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電影人都有一個夢想:充足的經費!怎么拍怎么完美的現場!票房大賣,全球獎項贏個大滿貫! 夢想是完美的,但現實的心酸是每個電影人的心聲,永遠有限的經費,計劃趕不上變化的“限X令”,藝術與商業片似乎天生存在的矛盾……一切的現實似乎訴說著只有大投資才會出大片,只有大導演才能拿到大投資,新人導演難道就沒有出路嗎? 當然不是,預算低,一樣可以拍大片!今天我們就來看看,這些好萊塢昔日的“小導演”們是如何“以小博大”的。 溫子仁:把小成本風格做到極致 說到小成本拍大片,就不得不提到勤儉持家的溫子仁,他最擅長的就是以低成本獲得高票房!看看這些他執導電影的成本與票房對比,不佩服不行:
DC票房新王《海王》贏得口碑票房雙贏之后,深刻意識到自身軟肋的華納DC,在推進《海王2》的項目時,甚至喊出了“全力保溫!溫不當導演,就不給綠燈”的口號。 《海王》中對于水底世界的呈現,成功展現了亞特蘭蒂斯如何光怪陸離,也成功顯示出溫子仁利用場面和調度來激發觀眾的心理感受的強大操控力。 密集的魚群和忽快忽慢的速度,巨大的海底巨獸和見首不見尾的三叉戟守護者卡拉森…… 這些在恐怖片中常用地制造懸念和視覺沖擊的小技巧被溫子仁不露痕跡地搬用到了《海王》當中,營造出一個充滿危險、步步設伏的海底世界。 去年大熱的日本電影《攝影機不要停》雖然夸張,但是不無真實地反映了獨立電影人們“艱辛”的創作過程。 對于常年靠著微薄的投資拍攝電影的獨立電影人來說,每一個場景、每一個鏡頭,每一個道具,都要精打細算,在最簡陋的條件下打造出最好的效果。 對大部分尚未成為大導演的人來說,溫子仁的成功是最值得學習與模仿的,憑借強大的創意與個人風格特色,溫子仁踏上上升的階梯,從120萬成本的《電鋸驚魂》到1.6億成本的《海王》,創意與風格是每個新人導演前進路上的“金鑰匙”。 羅德里格茲:把省錢做到極致 說道“以小博大”,不得不提到羅伯特·羅德里格茲。這幾年他風頭正盛,兩部《罪惡之城》,還有剛上映的《阿麗塔》,都是大片,都很成功。他擔任制片人的《丑娃娃》也將在國慶檔正面迎戰《我和我的祖國》、《攀登者》《中國機長》“三大獻禮片”,實力與底氣不言而喻。 羅德里格茲為人所知的另一個身份則是昆汀的好基友。昆汀曾在采訪中自言自語道,“ 只有理查德·林克萊特(Richard Linklater)和羅伯特·羅德里格茲(Robert Rodriguez)的作品還算得上電影公司的水準”。 羅德里格茲他的出生和成長都是在得克薩斯州,也擁有著一部分墨西哥血統,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牛仔”。讀大學時期就已經有了一定水準的自編自導能力,早期以拍攝純血的西部片為主。在和昆汀一起廝混后,兩人共同扛起了美國獨立電影革命的大旗。 要說導演和編劇,自然是昆汀更勝一籌。羅德里格茲則強在全面,除去制片、導演、編劇這老三項,作曲、攝像和視覺效果等也都是他的特長。 當羅德里格茲光影交織的視覺效果,遇上昆汀黑色暴力的編劇,簡直就是天作之合。備受追捧的《罪惡之城》,便是兩人合作的巔峰之一。 而羅德里格茲的起點其實比任何電影人都更加艱難,也可以說,他最初拍電影,比任何導演都更擅長“省錢”。 他拍低成本電影,不是籌到多少錢就拮據地花多少錢,而是把低成本做到了極致,做到了行為藝術的境界。別人向低成本要高收益,他則不斷試探低成本的底線。 1992年的《殺手悲歌》是讓他成名的電影,講述一個殺手越獄之后去找仇家報仇的故事。而當年羅德里格茲拍這部片子,是拿著去給醫院當人體實驗小白鼠的7000美元作為預算,最終全球票房超過200萬美元。 7000美金少到什么程度?曾有人做過比較,當初哥倫比亞公司發了這個電影的英文配音版本,僅僅配個音,花的錢都比拍這部電影要貴。這已經不僅是節省,這是在試探拍電影最低成本的極限。 拍電影最大的花費是什么?人工費用。編劇、導演、攝像、制片人、特效師,都需要花錢,而羅德里格茲為了省錢,一個人全包。演員除了極少的幾個專業演員,剩下的都是“無辜”的路人。路上攔住一個人,求他幫個忙,友情出演一下。需要他們說臺詞的時候,導演就告訴他們說什么。 第二項大花費是各種電影設備。設備的租賃費用也能省嗎?其實也可以。沒有專業的照明設備,他就用200瓦的燈泡做成了聚光燈;沒有軌道、斯坦尼康、搖臂,如何保持鏡頭的平穩?羅德里格茲就坐在一個從醫院找來的破爛輪椅上,由別人推著拍攝。 這些省錢操作還屬于“正常電影人”被逼到極限的操作,然而接下來的設定就真的是驚世駭俗了。 1992年普遍用的是膠片攝影,而不是數字攝影機。只要有拍錯的段落,就得重拍,膠片就浪費了。這是很大的一筆花費。膠片花費是沒辦法省的,低成本也不能以藝術質量為代價。 而羅德里格茲的選擇是:拍錯了,那就改劇本,讓它對了就行了。所以這部片子最后出來的剪輯風格非常快,為什么?因為很多都是拍錯了的片段剪出來的。鏡頭不得不短,節奏不得不快。 這部花7000美元拍的電影,用50萬美元的價格賣出去,換來200萬美元的票房。是好萊塢至今仍然津津樂道的一個低成本電影的奇跡。 所以說,牛X的導演,不是花的了多少錢。而是花小錢,辦大事。國人說得好,只要思想不滑坡,辦法總比困難多。想拍出好片子,總是會有辦法的。 大衛·F·桑德伯格:把顛覆做到極致 以小博大的電影中,《雷霆沙贊!》的導演大衛·F·桑德伯格也是一個典型。《雷霆沙贊!》算得上是超級英雄界的泥石流,不過,“反常規”的不僅僅是這個角色本身,還包括影片的導演大衛·桑德伯格。 大衛·桑德伯格此前的影片都是實打實的小成本恐怖片,比如2016年的《關燈后》和2017年的《安娜貝爾2》。 從幾百萬的成本到豪華大制作,從B級驚悚到A類大片,桑德伯格可以說是一位成功的“以小博大”的導演。 和來自澳洲的華裔溫子仁一樣,《雷霆沙贊!》的導演大衛·F·桑德伯格曾經也是一名不折不扣的歪果仁草根。 2013年,“瑞典草根青年”大衛·F·桑德伯格幾乎用0成本,用一人之力拍攝了一部名為《關燈以后》的2分鐘恐怖短片。概念很簡單,只要關燈以后,就會有鬼。影片唯一的演員就是他老婆Lotta Losten。 這支短片上線后,立刻獲得了病毒式的傳播。至今已經獲得了1400萬+的訪問量。這支短片火了之后,大衛·F·桑德伯格的生活徹底改變,好萊塢制片人Lawrence Grey為了將這支短片Develop成一支長片,拉上了溫子仁一起入伙擔綱制片人,桑德伯格負責執導。 2015年,桑德伯格拍攝處女長片電影《關燈以后》大獲成功!490萬美元的成本,換來1.48億美元的全球票房。 1年后,桑德伯格執導招魂電影宇宙新作《安娜貝爾2:誕生》,將溫子仁招牌式的嚇人方法,甚至運鏡也學習地惟妙惟肖。1500萬美元的成本,換來3億美元的全球票房。 兩部影片,均帶來20倍于成本線的全球票房,讓發行方華納影業甚為滿意。再加上溫子仁的美言,最終選擇大衛·F·桑德伯格為《雷霆沙贊!》的導演,預算:8000萬美元。是DCEU投資最低的一部超級英雄作。 作為DC宇宙又一部英雄起源電影,影片一改DC以往風格,影片輕松愉快,老少皆宜,簡直不像“恐怖片老手”桑德伯格的手筆。 影片笑料不斷的同時又映射了當代美式流行文化,其中對身份認同、自我成長和家庭的理解,同樣體現了DC式的深度,可謂是“里外兼顧”。 《雷霆沙贊!》對DC來說,是一種嘗試,更是一種顛覆,而桑德伯格的謹慎為這種顛覆帶來了最大的收獲。 高預算有高預算的方法,低預算有低預算的技巧,小成本片的電影拍起大片來有時反而能發揮出超出想象的實力。 從好萊塢近來一些新片子來看,昔日的小成本片子導演似乎漸漸有了更多的話語權,很多時候他們甚至也拿到了幾個億的大項目。 為什么好萊塢大片廠們突然都不約而同地“愛上”了恐怖片導演,都愿意將交給這些“不入流”的導演來操作? 因為這些恐怖片導演都太擅長“以小博大”。 拍低成本片出身卻依舊能夠風生水起的導演,大多有一手自己的獨門絕活。要么風格出眾,要么省錢省出特色,要么就是有獨家絕活,這大概正是很多恐怖片導演被好萊塢大廠看重的原因。 恐怖片導演們受到大片廠歡迎的另一個原因在于——他們是真省錢啊。當然,這并不是說這些導演本身工資低(雖然這也是事實),而是說,他們能在有限的預算里,做出不一樣的效果。 除了省錢,這些從獨立電影中打拼出的導演,往往都身兼導演、編劇、剪輯、攝影、燈光、音樂、演員,甚至營銷、發行等各項技能于一身,對影片的各個環節了若指掌。這意味著在制作中能節省不少溝通的時間,保證導演的想法能夠準確貫徹到每一個階段。 并且,當這些用幾千塊拍電影的導演們,終于有機會用幾十萬、幾百萬來構建他們心中的世界時,他們的“性價比”往往遠比那些習慣了張口要大投資的導演們要高得多。 對于常規套路的大膽突破,對于電影語言的創造性使用,對于各種“惡趣味”的迷戀,以及最重要的,對于電影本身,而不是電影票房的狂熱興趣,是這些導演們身上最閃光的特點。 在過去的好萊塢要想成為一名大片導演很不容易。大片投資很貴,動不動就上億美金,投資人冒不起這個險。因此創新的主力是像李安、斯皮爾伯格這樣有作品保障的大導演。而年輕人的信譽則無法承擔創新“失敗”的后果。 好在,很多小成本導演的實力證明了,創新能力足夠彌補預算的不足。更好的是,這股熱潮才剛剛開始,以后的行業一定會越來越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