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國歷史上先后出現了兩個封建王朝,即留里克王朝與羅曼諾夫王朝。 公元6世紀,正是中國南北朝時期,居住在歐洲第三大河第聶伯河支流羅斯河兩岸的原始部落,以波利安人為中心形成部落聯盟,被稱為“羅斯人”,這一稱謂被遠征歐洲的蒙古人在傳播中念轉了音,始稱“俄羅斯”。這就是“俄羅斯”之名的由來。俄羅斯第一個封建王朝——留里克王朝的橫空出世,似乎朦朧著一片淡淡的友誼色彩呢。據《往年紀事》記載,公元862年,瓦良格人酋長留里克先生,和他的兩個弟弟西涅烏斯、特魯沃爾,應諾夫哥羅德貴族之邀,率兵來到諾夫哥羅德古城,在這里建立了歷史上第一個王公政權諾夫哥羅德公國,史稱留里克王朝,綿延長達700余年。 諾夫哥羅德,意譯為“新城市”,實在名實不副,因為,它既是俄羅斯歷史最悠久的古都,也是中亞通往北歐的古代貿易要道。留里克兄弟所屬的瓦良格人,又稱諾曼人、羅斯人,則是歐洲一個著名的驍勇橫蠻部族,在海上出沒為海盜,在市場擾攘為強寇。大約公元8世紀末,瓦良格人開始四處侵略,從歐洲北部的波羅的海一路打到歐洲與亞洲相連的黑海,以及連通歐洲、亞洲、非洲的地中海,從北大西洋的島國冰島,到亞平寧半島的意大利,到處都遭到他們凜凜鐵蹄的踐踏。公元9世紀上半葉,瓦良格人開始進入今天的俄羅斯境內,并建立了自己的國家。 留里克先生 留里克兄弟所處的時代,正是瓦良格人的強盛時期,他們飛揚跋扈、東征西討、誅戮殺伐,掠奪了大片土地與財富,為日后建立留里克王朝奠定了雄厚基礎。留里克是瓦良格人的一個部落酋長,彪悍善戰,兇險殘狠,堪稱天生的冒險家,其麾下亡命之徒眾多,早年在距諾夫哥羅德古城200余里的拉多加湖畔建立了第一個根據地——拉多加城堡,兄弟三人在那里嘯聚部眾,稱霸一方。按照《往年紀事》的說法,留里克三兄弟來到諾夫哥羅德不久,他的兩個弟弟西涅烏斯、特魯沃爾相繼死去,從此留里克大權獨攬,開創了留里克王朝。這段漫漶記載,疑點有二:其一,留里克的兩個弟弟,西涅烏斯與特魯沃爾之死,究竟是自然死亡,還是被謀殺奪命,不得而知;若從后來的結果蠡測一下,留里克先生則難逃謀害兄弟之嫌疑。其二,《往年紀事》說留里克三兄弟是應邀前來鎮撫諾夫哥羅德,其實,推想當時的情形,不可能如此文雅,如此溫情脈脈。最大的可能,是彪悍善戰的留里克兄弟以武力奪取了該城。據記載,在留里克政權建立不久,這里曾發生過一起武裝叛亂,遭到嚴厲鎮壓,留里克誅殺叛亂領袖“勇敢的季瓦姆”,并屠殺了大批他的同謀者。這次叛亂,絲毫沒有動搖留里克的統治地位。 盡管疑竇叢生,《往年紀事》仍然值得信任。因為,它是俄羅斯第一部完整的編年體通史,成書于12世紀初。作者涅斯托爾是烏克蘭基輔洞窟修道院的修道士。洞窟修道院因擁有一個深達數千米的人工洞窟而得名,洞窟曾被用作防御工事,洞內建有教堂、墓地、經房,地面建筑是一座形制巍峨的大教堂,教堂鐘樓高達97米。院中修士曾編攥多種著作,尤以《往年紀事》最為珍貴。 征服諾夫哥羅德 從公元862年,留里克入主古都諾夫哥羅德,建立諾夫哥羅德公國,到879年留里克去世,將公國交給其親屬奧列格,共歷16載。奧列格也是瓦良格人,其身世卻至今存疑,有說他與留里克沒啥血緣關系,或許只是姻親,是其姐夫或妹夫。無論如何,奧列格是留里克托孤之人,卻是無疑的。留里克臨終前,將諾夫哥羅德大公之位交給奧列格,以換取他對幼子伊戈爾的保護。留里克死后,奧列格開始四處征戰,于882年率軍南下,一舉占領位于第聶伯河中游的基輔城,并以此為都城建立國家,史稱基輔羅斯。奧列格被認為是諾夫哥羅德公國第二位大公,基輔羅斯公國第一位大公。912年,奧列格辭世,其死法卻很富有傳奇色彩,據說是被從他心愛的駿馬頭骨中鉆出來的一條毒蛇給咬死了。 奧列格死后,受他保護的留里克之子伊戈爾繼位。奧列格兌現了對前輩留里克的莊嚴承諾,呵護年幼的伊戈爾健康成長,并讓他順利接班,實屬難能可貴。伊戈爾大公繼續奉行奧列格的擴張政策,進軍外高加索,占領巴庫地區,兩次遠征拜占庭帝國,奪得大片土地,實施掠奪政策。945年初冬時節,他率親兵照例進行索貢巡視,催逼各部落繳納貢款貢物。這是當時實行的一項索貢巡視制度。當他來到德列夫利安人聚居的伊斯科羅斯堅城索貢時,在第一次收繳離開后,半路又覺得極不滿足,折返回去再次索要,被忍無可忍的德列夫利安人殺死了。唉唉。生于富貴,死于貪婪,豈不悲乎? 伊戈爾大公的妻子奧莉加聞聽丈夫被殺,勃然大怒,那時兩人的兒子斯維亞托斯拉夫只有3歲,兒子繼位后,由奧莉加攝政,成為實際統治者,她以女性的婉媚與鐵血手腕,剛柔相濟,叱咤風云,頗有作為,《古史紀年》稱頌她是“日出前的霞光,黎明前的熹微,像明月照亮黑夜,如同珍珠出淤泥而不染。”她采取的第一項重大行動,就是為夫君報仇,派兵進攻德列夫利安人,占領伊斯科羅斯堅城,并宣布對德列夫利安人征收重賦,從經濟上予以徹底摧毀。與此同時,宣布實行改革,改變大公索貢巡視制度,將索貢制改為收繳制,命令各部落如期將貢賦集中送達指定城市,如有違抗,嚴懲不貸。955 年,奧莉加女大公前往拜占庭帝國都城君士坦丁堡,會見拜占庭皇帝君斯坦丁·巴格良諾羅德內伊,并接受皇帝與教皇洗禮,獲賜教名伊蓮娜。女大公此舉意義頗為重大,為后來弗拉基米爾大公帶領全民受洗,確立東正教為國教奠定了基礎。 弗拉基米爾大公 歷經幾世幾劫,幾番血腥輪回,基輔羅斯經過弗拉基米爾大公時期、蒙古統治時期,進入了莫斯科大公國時期。那時候,在蒙古人的鐵蹄蹂躪下,其疆域分成東北、西北、西南三部分,形成了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三大板塊。1480年,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擊敗蒙古金帳汗國的軍隊,先后征服了雅羅斯拉夫爾、諾夫哥羅德、彼爾姆、特維爾等幾個公國,其疆域北達白海,南抵奧卡河,西及第聶伯河上游,東至烏拉爾山脈——莫斯科大公國自此雄踞北方冰雪世界。1533年,伊凡四世繼位登基,歷史巨輪開始發出喀啦啦震鳴。伊凡四世既是俄羅斯歷史上的第一任沙皇,也是留里克王朝的最后掘墓人。 伊凡四世是莫斯科大公瓦西里三世之子,3歲即位,由母親葉蓮娜·格林斯卡婭攝政,當時的莫斯科政壇,貴族橫暴,權臣肆虐,傾軋與謀殺,交替上演。1538年4月,攝政王葉蓮娜突然暴病身亡,史家認為是遭到了謀殺,伊凡四世成為孤兒。1543年12月,年僅13歲的伊凡四世突然下令逮捕了肆虐朝堂的權臣舒伊斯基,1547年1月16日,16歲的伊凡四世發表“重要講話”,宣布親政,正式自稱沙皇,他也因此成了俄羅斯歷史上第一位沙皇,這就是著名的暴君伊凡大帝,又稱伊凡雷帝、恐怖的伊凡,莫斯科公國從此改稱沙皇俄國,又稱俄羅斯。兩年后,即1549年2月,18歲的伊凡雷帝在莫斯科召開由領主、貴族、高級僧侶和政府高官參加的聯席會議,決定編纂新法典,并宣布實行旨在鞏固皇權的改革。這就是俄國歷史上的第一次“縉紳會議”。此后,凡遇國家大事,均由縉紳會議討論決定,會議的期限和議程,由沙皇裁決。 伊凡雷帝 追根溯源,“沙皇”這一稱謂,卻是“愷撒”的俄語發音。愷撒大帝是古代羅馬共和國末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公元前60年,他與龐培、克拉蘇秘密結成“三巨頭同盟”,出任高盧總督,用10年時間征服了高盧全境。公元前49年,他率軍占領羅馬,打敗曾經的盟友龐培,集軍政大權于一身,實行獨裁統治。公元前44年,愷撒遭到一伙陰謀分子的謀殺。愷撒死后,他的養子屋大維與部將安東尼展開了你死我活的江山爭奪戰,屋大維擊敗安東尼,開創羅馬帝國,并成為第一位帝國皇帝。公元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部分,東羅馬帝國以巴爾干半島為中心,領地包括小亞細亞、敘利亞、巴勒斯坦、埃及,以及美索不達米亞和南高加索一部分,首都君士坦丁堡(今土耳其伊斯坦布爾)。這里是古希臘移民城市拜占庭舊址,故又稱拜占庭帝國。早期俄羅斯人認為拜占庭帝國是宇宙的中心,尊稱拜占庭君主為“沙皇”,俄羅斯的那些大公,不過是拜占庭沙皇麾下的大臣而已。后來蒙古人的鐵騎橫掃歐洲大陸,俄羅斯人被蒙古人的剽悍與殘暴驚駭得目瞪口呆,轉而尊奉蒙古大汗為“沙皇”,俄羅斯大公又成了蒙古沙皇(即蒙古大汗)麾下的大臣。直到1547年,伊凡雷帝宣布親政,并自稱“沙皇”,這一頂顫巍巍的“烏紗帽”,才正式戴在了俄羅斯統治者的頭上。 伊凡雷帝的統治,以獨裁與暴虐著稱,他推行的改革新政,以“特轄制”為核心,猶如掄起一枚寒光閃閃的大剪刀,喀喇一聲將國土裁剪成兩部分:一是特轄區,將國家心臟地帶的肥沃土地實行“特轄”,由沙皇直接統治;二是普通區,將邊遠落后地區劃歸貴族領主管理,勒令他們立即“赴任”。這項新政的實施,將許多貴族領主連根拔起,驅趕到偏遠荒僻之地。他同時組建了一支“特轄軍”,對抗旨不尊者施行殘酷鎮壓,下令實施了數次大屠殺,直弄得血流遍地,最后還在暴怒中失手殺死了自己的繼承人伊凡太子。 1584年3月28日凌晨,伊凡雷帝辭世,享年54歲。伊凡死后,俄羅斯陷入動蕩,叛亂四起,留里克王朝血胤日漸衰微,而作為王族旁支的羅曼諾夫家族,卻趁著混亂浮出江湖,漸漸控制了國家政權,最后一舉奪得沙皇寶座。1613年1月,在莫斯科隆重舉行的全俄縉紳會議上,一大群俄國貴族、商人、僧侶等上層代表經過幾天吵嚷,共同推舉羅斯托夫總主教菲拉列特的兒子米哈伊爾·費多羅維奇·羅曼諾夫為沙皇,史稱米哈伊爾一世。這一重大任命,標志著羅曼諾夫王朝正式登上了俄國歷史舞臺,米哈伊爾成為這個古老王朝的第一任沙皇。那一年,他只有16歲。 羅曼諾夫王朝 羅曼諾夫王朝是俄羅斯歷史上第二個封建王朝,橫跨公元1613年至1917年之間,統治俄國300余年,對內實行專制苛酷的農奴制,對外推行侵略擴張政策。三百年間,這頭極具侵略性的北極熊,不斷鯨吞四鄰,幾乎從所有鄰國身上都撕下了一塊塊血淋淋的肥肉,霸占了220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俄國由一個閉塞的東歐內陸小國,躍升為世界范圍的強國之一。 阿里克謝·米哈伊洛維奇登上沙皇寶座的時候,俄羅斯已經進入了17世紀中期,伴隨著蹣跚趔趄的歷史腳步,這個寒冷的國度像一頭癱臥在地球北方的北極熊,氣喘吁吁,步履沉重,呈現出一派萎靡不振之頹勢,危機四伏之危局,朝政松弛,盜賊橫行,國庫空虛,民怨沸騰。環視四周,虎狼遍地。在北方,聳立著危險而強大的瑞典帝國,其領土包括今天的芬蘭、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以及俄國、波蘭、德國的波羅的海沿岸地區。瑞典帝國的海軍猶如一條鎖鏈,扼住了俄國人通往世界的咽喉要道——波羅的海流域。在南方,則是頗為傲慢自負的土耳其奧斯曼帝國,及其附屬國克里米亞汗國。奧斯曼帝國地處東西方文明交匯之處,著名的強勢統治者蘇萊曼大帝(1494--1566)在位期間,奧斯曼帝國進入極盛時期,帝國艦隊稱霸地中海、紅海、黑海、波斯灣,往來游弋的帝國艦隊,猶如一座聳天碉堡,塞住了俄國人通往世界的另一條咽喉要道——黑海流域。 除了瑞典帝國、土耳其奧斯曼帝國這兩只吊睛白額大老虎,在西方,世仇波蘭和立陶宛王國虎視眈眈,占據著斯摩棱斯克為首的一系列重鎮,時刻威脅著莫斯科的安全;在西南,是臣服于波蘭的烏克蘭王國,來自烏克蘭大草原的哥薩克騎兵,刀鋒所向,莫斯科為之驚悚。只有南方草原上的頓河哥薩克人聽命于莫斯科,但這些桀驁不馴的哥薩克人并不甘心俯首稱臣,依然獨立于沙皇俄國的統治之外。 阿里克謝·米哈伊洛維奇在位30余年,面對此起彼伏的國內反抗勢力,以及虎視眈眈的四鄰惡虎,治國乏術,御敵無策,守成已經不易,何談大展宏圖?他內心的焦灼與糾結,可想而知;更令他焦躁莫名的是,自己皇脈衰微,后繼無人,羅曼諾夫王朝的未來,兇險莫測,異象紛呈。盡管首任皇后瑪麗為他生下了11個孩子,可惜沒有堪當大任的精英之才。這種播下龍種生出跳蚤的悲涼,常常令他寢食不安。他的5個男孩中,有3個先后夭折,存活下來的費多爾和伊凡兄弟倆,卻都是一副病秧子骨架。費多爾骨瘦如柴,手無縛雞之力,幾乎可以被風吹倒;伊凡自幼病魔纏身,癲癇病弄得他神情呆滯,嘴唇哆嗦,手指顫抖。盡管女兒索菲婭聰穎機警,精力充沛,但畢竟是女流之輩,哪里可以成為羅曼諾夫王朝的合法繼承人呢?沙皇眼看著自己的兩個先天不足的兒子,常常為沒有合適的接班人發愁,以至于食不甘味,脾氣越來越暴戾無常。 1669年,瑪麗皇后在為沙皇生下第十一個孩子之后,滿懷心酸地離開了人世,沙皇隨后娶了健美性感的納塔莉雅·基里洛夫娜·納雷什金娜為皇后,蛟龍戲鳳,日夜寵幸,希望她曲線婉媚的嬌美之軀,能為羅曼諾夫王朝誕下一個健康的接班人。也許是沙皇老當益壯的龍馬精神得到了回報吧,艷若桃花的納塔莉雅沐浴著沙皇的陽光雨露,很快就懷上了龍種,并于1672年5月20日,為沙皇誕下了一個虎頭虎腦的麟兒。這個被叫做彼得的男孩,就是后來威震俄羅斯,名聲響徹寰宇的彼得大帝。 彼得大帝造船 彼得順利降生,全俄羅斯為之歡欣鼓舞,沙皇欣喜若狂,心底的殘愁一掃而光;母親納塔莉雅仿佛被籠罩在一片祥云里,這個滿臉幸福的嬌媚女子,從此受到沙皇的百般寵愛,皇后的娘家納雷什金家族也因此深受沙皇寵信,開始占據宮廷要職。瑪麗皇后的娘家米洛斯拉夫斯基家族,隨著瑪麗皇后的辭世開始失寵,被逐漸排擠出深宮朝堂。這一乾坤大挪移式的此消彼長,鮮明地折射出宮廷斗爭的殘酷無情,也從此埋下了納雷什金家族與米洛斯拉夫斯基家族的仇恨之源。從此之后,這兩大皇后家族之間的激烈搏斗,弄得羅曼諾夫王朝波翻浪涌,動蕩不安,禍患頻仍。 幼年的彼得,活潑好動,淘氣可愛,深得沙皇歡心。與別的孩子不同的是,彼得對兵器有著強烈的興趣,克里姆林宮的王子內室里,擺滿了軍用木馬、槍炮、弓箭、皮鼓、戰車、士兵等玩具,每天每天,他總是用自己胖乎乎的小手,指揮著自己麾下的千軍萬馬,奮勇廝殺,把這些兵器擺弄得殺聲連天,狼煙遍地。老沙皇瞅著自己這個虎虎有生氣的皇子陶醉在金戈鐵馬里,不由得暗暗點頭,覺得這個小家伙頗有一些帝王氣象呢。 1676年1月30日,沙皇米哈伊洛維奇帶著對塵世的萬般留戀,撒手西去,一脈幽魂,飄然遠行,帶不走的,是楚楚可憐的皇后與不諳世事的幼子,以及暗流洶涌的宮廷角斗。沙皇臨終,盡管對彼得寄予厚望,無奈他只是一介4歲頑童,哪里擔當得起如此重任?萬般無奈之下,只得按照傳統,將皇位傳給了病弱不堪的長子費多爾,遂后黯然西行…… 隨著老沙皇駕崩,費多爾登基,克里姆林宮轉瞬間風云突變,再次出現乾坤大挪移式的宮廷動蕩:新沙皇費多爾乃前皇后瑪麗之子,瑪麗的娘家米洛斯拉夫斯基家族隨著新皇登基的歡呼聲,烏壓壓東山再起,復仇之火迅速燃遍宮廷,皇后納塔莉雅的娘家納雷什金家族受到徹底清算,一干勛臣被統統趕出了朝廷。沉溺在失去丈夫的萬般悲傷里的皇后納塔莉雅,再次遭到無情打擊:她和兒子彼得,被驅逐出克里姆林宮,遣送到莫斯科近郊的普列奧勃拉任斯科耶村的皇家離宮里棲身,將息度日。 從皇宮到鄉村,從皇后到囚犯,納塔莉雅面對如此之人生遽變,一時間仿佛九天跌落,心如冷灰;而被政治勢力推來倒去的小小頑童彼得,對此卻泰然自若,心無旁騖,一如在克里姆林宮一樣,依舊稀里嘩啦擺弄著他手下的萬般兵器。在他的眼里,鄉村的自由與開闊,清新與自然,肯定勝過了皇宮里的那些金碧輝煌與道貌岸然、矯揉造作與詭詐奸險! 俱往矣 |
|
來自: Ztiger1980 > 《俄羅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