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神磊磊 【導讀:人通常只有兩種選擇:找到一件你特別熱愛的事,把它熟悉到全國人民都比不上的地步;或者是找到一件特別苦的事,把你自己虐到要死的地步。】 電影《飛馳人生》的主人公張馳要跑一個拉力賽,可是沒有領航員。一般可以認為他栽定了,領航員是賽車手的眼睛,巴音布魯克魔鬼賽道,1462道彎沒人能背下來。 但是張馳就背下來了。電影里是這么說的:巴音布魯克,1462道彎,109公里。耍小聰明,贏得了100米,贏不了100公里。你問我絕招,絕招只有兩個字,奉獻!就是把你的全部,奉獻給你所熱愛的一切。我每天在腦海里開20遍,5年,36500遍,我能記住每一個彎道。 看到這里,百感交集。人生有種牛其實就那么簡單,就叫作“我能背下來”。當時我立刻就想到我自己,我靠“讀金庸”吃飯。最開始大家都看金庸,你不會有資格靠這個吃飯。可看著看著,你會發現差距慢慢拉開了。比如“亢龍有悔”,絕大多數人看了書之后會說:“我知道!這是降龍十八掌里的一招!”然后就此結束。他們不可能吃這碗飯了。以后金庸對他們而言就只是一個路人。 另一部分人白了之前那些人一眼,補充說:“這是降龍十八掌里的第一招!掌法的名字來自《易經》!”然后,就此結束。他們走得更遠了一點,但也不可能吃這碗飯了。以后金庸對他們而言也只是個路人。 還有更少數一些人狠狠白了之前的人一眼,說:“這一招‘亢龍有悔,精要不在‘亢字而在‘悔字。打出去的力道有十分,留在自身的力道卻還有二十分。好比陳年美酒,上口不辣,后勁卻是醇厚無比!”他們走得更遠了一點,但也照樣吃不上這碗飯。 必須什么樣才有一點點可能吃上這碗飯呢?比如,你必須能不假思索、滔滔不絕地說出:十余年后,這一招在郭靖手上極大強化。初推出去時看似輕描淡寫,但一遇阻力,能在剎那之間連加一十三道后勁,一道強似一道,重重疊疊,直是無堅不摧、無強不破。 這是從《九陰真經》中才能悟出來的妙境,縱是洪七公當年,單以這招而論,也無如此精奧的造詣……說到“亢龍有悔”,如果能立刻背出這一大段,你才有了一點點吃上這碗飯的可能。 對于知識,大部分人都停留在“有點印象”的程度,只有少部分人“背得下來”。這是兩種差別巨大的境界,這個世界總是“背得下來”的人碾壓“有點印象”的人。有時候,職業和非職業的區別就在于背不背得出。法律法條背得下來,就當律師,背不下來就只能職業在家玩手機。 其實背東西是有快感的,可以“打”別人的臉。我小時候最愉快的一次打臉,是打一位好為人師的大叔。他毫無征兆地突然蔑視我,說我老看沒用的閑書,看不了他家里的大部頭,沒出息。當時他桌上正好有一本《二十四史精編》,我就問他知不知道《二十四史》是哪二十四本書。他瞠目結舌答不出,然后我就背了出來。大概背到《隋書》他就色如死灰了,皮膚紫藍如靜脈曲張。背完后估計他幾年之內都不敢再在年輕人面前裝。 反過來,當別人背得出、我背不出時,被打臉的就是我自己。有次錄節目說金庸,對談的史航毫無征兆地突然襲擊,講了一段《飛狐外傳》里的冷門情節。我完全記不清了,瞠目結舌答不出,眾目睽睽之下,頓時色如死灰,皮膚紫藍如靜脈曲張,發誓回家后立刻再啃幾遍《飛狐外傳》。 當然了,背東西這事非常累人,要么是你有極大的興趣,要么是你得有極大的狠勁和自虐精神。羅永浩在一段著名相聲《我的奮斗》里曾經說過:曾經多少次,你掏出一本朗文詞典或者韋氏詞典,就開始背,眼睛發亮,瞪得像銅鈴一樣。同宿舍的朋友叫你打麻將,你就用鄙視的眼神看他們一下說:“庸俗。”然后繼續背單詞。晚上只睡三小時,第二天特別亢奮,虎虎有生氣的那種。可這種美好的、進步的狀態,也就維持個兩三天,到了第三天,你一看這個詞典,心想怎么又是你! 人通常只有兩種選擇:找到一件你特別熱愛的事,把它熟悉到全國人民都比不上的地步;或者是找到一件特別苦的事,把你自己虐到要死的地步。多數人是,對自己喜愛的東西,背不出;對自己不喜愛但又不得不接近的東西,也背不出。什么都背不出,就只能在家玩手機了。 【外一篇】 硬記不是背誦 南懷瑾 一般人不懂,這是中國人已喪失的基本教育方法,也可以說,西方人也忘記了。人類原始的教育方法,只有一個,就是背誦。尤其是讀中國書,更要高聲朗誦。高聲朗誦,有什么道理呢?這個含意很多,朗讀多了,自然懂得言語與文字的音韻學。換句話,也懂得文字和語言之間拼音的學問。不管中文、外文,高聲朗誦,慢慢悟進去,等長大了,音韻學懂了以后,將來的學問就廣博了,假使學外文,不管英文、法文、德文,統統會悟到音韻的拼法,一學就會。在中國古代,這是個普通的教育法,大家都會的。我們這一代的中國人,沒有文化根基。我常說,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亡國都不怕,最可怕的是一個國家和民族自己的根本文化亡掉了,這就會淪為萬劫不復,永遠不會翻身。不管四書五經,或是古書,任何一段,像唱歌一樣,很輕松愉快地背誦,不給他講解,偶然稍稍帶講解一點。這樣背下去以后,一輩子都有用,一輩子都忘不掉。不但中國文化要背,外文也要背。背誦的方法,不但不妨礙社會的發展,反而使社會文化發展更發達,更精詳。可是現在人不懂,以為背書是背死書。至于背書的理論基礎,這就牽涉到修養的科學,以現在來講,牽涉到腦的科學。背書非專一、安定不能背起來。小孩子背東西是不痛苦,是很快樂的。因為專一唱歌、專一背書,腦筋就更寧定。思想行為都要變的。這個就要講到腦波的問題,是使腦神經專一思維,專一思維,就寧定,使身體生理機能改變,健康起來。腦子變健康,那么思想行為也變健康了。背書有很多很多好處的,現在一般醫學,尤其腦科醫學,還沒有作詳細研究。關于腦科醫學這點,我也不是專家,只是大概提一下,背誦的作用可增加一個人的智力、記憶力、思考能力,使頭腦就更細膩、更精詳。 孩子們背誦古書,真的把古文背好,智能開發以后,讀現在學校的教科書,一看就懂了,這效益已經出來了。我們看到現在的教育方法,每個孩子從小學到中學,書包越背越重,眼鏡越戴越厚,晚上做功課到九、十點,天天考、年年考,考了高中,初中讀的東西不要了,考了大學,前面的東西都不要了,這都是浪費。如果用背誦的方法,把文字基礎、文化基礎打穩了以后,讀這些教科書,并不要花幾年時間,只要幾個月,中學教科書就都會、都懂了。這樣可以節省好多時間,節省好多辦學經費。他們背熟了,中國字認多了,讀學校的教科書認得更快了,自己也理解進去,不會增加壓力,反而使他們更輕松愉快地打開腦中的思想,增加知識,一點都不妨礙。我倒認為現在的教育制度,都在浪費青年的頭腦、精力,亂讀的書都沒有用。“硬記不是背誦”,背誦像唱歌一樣,不用動腦筋。現在的教育,假如是用腦筋強記,把腦筋都記壞了,這不是背誦。像有些人,大學畢業了,再去背書,用的方法是強記,不是背誦。因為他已經成人,就是強記,背誦是小孩,念“大學之道,在明明德……”是什么內涵,并不知道的,就是會唱、會念,這個叫背誦。背誦是腦子表層的作用。比如一個小孩子學普通流行的歌曲,隨便一聽就背來了,他不要用心的,就永遠記得了,這就是背誦。硬記的不算數。 現代人所認識文化教育的基本目的,只是為了“謀生”。我們要孩子們去學習,讀書受教育,就是為了孩子們將來的前途,有好的職業,有高的待遇(差餉),或是能夠賺很多的錢,過得很好的“生活”。甚之,有的人,還把自己一生的失意,或一生做不到的事,都寄托希望在孩子們身上,拼命迫他去上學讀書。完全不考慮孩子們的“性向”個性的所好和興趣,也不了解孩子們的腦力和健康,一味地迫孩子們讀書學習,不知道“愛之反而害之”,因此,妨害了孩子一生的后果。尤其是現代化的學校和課外補習等的教育方法,簡直是“竭澤而漁”的辦法,使一般還未成年童子們的腦力健康,受到過分負荷的傷害,最為嚴重。 其實,一般的人們,太過年青現代化了,根本不知道過去傳統的教育方法,是有多么的輕松愉快,使兒童們在歌唱舞蹈的氣氛中,達到文化教育的水平。古人所說“弦歌不絕”,就是這種境界。尤其是所采用的古書,都是濃縮了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等多方面智識的結晶,所以后世的人,就很尊敬它叫做“經典”。而且所謂這些“經典”的古書,它本身的文字,便是“文學”的“藝術”,一定可以朗朗上口,便是很有韻律的歌唱。無論古文和現代的白話文,這個道理都是一樣的。因此古人把最難記的算術,和其他天文、地理、物理等學識,都編成歌訣來唱,聲聲朗誦。那便是最高明的方法,使兒童不用絞盡腦汁去背記,自然而然地進入記憶,一生到老也不容易忘掉。而且猶如現在的電腦一樣,意識一動,就在嘴上背誦出來了。只要有內行的好老師,懂得這種不是“注入”式的教育法,就可很自然地達到“啟發式”的“注入”效果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