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鮮明的人物特性 小喬人物的刻畫 ,是通過肺炎、病重臥床、失望、看窗外的葉落等 ,這一連串的心里活動及言語表達來完成的。在藝術上 ,她同白蒙一樣有夢想 ,想有一 天能畫成一幅拿波里的海灣圖。然而 ,受了肺炎侵襲后 , “只好面朝著窗口 ,躺在被蓋之下。躺在她那油漆的鋼絲床上一動也不動 ,只管望著荷蘭似的小窗外面 ,鄰家那所磚造房子的空壁。” ①為什么小喬看的是“空壁” ? 這正是作者為日后讓白蒙畫上最后一片葉子 ,有意提供了位置條件。為接下來發生的事件提供了合情合理、符合邏輯的場景。由此可見 ,作者在每一語言點上 ,描繪得都是如此的精確 ,如此的細膩。“葉子呀。在那常春藤上的。當那最后一片葉子落下時 ,我也一定要死了。”小喬說道 ,眼睛一直望著窗外。當蘇讓她試試喝點湯 ,她又說道: “又落了一片。不要 ,我不要喝湯呀。只剩下四片了。我要在天黑以前 ,看那最后一片葉子落下來。那末 ,我也要去了。” ②從小喬的這些話里 ,可聽得出她對生活的失望 ,缺乏生存下去的勇氣。這時 ,似乎她的生命全都系在了那掛在常春藤上的最后一片葉子上。這最后一片葉子 ,事關生死 ,多么重要。作者在此重重地點上了一筆。 蘇性格的描寫則是通過其言行的表露來完成的。當蘇得知小喬存活的機會只 是十分之一時 , “等醫生走后 ,她走進畫室 ,哭得像鮫人一樣。然后 ,她手上拿著畫板 ,口中吹著輕快的律調 ,意氣揚揚地走進了小喬的房里去。” ③剛才大哭一陣 ,現在卻要裝出“意氣揚揚”的樣子。顯然 ,蘇要進小喬的房里 ,為不讓小喬知道其真實的病情 ,蘇不得不這樣來做。 這種忽悲忽喜的表情 ,深藏著蘇內心的痛苦 ,穿插著難解的矛盾。“醫生今天早上告訴我 ,說你很快就會好。他說 ,有十分之九的希望 !” ④蘇對她說道。把十分之一說成十分之九 ,可見蘇是用了些心計來安慰、鼓勵小喬的。當小喬冷淡地問: “你不能到隔壁房間去畫嗎 ?”“我想在這兒陪陪你。”蘇說。“而且我不要你老是望著那些無聊的葉子。” ⑤以上蘇的舉止和與小喬的對話 ,皆體現出蘇對朋友無微不至的關心和愛護。尤其是她能把握住那窗外的葉子與小喬的生命之生死攸關的那層關系。 白蒙的造型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從內心來分析 ,一是從外表來刻畫。前者指其性格直爽 ,他飽經蒼桑 ,知人間疾苦。畫了四十年的畫 ,在藝術上一無成就。雖是一個失敗者 ,然而 ,他并非無鵬程之志 ,他老是想要畫一張杰作 ,只是一直還未動筆。也許是為糊口 ,不得不當一當臨時模特兒 ,把畫筆放一放。后者言其“他有六十多歲了 ,生著米格郎琪羅所畫的摩西式的長胡子 ,從他那半人半神似的臉上 ,卷曲地沿著小鬼似的身體 ,一直下垂著。” ⑥作者這般描寫 ,似乎把白蒙與米格郎琪羅所畫的摩西緊密聯系在了一起。其實 ,作者是從另一角度來點明白蒙雖在藝術上無成就 ,但是 ,他那羅馬法王城中的名壁畫的形態 ,無時不有。似乎有所暗喻白蒙與名畫———杰作之緣。從描述他的身體“小鬼似的”,使讀者知其體弱瘦小 ,加上六十來歲年紀 ,顯然是不支狂風暴雨的襲擊。作者為后來白蒙在雨夜畫出那最后一片葉子之杰作 ,受了嚴重風寒 ,得了肺炎 ,最終不治而告別人世 ,埋下了伏筆。 另外 ,人物特性的描述主要是通過語言來表現的。作者在刻畫白蒙時 ,在其對話中常使用些俚語和外來語。這樣 ,描述起來人物的個性就更為鮮明。當蘇把小喬的那種奇怪的想法告知白蒙后 ,他熱淚盈眶 ,大聲痛罵著這種愚不可及的幻想。 “什么 !”他叫道 , “世界上真有這樣的傻人只因古藤落葉而就要死去嗎 ? 我從來沒有見過這樣的事。”作者通過三個人物言行舉止的描述 ,寫出了各自的特點。且圍繞最后一片葉子將故事進一步延伸、展開。其細膩描述各個人物的特性及其相互關系 ,這為整篇故事的情節合理化起到了鋪墊作用。 二、生動的擬人化手法 “到十一月的時候 ,就有一位看不見的冷客 ,醫生們稱為肺炎的 ,昂然來到了這個殖民地 ,用他那冰冷的手指 ,到處點打著人。在紐約的東區 ,這肆虐者大膽地橫行無忌 ,奪取了許多人的生命。……肺炎先生不是你所謂的那種義俠的老紳士 ,生長在和風中的 ,一個織腰弱質的小婦人 ,實非那滿手血腥 ,呼吸促迫的暴徒的敵手。可是他點了小喬一下 ,于是她便睡倒了。” ⑧作者用了擬人化的手法 ,把傳染病肺炎比作: “冷客”、“肺炎先生”、“暴徒”及“肆虐者”,用此手法更能體現出肺炎侵襲之兇殘。由于使用了擬人化的手法 ,用“冰冷的手指 ,到處點打著人。”“滿手血腥 ,他點了小喬一下”,從而把肺炎之侵襲比喻作暴徒血腥的手之“一點”,此種描述更為鮮明、生動。 作者在描述常春藤上的葉子時寫道: “一根古老的常春藤 ,錯節的根業已枯死 ,爬到磚墻的半腰上。秋來的冷風 ,差不多把那藤上的葉子都吹落了下來 ,只剩得光光的枝干 ,仍然攀在墻頭。”接著寫小喬 ,她說: “葉子呀。在那常春藤上的。當那最后一片葉子落下時 ,我也一定要死了。” ⑨這常春藤 ,根已枯死伴隨著秋風冷雨 ,光禿禿的枝干只剩下零星的幾片葉子。這時 ,小喬偏偏又把自己的性命同那經不起風雨的快要落下的葉子系在一起。多么可怕阿 ! 這不是明明在說自己已是命在旦夕了嗎 ? 況且這時的她本身就消瘦脆弱得像一片葉子。從肺炎“冷客”血腥的手把小喬點擊倒 ,到秋來的冷風把常春藤上的葉子吹落。兩者形成了 一種“人”斗人 ,物斗物的對照。然而 ,作者通過小喬悲觀的言行 ,將二者并非對立 ,而是統一聯系了起來。其對比之鮮明 ,互相作用 ,互相影響 ,漸漸進入深的層次 ,使故事更加扣人心弦 , 高潮迭起。 三、寓意深刻含蓄 白蒙老是想要畫一張杰作 ,但他一直就沒有動筆。幾年來幾乎什么也沒有畫 ,而常常為了生活糊口給年輕的畫家們當業余模特兒。畫架放在幽暗的角落里 ,畫架上的畫布是空白的。畫布的“空白”就能說明“沒有動筆”這一事實。當白蒙先生得了肺炎去逝后 ,小喬被告知門房發現白蒙的房間里一支燈籠 ,里面仍然有光 ,一架扶梯從存放的地方拖了出來 ,還有幾枝散亂的畫筆 ,一塊上面混合得有綠和黃顏料的畫板。作者沒有直接描寫白蒙先生是如何畫出他的杰作 ———最后一片葉子的 ,而是通過每件遺物的描寫 ,達到使讀者產生聯想 ,最后解開秘團的目的。從燈籠仍然有光 ,鞋子、衣服都濕透了 ,扶梯、散亂的畫筆以及留下有混合的綠、黃色顏料的畫板。通過這一連串實物的描寫 ,在讀者腦海里畫出了這樣一個既生動又悲壯的感人情景:在一個風雨交加、寒冷漆黑的夜晚 ,一個年邁體弱的老人 ,打著燈籠 , 站在那扶梯上 ,鞋子、衣服都濕透了 ,他手拿著調配有綠、黃顏料的畫板 ,開始了他二十五年來一直在等待著的他那杰作的第一筆。他正在墻壁上揮毫作畫 ,畫出了那綠中透黃 ,黃中帶綠 ,似枯非枯的“最后一葉”。 “最后一葉”不是常春藤的葉子 ,但它勝過了常春藤的葉子。它富有著藝術家創造出的那種美和立體感 ,虛中含實 ,那般的逼真。真是 ,白蒙先生不動筆則已 ,用其心靈 ,用其情感 ,這一動筆便產生了奇跡。這畫上的最后一葉 ,它不懼冰冷霜寒 ,不畏狂風驟雨。它永不褪色 ,永不干枯 ,永不掉落。墻壁上呈現著的那片葉子 ,它不僅僅是大師無與倫比的藝術杰作 ,更是那大師不朽的、忘我犧牲精神 的具體展現。那燈籠里的火光還未息 ,而白蒙大師自己的心臟卻已停息了。他走得那樣匆匆 ,走得那樣光榮。值得安慰的是 ,他的去 ,換來了小喬的生命與希望 歐·亨利別出心裁的故事是那樣的具有魅力 ,那樣的有感召力。他的創作風格更是別具一格 ,其描繪不是一般的平鋪直敘 ,而是在穿插刻畫人物性格的同時 ,通過景物描寫 ,在讀者心目中產生意象 ,激活其想象力。其短篇具有成功塑造人物的特點 ,讀來每每令人陶醉 ,回味無窮。 四、總結 《最后一片葉子》可算是歐·亨利短篇小說中的一篇杰作。然而 ,此杰作中的另一部杰作則是畫家白蒙夢昧以求有一天要畫出的杰作。白蒙說 ,他要畫出此杰作 ,讓大家離開這街道紛亂、貧窮破爛的格林威治村。“最后一片葉子”是他畫出的第一幅 ,也是最后一幅杰作。他沒有想到 ,這幅杰作確實讓他自己離開了這地方。但是 ,他去的不是如小喬想要畫的、那充滿人間憧憬向往的、拿波里海灣的地方, 而是去了另一個世界 ,從此告別了蘇和小喬。他用自己的生命畫出了杰作 ———“最后一片葉子”。正是這永不脫落的葉子 ,給予了小喬戰勝病魔 ,繼續活下去的勇氣、希望、和生命。“冷客”與小喬 ,秋風與葉子 ,是一幅針對小喬“人”斗人 ,物斗物的畫面。然而 ,這時在后者成了現實的情況下 ,前者是人斗垮了“人”———“肺炎先生”。畫一片葉子似很平常 ,然而, 白蒙犧牲了自己 ,救活了小喬。白蒙忘我犧牲的精神 ,平凡而又偉大的舉措 ,成了人們永遠懷念、仰慕和學習的典范。這時我們要說 ,在歐·亨利的此杰作中 , “最后一片葉子”成為了白蒙的杰作 ,而白蒙自身 ,才是杰作中的真正杰作。 |
|
來自: 昵稱65591214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