫院。如今,這一切已成溫馨的回憶。往事如煙。 有天晚飯后,老公陪我在走廊上散步,轉了幾圈覺得不過癮,就移步到同樓層南側病房區。南側和北側直通,有各自獨立的大門。 遛彎結束,走出南側病房區,北側病房區的自動門卻無論如何也打不開。納悶中看了看表,20:02分。原來是晚上八點以后,各病房區的大門關閉,只能出不能進。 天哪,才過兩分鐘,就上演了日本社會時間觀念嚴謹的典型劇。 手機也沒帶,只能盼著有人從走廊經過時解圍。等啊等,大救兵來了,是一位打過三兩次照面的女病友。 后來聽其他病友議論,她是韓國人,住院給日本老公做肝臟移植,老公住ICU,她住這里。 出院后跟兒子聊起此事,他說當年實習時在胃腸道外科病房呆了三個月。你倒是早說啊,早知如此,肯定去南側的走廊多溜幾圈兒。 隔天,鐵桿閨蜜又來探視。離開時,讓我過一會兒按她的微信指示“接頭”,說要拍片兒。 站在窗前,貌似潛伏在醫院的地下工作者,用手機燈光向窗外發信號。 “找到姐姐的房間了。往左一點,再往左,對對對,燈光往下一點……” “堅持不住了,好了沒。” “完活兒了。姐姐辛苦了。” 佇立窗前的人影兒 “托姐姐福,離開醫院時,近距離地見到了太上皇,平時哪碰這種仙緣去呀。 姐夫那天遙指不忍池,那么美的視野。腦子里就開始蹦創作的火花了,更別提拍的時候呢,瞬間下起了浪漫的小雨,感嘆妙雨有情來的好是時候,伴著華燈初上的光暈,雨滴晶瑩似團簇飛花,給照片平添無限浪漫。加油親愛的!妙筆寫啥不生花?” 閨蜜的原話,清新優美,詩意盎然。 佳能1DX Mark2相機(國內稱為機皇),配上EF70-200mm F2.8L IS III USM長焦鏡頭,加上閨蜜精湛的攝影技術,不牛都不行。 偶爾發的朋友圈,令朋友們的關心和祝福紛至沓來。分享幾段,以表珍惜和感恩之情。 “龍吟姐,你好,在朋友圈看到你身體不適在住院,醫院離我公司那里不遠,就過來看望你,得知你已經退院,后悔來晚一步。印象中和現實中的你都是那么努力、忙碌,這段就好好靜養一下吧。祝你早日康復期待!龍吟扶桑新作。默默關注你的粉絲妹妹。” “龍吟妹妹這一段時間寫的文字,雖然寥寥數語,但是能感覺到‘歲月靜好'的那種安寧,還有一種心靈和人都很美的女性的細膩和溫婉。讓人不想也不忍去打擾這樣靜美的時間。所以沒有問你到底是做了什么手術,只是祝愿你早日康復!” 請讓我用原創插花作品,向關心鼓勵祝福我的親朋好友們,向“龍吟扶桑”的粉絲們和讀者們,向看不到住院系列文字的日本醫生和護士們,向沒點到名字的You們,表示最誠摯的謝意。 秋天的童話 歲月靜好 PS.請別忘了戳戳右下角的“在看”。術后休養期內碼字,絕對考驗毅力和體力,各位的“在看”是極品大補雞湯。謝謝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