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蒙河 我做考古多年,免不了有親戚朋友找上門來,叫我幫著看看他們收藏的文物,通常我都會說看不懂。這讓他們好生奇怪:“你是考古學家呀,怎么會看不懂文物?” 其實,考古人看不懂文物不是怪事,而是常事。 首先,考古學雖然算不上一個很大的學科,但內部的分門別類也是相當精細的。從大的時代上說,沒有哪個考古人敢說,自己既懂石器時代考古,又懂銅器時代考古,還通曉鐵器時代考古。像我們中國的考古人才培養,一般按照舊石器時代考古、新石器時代考古、商周考古、戰國秦漢考古、隋唐宋元考古、明清考古來劃分專業方向,那就更細了。所以,學商周考古的人一般不會在宋元考古上發聲,習明清考古的人也不敢說看得懂戰國秦漢的文物。這不是謙虛,而是實事求是,是術有專攻的專業分類使然。 其次,考古人看不太懂的文物,到了文物學者那里就會有所不同。因為文物學研究的對象,不同于考古學那樣或按時代分,或按地區分,而是按照材料屬性,也就是質地來分,諸如陶器、玉器、漆器、瓷器、銅器、玻璃器、骨角牙器等。相對于考古學要研究某個時代所有質地的器物來說,專攻一類器物要簡明得多,于是就產生了很多玉器專家、陶瓷器專家、青銅器專家等。 再次,考古發現的遺存都是調查或發掘的文物,有明確的出土地點和地層關系,都是真的,沒有假的。按照法規,這些發掘品都歸國家所有,不可能流傳到社會上去,更不可以賣出買進。而民間愛好者收藏的文物都是長期流傳在社會上的傳世品,有的是祖傳的,有的是在文物商店買的,有的是在拍賣會上拍的。難以確認它們是哪里生產和使用的,也不乏后人仿制甚或造假的贗品,信息缺損,真假難辨。因此,考古學研究不太會用傳世品來做論據,考古人自然也就不太關注這類文物,看不懂也就不足為奇了。 發掘品是考古學研究對象,傳世品是文物學鑒藏對象,二者的研究目的不一樣。 文物學首先需要辨偽,即辨識器物是真是假,是古代的真器,還是后人的偽作?其次需要斷代,即哪個朝代的?再次,需要定級,究竟是普通文物還是珍貴文物?是珍貴文物的話,是其中的一級文物,還是二級文物或三級文物?最后還要鑒賞,即怎么欣賞文物,是有歷史價值,還是有科技價值或藝術價值? 考古學一是研究發掘品所反映的古代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比如合葬墓里的兩個人到底是血緣關系還是姻緣關系?二是研究人與社會的關系,比如某座房屋的主人在社會上的身份和地位,是貴族還是平民?三是研究人與自然的關系,是適應自然還是改造自然?四是研究人與自身的關系,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到哪里去? 考古學追求的是以物見人,透人見事,以事論史,透史見道。即通過實物遺存來重建祖先的生存方式,繼而復原歷史,總結人類社會發展規律。而文物學則是以物論物,透物辨偽,循物識代,格物致知。即通過實物來辨識器物真假、年代、級別,賞鑒文物的各種歷史、藝術、科技價值,了解文物的社會、文化乃至經濟價值。 要之,考古學追求科學求真和學術成果,偏重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文物學重求文化價值和社會效益,側重為社會文化發展服務。 本文選自《科學畫報》 頭條號發表時有改動 轉載請保留作者,注明轉載自科學畫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