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經緯/報道 在各種癌癥中,胰腺癌因為早期難以發現、治療難度大,患者五年生存率特別低,而有“癌癥之王”的惡名。對胰腺癌的深入理解和治療新策略無疑有著迫切需求。 頂尖學術期刊《自然》最近在線發表了一項有關胰腺癌的新研究。美國紐約大學(New York University)的一支研究團隊首次提供了有力證據,表明胰腺癌的發展與我們過去沒有重視的一群微生物——真菌有關。
雖然都被歸為“微生物群”,相比細菌,真菌對人類健康的影響遠遠沒有得到足夠的研究和重視。“我們組過去的工作發現,細菌會從腸道轉移到胰腺;這項新研究則首次證實,真菌也會這樣移動,而且相關真菌種群的變化會促進腫瘤的發生和生長。”這項研究的共同負責人George Miller博士概括。 ▲George Miller博士領銜的團隊致力于研究微生物群如何促進胰腺癌發展(圖片來源:NYU Langone Health) 為了檢查細胞發生癌變的過程中,真菌的組成是否有變化,研究人員首先采用了DNA測序的方法,在腫瘤性胰腺中尋找真菌特有的基因組信息,識別真菌種類。 與正常的胰腺組織相比,胰腺導管腺癌(最常見的胰腺癌類型)患者和相應小鼠模型中,胰腺內的真菌量顯示出約3000倍的增加!而且,種群組成也與健康器官有明顯差別。 ▲胰腺導管腺癌(PDA)患者和胰腺癌小鼠(KC)的腫瘤組織內,真菌數量顯著大于對照健康組(圖片來源:參考資料[1]) 那么,腫瘤性胰腺中的真菌來自哪里呢?腸道與胰腺之間有直接相連的通道,供消化液進入腸道。研究人員猜測,或許腸道內的真菌可以由此進入胰腺。他們把一些帶有熒光標記的真菌喂給小鼠。果然,短短30分鐘后,就在胰腺中檢測到了信號,表明腸道微生物可以直接影響胰腺微環境。 在癌變胰腺中比例增加的真菌中,研究人員觀察到,一類叫馬拉色菌(Malassezia)的真菌增長最多。馬拉色菌屬于單細胞酵母菌,在動物和人類皮膚上十分常見,我們皮膚常見真菌種群中有80%~90%都是馬拉色菌。由于不斷接觸,人體通常能和這類真菌和平共處。然而,一旦皮膚破損,或身體免疫力下降等,這些真菌過度繁殖,就可能引起炎癥。 ▲馬拉色菌(圖片來源:Pixnio) “我們早就知道馬拉色菌是造成頭屑和某些濕疹的原因,最近還有研究表明它們與皮膚癌、結直腸癌有關。”這項研究的另一位共同負責人Deepak Saxena教授說,“我們的新發現則提供證據說,馬拉色菌在胰腺癌中大量存在。” ▲在PDA患者中,馬拉色菌在腫瘤組織中比在腸道中更多(圖片來源:參考資料[1]) 為了檢驗真菌變化對腫瘤生長的影響,研究小組用一種強效的廣譜抗真菌藥治療胰腺癌小鼠。經過3周,小鼠胰腺內的真菌基本被清除。更可喜的是,腫瘤重量相比對照組有顯著減小。不僅如此,在胰腺癌發展早期可見的導管發育不良現象也減少了20%~30%。 此外,配合抗真菌治療后,標準化療藥物吉西他濱的抗癌效果得到了顯著提高。 相反,如果小鼠胰腺重新被馬拉色菌感染,癌細胞的生長速度會增加,相比感染其他無關真菌要增加2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