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陽新城區發展總體規劃 1總則 編制目的: 本輪規劃修編立足于新時代、新需求,圍繞“新動能、新空間、新標準”三大亮點展開,對標雄安新區的先進理念,實現空間精明增長和以人為本的高質量城鎮化。 規劃范圍: 北至繞城高速、南至商務中心區南邊界、東至蘭南高速和鄭萬高鐵、西至白河,規劃面積95.76平方公里。 研究范圍:南陽中心城區及周邊區域,面積約為7225平方公里。 規劃期限: 近期為2018-2020年,遠期為2021-2035年。 2發展目標與戰略 總體定位: 推動南陽“重要區域中心城市”建設的重要支撐,引領南陽轉型跨越發展的新高地,促進南陽向高質量城鎮化轉型的新載體,吸引南陽創新要素集聚發展的新引擎。 (中心城區規劃結構圖) 規劃愿景: 依托中心城區和新能源產業聚集區、高新技術產業聚集區的產業優勢,發揮南陽優越的自然資源稟賦,兩岸并舉,擁河發展,把南陽打造成為世界月季花城、中國養生名城、中原生態水城、南陽宜居新城。 發展目標: 把握發展機遇,發揮區位優勢,通過區域協作與制度創新,至2020年,區域經濟增長極初步形成,城市綠色建設取得顯著效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至2035年,有力支撐南陽成為豫鄂陜交界地區區域性中心城市,實現產業經濟、生態文明、社會人文的大發展,基本成為區域經濟中心、生態文明高地、宜居和諧示范。 發展戰略: 立足新城的戰略定位,從三生(生態、生活、生產)等方面確立三大發展戰略; 分別是: 培育引領發展、創新驅動的新動能——強化服務引領,構建區域極核; 培育創新業態,促進轉型升級;立足南陽特色,凝聚新城魅力。 塑造刮目相看、獨樹一幟的新空間——構建多樣親水空間,打造中原水城; 建設豐富綠地系統,實現城園相融;示范彈性開發模式,倡導集約高效;促進低碳綠色發展,實現環境友好。 構建領跑時代、代言未來的新標準——借鑒先進規劃理念,推動產城融合;優化住房供給體系,營造活力社區;創新設施建設標準,示范未來新城。 3發展規模 人口規模: 至2020年,新城區常住人口為18萬人;至2035年,新城區常住人口控制在60萬人。 用地規模: 南陽新城區規劃總用地面積95.76平方公里。至2020年,城市建設用地規模為19.03平方公里;至2035年,城市建設用地規模為62.45平方公里,占總用地的65.22%。 新城區綠地及水系面積占總用地面積的51%,藍綠交織、水城共融,實現“滿城綠色半城水”的規劃目標。 4產業發展引導 依托中心城區的特色與基礎,以及豫鄂陜區域中心的區位優勢,推動產業的服務化、智能化、互聯化,堅持生態、高端兩大原則; 重點打造現代服務業一個龍頭引領型產業,發展大數據、智能科技兩個支撐功能型產業; 推動健康產業、文化創意兩個特色塑造型產業,形成分工清晰、互補耦合、示范引領且具有南陽特色的“1+2+2”現代產業體系。 5空間布局與規劃結構 以南陽中心城區及周邊區域整體空間布局結構為基本框架,結合新城區自身發展特征及條件,形成“一核兩軸、三心四廊四組團”的規劃結構。 “一核” 指鼎盛大道、黃河大道十字交叉處的商務活力核心,以省級商務中心區及領秀云城為主要載體,聚集現代金融、科技服務、總部經濟、高端商貿等職能; 與白河西岸的行政中心跨河呼應、聯動發展,是南陽新城區新動能的龍頭引領,也是南陽成為重要區域性中心城市的重要支撐。 “兩軸” 指鼎盛大道商務活力軸和黃河大道公共服務軸。商務活力軸以鼎盛大道為依托,向西對接老城行政服務中心,向東延伸至高鐵臥龍站; 既聯通“三館一院”、中心商務區、領秀云城、高鐵站前商貿區等重要功能片區,也串起白河濕地公園、中央公園、日月湖等新城區重要的生態景觀資源。 公共服務軸以黃河大道為依托,自北向南貫穿新城區,串聯新城區醫療、教育、體育等市級公共服務設施。 “三心” 指從北至南的三個組團級中心:健康養生中心、新業態孵化中心和高鐵商貿中心。其中,健康養生中心位于黃河大道和康盛路交界,以仲景湖及周邊公共設施為主要依托,主要功能是健康管理、康養休閑和文化旅游; 新業態孵化中心位于黃河大道和信臣路交界,以大數據、智能科技產業基地和新城區行政中心為主要依托; 高鐵商貿中心位于鼎盛大道和幸福大道交界,以商品貿易、會議展覽等為主要依托。 “四廊” 指從北至南的四條生態廊道:都市農業體驗廊、水源涵養廊、城市生態休閑廊和物種多樣性維護廊。 廊道空間的生態綠地,應嚴格保護,禁止開發建設。四條廊道藍綠交織、水城共融,是實現滿城綠色半城水的重要空間載體。 “四組團” 指被生態廊道分成從北至南的四個組團:健康養生組團、新業態及服務組團、商務中心組團和高鐵商貿組團。 其中,健康養生組團位于上風上水的區位,主要職能包括健康養生產業、高等教育、生態休閑及居?。恍聵I態及服務組團的主要職能包括新城區行政、醫療、教育等綜合服務,主導產業包括大數據、智能科技及文化創意產業等新業態; 商務中心組團是南陽市打造區域中心城市職能的重要載體,包括商務服務、金融、總部經濟、科技服務等現代服務功能; 高鐵商貿組團依托高鐵臥龍站,其主要職能包括商務服務、商品貿易、物流展貿。 6綜合交通規劃 道路交通規劃 新城區道路系統采用“縱向分層、橫向銜接”的道路規劃策略。 同時,規劃將對標國內外新城案例,將新城分為城市一般地區和城市重點地區,在城市重點地區適當加密支路體系,構建窄馬路、密路網、宜步行的人性城市空間肌理。 快速路:形成“一縱一橫”的快速路體系,“一縱”為東環路,“一橫”為北外環路,是構成新城區路網的主骨架,承擔中心城區內長距離交通聯系與白河兩岸的交通聯系。 主干路:為實現路網布局與功能的合理,同時也考慮道路設施對城市用地功能的影響,將城市主干路分為生活性主干路和交通性主干路。 生活性主干路的功能為解決組團間及組團內的交通聯系,以承擔客運交通為主。 交通性主干路的功能主要體現在聯系跨區間的交通,以及與快速路系統配套集疏快速路系統進出的交通流,為大容量公共交通系統在交通空間和交通管理上提供充分支持,新城區將形成“兩縱三橫”的交通性主干路體系。 次干路:在交通上對主干路交通進行集散分流。 支路:次干路與街坊內部道路的連接線,構建窄馬路、密路網、宜步行的人性城市空間肌理,直接服務于城市土地利用的交通集散,紅線寬度按18~24米控制。 公共交通規劃 強化公交引領的核心地位,構建以公共交通為主的城市機動化出行系統,公交占機動化出行比例達60%左右。 快速交通干線(BRT):規劃新城區快速公交形成“兩縱兩橫”的網絡系統。“兩縱”指長江路、幸福大道?!皟蓹M”分別為月季大道、北外環路。 常規公交:常規公交線是快速公交系統的有效延伸,主要運營在主次干路上,部分利用主次干路上的公交專用道系統來提高服務水平,新城內公交線網密度總體將達到2-3公里/平方公里。 慢行交通規劃 田園徑:結合都市農業體驗廊、水源涵養廊、城市生態休閑廊、物種多樣性維護廊等四條生態廊道和防護林景觀帶,設置田園慢行徑。 濱河徑:結合白河濱河景觀帶設置濱河慢行徑。 通勤徑:結合黃河大道、鼎盛大道、信臣路和醫圣大道設置通勤慢行徑。 交流徑:結合鄰里中心和水系,在組團內部設置交流慢行徑。 7公共服務設施規劃 構建與南陽新城區城市目標定位相適應的公共服務中心體系,形成覆蓋全區、分級合理、配置完善的公共設施網絡,為南陽市及周邊城鎮地區提供中心服務,滿足市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精神和健康的需要。 按照“市級——組團級——鄰里級”構建公共服務設施結構體系,其中市級公共服務中心位于新業態及服務組團; 組團級公共服務中心位于商務中心組團、高鐵商貿組團和健康養生組團; 鄰里級公共服務中心:包含14個居住鄰里中心和2個產業鄰里中心,構建15分鐘的社區生活圈,配備生活所需的基本服務功能與公共活動空間,形成安全、友好、舒適的社會基本生活平臺。 8綠地與水系規劃 城市生態安全格局 規劃形成“雙帶、四廊、多節點”的城市生態格局?!半p帶”包括白河生態景觀休閑帶、蘭南高速防護綠帶。 “四廊”包括都市農業體驗廊、水源涵養廊、城市生態休閑廊和物種多樣性維護廊。 “多節點”包括市級和區級公園。 公園綠地規劃 規劃形成“市級-區級-社區級”三級公園體系,其中市級公園3處、區級公園8處。 防護綠地規劃 在蘭南高速、新城快速路、主干道等各級道路按《南陽市城市規劃管理技術規定》相應規范設置道路防護綠帶。并按照相關規定在高壓走廊設置必要的防護綠地。 水系規劃 新增河道,完善一級水系,連接南北原有的主要水體,打造主要水網骨架,實現新城水網的整體聯通; 依托一級水系,優化完善二級水系,聯通新城內外水網; 結合用地功能布局細化建設三級水系,使水景滲透地塊,結合湖面設置水系節點,達成“半城水”的規劃目標。 9公用設施規劃 給水工程規劃 新城以河東水廠供水為主,剩余的2萬立方米/日的供水缺口由老城區引入的管網直供。河東水廠的遠期供水規模為20萬立方米/日。 排水工程規劃 規劃張崗污水處理廠的遠期處理規模為7.0萬立方米/日,再生回用規模2.0萬立方米/日; 規劃在新城建設4座分布式污水處理站,處理規模為2.0萬立方米/日或2.5萬立方米/日。 電力工程規劃 規劃新增2個220kV站(機場變和新城東變)。每個220kV電站的占地面積約20000平方米。 規劃新增9個110kV站(迎賓變、1#變電站、2#變電站、3#變電站、4#變電站、5#變電站、6#變電站、7#變電站、8#變電站)。每個110kV電站的占地面積約5000平方米。 通信工程規劃 規劃新建電信局4處,每處占地面積約0.6公頃;新建郵政局4處,每處占地面積0.2公頃;新建有線廣播電視網絡總前端2處,每處占地面積0.8公頃。 燃氣工程規劃 規劃新建長江路門站,占地面積約1.0公頃;新建茶庵分輸站,占地面積約0.5公頃;新建LNG應急調峰儲配站,占地面積約2.0公頃。 熱力工程規劃 規劃區規劃采用熱源廠集中供熱方案。新建熱源廠四座,每座占地面積約為4.0公頃。 環衛工程規劃 規劃新城區建設27座小型垃圾中轉站,用地面積不宜小于800平方米;建設環境衛生車輛停車場兩處,用地面積分別為11000平方米及12000平方米。 10綜合防災規劃 (1)防洪排澇規劃 白河近期防洪標準為100年一遇,遠期防洪標準為200年一遇,跨白河構筑物標準為200年一遇。 (2)消防規劃 規劃設置11座消防站,其中9座陸上一級普通消防站,每座消防站占地9000平方米;1座特勤消防站,占地面積13000平方米;1座消防及指揮中心,占地面積17500平方米。 (3)人防規劃 規劃戰時留城人口比例40%,人均掩蔽面積1.0平方米,居住區內和大型建筑必須按建筑總面積的2%或建筑總投資的6%設置人防工程。 (4)防震規劃 新城區內部的公共綠地、廣場、中小學操場、體育場及外圍田野等開闊空間規劃作為避震疏散場地,按人均2平米,疏散半徑小于1公里綜合控制。 新城內的主要干路規劃為疏散通道,沿道路兩側的建筑物應考慮震毀坍落距離,退后紅線足夠距離,防止地震時阻斷道路。 附圖:01區位圖 02中心城區規劃結構圖 03新城區土地利用規劃圖 04新城區規劃結構分析圖 05新城區道路系統規劃圖 06新城區生態格局分析圖 07新城區綠地及水系統規劃圖 08新城區公共服務設施規劃圖 09 局部鳥瞰圖 朋友們跟我一起期待一下 未來咱們南陽的整體規劃吧! 來源:南陽市規劃局 |
|
來自: 公司總裁 > 《故鄉/古跡/史料》